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近发现在美国著名的春田兵工厂的博物馆里,有一挺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上面写着:“英吉利,诺顿菲尔特,敬赠李中堂”。旁边的说明写着:此枪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天津时缴获,此战役共缴获清军上百挺这种机枪。
% ]+ s# B$ N( a2 H2 ^! f4 u4 w
; u9 k2 t% X' A八国联军侵略天津时缴获的清军机枪和相关文献5 \- E5 U5 z2 W1 K# x
当时我看到这里,脑袋嗡地一下就响了起来:“什么鬼!清军居然还有机枪?而且在一次战斗中居然被缴获了上百挺!不是说好了他们只有大刀长矛的吗?!”
3 R* i4 c( f: u; V3 r在这个刺激下,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西方的资料。结果我发现:关于晚清清军的真相,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是事实。
4 i& c0 Q" X! w; M* f" A- F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兴起了一阵学习曾国藩的热潮,其中关于曾国藩的带兵打仗有一个很奇怪的事儿,就是所谓的结硬阵、打呆仗,所有的书都把这事儿上升到了一个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想投机取巧。
. [# o" l& u" j8 ]. P) c) Y曾国藩的这种战术,说白了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战壕,然后全部进入战壕中,不论是攻城还是野战,他都是这一招,而且每每以两三万人的兵力,包围和全歼对方几十万人!
0 N0 |- G& H# f& N这事儿看得我一头雾水,当时我就在想:拿着大刀长矛的清军,自己跳到战壕里头,如果太平军冲了过来,居高临下,从战壕上头用长矛刺他们、石头砸他们,这不是送死吗?怎么可能逢战必胜呢?
6 T4 m2 C q5 N0 C( x# ]2 g呵呵,原来我们上当了!
2 b7 P: s1 s$ n J原来在曾国藩的军队中,根本就没有冷兵器,全部都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 d r/ ]# T E4 O
我再强调一遍:你没有看错,没有冷兵器,全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
L! \# e7 `% `% ~# }7 q. ^0 z) {: T
事实上,曾国藩起兵后不久,就发现他们处于兵力上的弱势,而且未经严格训练的、临时募集来的乡勇,在残酷的肉搏战中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太平军的对手。
% Z/ O2 H" X- \0 h( {. Q就在这时,受李鸿章雇佣的华尔的洋枪队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所启发,曾国藩作出了一个决定:募集了大笔的资金,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发射米尼弹的前装线膛步枪、12磅野战滑膛炮,在主力部队中彻底淘汰了冷兵器。2 b- d2 r9 N" O" J
这些武器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就是美国内战中北军的标准装备!前装线膛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由于它的枪膛内有来复线,所以射击的准确性大幅度提高。而米尼弹,则是当时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和当时的球型子弹不同,这是一种圆锥形的子弹,后面有一个凹腔,里面有一个木塞,射击时在火药的作用下木塞向前推动,使凹腔完全契合膛线,让射出后的子弹高速旋转,距离更远,在500米的距离上依然有准确的杀伤力!
: ]9 P1 s8 }* T- z而在此前使用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球形子弹,最多在50米内会保持直线运动,超过了50米,就不知道会飞到哪儿去了,所以曾国藩的湘军面对手持旧式火枪的太平军,在武器上形成了代差,因而战无不胜。
) g5 g' o( p) o5 E4 z; }而一只完全由现代步枪和火炮组成的军队,该怎么打仗?当然是挖战壕了!所以曾国藩是战壕战的发明者,西方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曾国藩哪里是打呆仗?他是超级聪明的,西方人要50年以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6 {8 Z M, u! C4 _由于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享受了武器优势带来的好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极度迷信武器的优势,而且成了清军内部的共识。于是,当时世界上只要有先进武器一发展出来,清军就不惜血本积极购买。
* g" C$ V: c6 `9 G$ \. W比如美国人发明的斯潘赛弹仓步枪,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北军嫌该枪贵而没有大量装备,但是左宗棠一看到该枪,立刻拍板,大量购买。又比如加特林机关枪,清军比美军更早开始大量使用。
^9 S- L5 Y1 G% @加特林机关枪8 `. z. F( `$ R' Y) B7 L
在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军的主力部队装备的是被称作“七连珠”的斯潘塞弹仓步枪、被称为“排枪”的加特林机枪、以及后膛野战炮。
' k9 R: I: |5 Q% C1 i, Q/ y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英国军官罗杰注意到,新疆阿古特的叛乱军队虽然得到了英国上万只的单发步枪支援,但在和左宗棠的军队作战时却完全被对方的后膛野战火炮、加特林机枪和弹仓步枪压制得无法抬头,一触即溃。以至于他认为,就是当时英国军队的装备也不如左宗棠的西征军。# y' p$ ^1 Z8 d: S
而且,不仅在内战中如此,即使在外战中,清军也拥有了装备火力上的优势。根据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报告,在镇南关战役里,装备击针后装单发夏斯波步枪的法军在战斗中遭遇了冯子材指挥的王牌部队,该部队全部是用连发步枪和加特林机关枪组成的,对法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导致法军大败。) @' {% f- w* y* ]1 D; ^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惊讶得合不上嘴?
