|
发表于 2021-4-14 10: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征 于 2021-4-14 10:42 编辑
楼主有一个逻辑关系,没有搞清楚。
自主是计划安置的补充,实践中,实质是转业这个大概念中,替代计划安置的一个可选项。这种替代是以个人志愿为前提的。这项制度这么多年下来,走的基本是比较平稳的。实现平稳的一个基础,是自主的收入水平与计划安置群体(实质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收入方面,大致保持了一个不低于的替代率。也就是说,在总水平上,他们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水平,有一个相对比较可以接受的基准。由于是转业时开放性的选择,因此,选择之初就有比较和考量,选择之后也有个人的诚信约束,出现反复的情况也自然地消弥了。
事实上,无论自主或者新说法下的逐月,它的待遇是否与现役军官脱钩,所有的标准,只要抓住一条,那就是对标计划安置群体,并实现可以接受的水平,那么,这项工作就能够做得下去。不管从社会文化阶层,还是收入梯级上讲,无论是对标当地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水平,还是开放选择条件下对标全国性机关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并计算一定的“赎买”性的权重,基本都是可以为转业群体所接受的。
无论是否隐晦,现今发展的阶段,作为替代计划安置的一种方式,实质是一种地方政府职位的赎买,这种因素都是存在的,也都是应予考虑的。超越现实的决策措施,只会是理想主义的盲动。
鉴于工作内容已经发生变化,自主、逐月、退休与现役脱钩是大的趋势。脱钩不是重点,脱钩后的收入水平,与对标群体的比较才是重要的考量。可以有差距,但需要是心理上的比较优势。“职业化”后的退役待遇,只能属于“锦上添花”才符合预期,劣化不符合人们对改革的预期。
在退役待遇方面,结合神图的内容看,各方面的话语权都很重。切不可社保重谈大众性的制度接轨,财政重谈预算控制,民政专家在军休所的圈子里自说自话,大谈民主与法制的院校教授重谈人人生而平等,点火职业化的军队专家们茫然四顾任由自宫。这方面,也必须建立健全更加高层的协调议事机制,必须将负责行政口的财政专家、负责干部人事的工资福利专家引入设计团队中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