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天山雪001 于 2021-3-26 18:12 编辑 0 U/ U0 j+ `$ x
+ r* z( S. L; o, t1 n; X
6 M8 W5 y: G' q6 f) m; K, _0 r/ E1 b) ?; S) s
说说单弦小品
, m' J1 j0 {6 l5 I' O+ m夏仲奇 ; K3 l {% I! {' H; F V [
$ l9 n+ `( |+ `8 Y6 F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增蕙、白慧谦合作了一大批单弦小品(如《打箩筐》等),使这一形式迅速流行起来,同时期马聚泉、包会申表演的许多曲目亦红极一时,后来杨子春、史琳继承了马、包二位的表演风格,扎根南方,也推出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单弦小品,不少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为普及单弦艺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g+ s9 H! A+ P$ y; P3 i
) X9 V; ]: O- i% E$ |) y% d: D
历来对于单弦似乎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这一曲种只能搬演诗情画意、吟风弄月的古典文学作品,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其实这恰恰是对单弦的一种误解。马增蕙、白慧谦等人的单弦小品,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百余年前,就有拆唱八角鼓这种相近的艺术形式,这大概可以视为单弦小品的源头。
6 ^. O% T0 ~$ g6 e& a
{: t% d, k% p1 _! L% D 所谓 拆 唱 八 角 鼓(又名牌子戏), 表现形式是伴奏和演唱者以滑稽逗哏的方式演绎艺术作品,其中穿插着曲牌的演唱。这个艺术样式很早就产生了,在清末民初十分盛行。在当时有几位名家,以拆唱八角鼓享名,如郭荣山、韩永先一档,杜贞福、果万林一档,这其中杜、果录制了《汾河湾》和《客先生算命》两张唱片,为我们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变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
6 z# k# b3 V! A; ~+ q$ e
8 S6 G+ Y% y9 B; u5 U0 V0 I! D, u 应该说,拆唱八角鼓和单弦牌子曲,是两个平行发展的艺术形式。拆唱八角鼓和单弦牌子曲不但曲目不同,表演风格也大相径庭。但是也有单弦名家参加过拆唱 八 角 鼓,如谢芮芝先生早年就和王金友搭档表演过。这种经历,对他日后谢派单弦艺术风格的形成,或许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H% F. n/ T6 o4 g
' u: e) L# P8 G8 C# @) {4 b 上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前辈名家的离世,拆唱八角鼓这门艺术逐渐衰落,顾荣甫、尹福来可以说是最后一对拆唱八角鼓的火档,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和其他曲艺演员一道,陆续挖掘了一些拆唱八角鼓的传统曲目(如《赵匡胤打枣》《双锁山》等),并且还编演了《百鸟朝凤》等新节目,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传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老先生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其并未完全断绝,前几年还有青年演员在京津等地表演了《双锁山》《汾河湾》和《小上坟》这几个节目,让观众得以重温拆唱八角鼓的原始风貌。# V. C1 X }* F+ H2 P# u0 R
8 W- D: o# j w
虽然拆唱八角鼓这一曲种衰落比较早,但是它的营养被很多其他艺术形式借鉴和吸收,如相声《怯算命》就是从《客先生算命》移植的,至今仍然流行的滑稽双簧,最初也是拆唱八角鼓里的一个节目。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北京曲剧更是和拆唱八角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马增蕙、白慧谦等人的单弦小品,在当代文艺舞台上大放异彩,则可以说是对拆唱八角鼓的一种继承和新发展。
! Q' R( ^3 G5 Z$ w. I0 p
. A: v7 n! {9 E7 f 从八角鼓艺术百余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只有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单弦就是吸收联珠快书、莲花落、民歌、戏曲等许多艺术形式的精华才走到了今天,同样的道理,从拆唱八角鼓过渡到单弦小品,也可以说是这个曲种的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增蕙、白慧谦等人的努力是应该被铭记的。
) v4 n6 r* u" ~
/ O2 i/ ?6 ]4 ?" o3 a |
评分
-
参与人数 3 | 经验 +120 |
津贴 +120 |
收起
理由
|
持经达变
| + 40 |
+ 40 |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
佛爷
| + 40 |
+ 40 |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
刀断水813
| + 40 |
+ 40 |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