- f1 Q2 R6 P6 W; b9 h% h u是的,这和我们通常被告知的历史完全不同。
7 d. f3 ~% b+ H由于受到使用先进武器获得了一连串胜利的刺激,清军不仅大量购买外国的先进武器,也开始了仿制的过程,这就是所谓“洋务运动”的由来。
9 ^ o, L7 }. p4 \! H4 z% ]实际上,到了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已经完成了陆军的现代化改装,全部都开始装备最先进的现代化武器,其水平不亚于欧洲列强,海军则拥有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两艘7000吨级的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号称亚洲第一。
n/ L6 E4 s# F你要知道,我们中国直到去年才再次造出了比这更大的战舰,万吨级的驱逐舰。5 g, A# s, C" g5 F* q( u
在清军依靠先进武器结束了内战以后,清帝国进入了休养生息的和平时期,大搞“洋务运动”(相当于现在的“改革开放”),经济上获得了快速巨大的发展,GDP总量成为了世界第一,以至于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帝国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可能。6 `, R/ b' C7 v& C3 h
那么,清军的武器这么先进,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清军的武器落后呢?# [, Y# Q1 I: I3 h+ \# J; T
造成这种印象的人,恰恰是那些拥有大量先进武器的洋务派大臣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给朝廷的奏折里,都是夸大对方武器的优势,不提自己武器的能力,因为这样才能从朝廷要到钱。 T/ H' S1 \3 {' Q' `
实际上,庚子之乱时,荣禄手下守卫京城的武卫军、守卫天津的聂士成的武毅军,全部都是德械装备、德式训练。他们装备的是毛瑟1871和1884单发和弹仓步枪,每一军都拥有上百门现代火炮、两挺马克西姆机枪,上百挺被称为“排枪”的诺顿菲尔特速射机枪,即使是同时驻守在京城的装备最差的甘军董福祥部,装备的也是马蒂尼亨利步枪,是当时英军的制式装备。
6 q6 c! F1 J( @5 w9 r B% \- z! f* |/ |
1860年,北京到天津之间的平原上,效忠清廷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看着前面排成整齐方阵的8000英法联军,他决定今天要给他们点好看。虽然在不久之前的几次接触战斗中,他吃了一点小亏。但是,他相信在今天的战斗中,能彻底击溃英法联军。2 v( z( A5 a5 o) ~/ I! ^1 ?2 U$ K
因为之前他的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他的核心部队,一万多蒙古骑兵,外加一万多支援的八旗和绿营骑兵今天都已经集结完毕了,还有两万步兵在背后支援。
' n$ N; E5 D1 O' [9 l他要在今天重演五年前的辉煌。那一年,他从蒙古紧急率兵来京勤王,面对几万北伐的太平军——那个比今天规模大得多的对手,他用成吉思汗先祖留下来的传统战法一举将他们击溃,彻底断绝了太平军北伐的念想。. s/ B- a8 v% r. n
他把他的骑兵分成了五列,前面两列是手持长矛的破阵骑兵,后面三列是装备弓箭的弓骑兵。他的战法说起来很简单,手持长矛的破阵骑兵排成紧密的队形,和后面的装备弓箭的骑射兵间隔30米,然后一起冲锋。
+ \: K5 v' |% I I3 v6 H+ i$ X0 `当前方的骑兵距离敌阵百步之遥的时候,后方间隔30米的弓骑兵以45度角一起发箭,密集的箭雨越过前方骑兵的头顶射向敌阵,干扰敌阵用火枪射击前方的持矛骑兵,就在对方躲避箭雨之际,持矛骑兵已经冲到面前,直接冲破方阵,后面的弓骑兵抽出马刀砍杀溃散的敌兵。
& R. f5 L' M1 s% u6 J他就是用这个办法连破了北伐的太平军十几个大阵,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x: W' o9 l' @ Q e- X
按照他的估计,英法联军的火炮会在500到200米的距离上杀伤他一千多名骑兵,然后冲到一百米左右的时候,敌人的排枪射击可能会打倒他一两千名骑兵,但是他们只有一次射击机会,剩下他的一万多骑兵就可以冲入大阵,杀他们个片甲不留了。于是他挥动了黄旗,两万多骑兵同时发动了冲锋。
# e% Y% O$ A; v3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敌人的火枪兵不是在一百米左右才开始射击,而是在四五百米外就开始了齐射!他不知道英法联军使用的并不是老式的滑膛枪,而是先进的线膛枪和米尼弹!而且由于使用了火帽技术,装填速度加快,每次齐射的间隔只有七八秒钟。这意味着他的骑兵冲到对方阵前要遭遇对方十几轮齐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两轮齐射!+ B& m9 J- |' F5 P
那一天,所有的持矛骑兵都还没有冲到对方阵前就全部被射落马下,而剩下的弓骑兵面对着对方的刺刀阵,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纷纷被对方刺落和射落马下!! }# w& p/ u% q2 L7 ~
当日清军大败,折损了将近两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损失了几十个人。僧格林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将是清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发动全线冲锋的将领,从此以后,清军将彻底放弃冲锋战术,没人再会拼命。
/ O6 S' Q& G( P7 i% m* p4 P6 h4 ^于是,北京城洞开、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跑到热河病死,两宫皇太后掌权。所有的大臣都把战败的责任全推给了僧格林沁,他被掳去了一切封号,虽然保留了钦差大臣,但从风光无限到从此不再受朝廷待见,一切都是因为他失去了他自己的军队——蒙古骑兵。后来不久,他被强迫用他的残存骑兵去进行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最后战死在沙场。% G' ~5 R2 i8 V
这一切,被湘军和淮军的将领看在眼里,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失去了军队,他们的下场可能还比不上僧格林沁,因为毕竟僧格林沁和清朝王室之间还有血缘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