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3-19 16: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征 于 2021-3-19 16:44 编辑
% ]4 d$ C7 _* B
' N9 D/ A7 h: K9 A. v0 R( n: l1 [4 j! Y \) g0 j9 F9 m2 I9 z; }
7 A% c0 Q! f% \( ^- G 退局答复可能是把随军家属就业与随调家属安排搞混淆了。国家对随调无驻地限制条件。相信当地退局也拿不出有限制内容的文件出来,客观上来讲,也不可能把问题制定得这么细。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举个例子:军官甲的妻子随军到A地后,军官甲调防到B地,那他的妻子就不能在军官转业时随调了吗?你的这个情况实际是你不动,你妻子“调防”,反推一下,就清楚了。(有些地区针对早些年一些随军家属办了随军,但不离开原户籍地,转业到原户籍地时届以调整单位流向,是有过一些限制跨编制性质的措施,但与同编制性质对应安排无涉,而这些措施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进人管理的规范,已经失去了针对性)。
) `% x% `# U' |/ V5 s 转业审档,每年由设区市退局抽专人到省会审,因此,还有一个你问的是哪个人的问题,不是审档业务熟悉的,你问了也不一定回答得准。% g7 E$ e$ F$ ?
再说一个兜底的问题。研究生学历的小学教师,各地都是紧缺的,再发达的地区,乡镇小学也是如此。因此,在学历比考核的促动下,他们也都是会受到各地教育局欢迎的。一般而言,每年教育部门在开学前都要研究调进和调出一批教师的,这种跨区域流动,人社和编制部门的管控都要比招考计划松得多,基本是以教育部门为主。因此,与教育部门沟通好是关键。有的时候,不要耽于军字头,反而思路会宽一些。
; R, k7 `4 {1 C, }0 ^& o/ J 是人才都不要担心,也不要过于焦虑。你们的焦虑,主要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所以迷茫和恐惧。还是要有自信。
# I5 Q2 ~& q$ A' z8 X 东北那边的家庭喜好稳定,有的时候达到了变态的程度,这个与当地的环境是有关的。带他们到家乡转一转,或许能够减轻一些顾虑。
4 Y2 C& _( b* N! ~% s0 w6 x: K
, c; V4 h" ]6 ]/ l2 N5 B0 t
, @1 k F4 _% r- y7 J% x* S4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