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霍去病攻下匈奴的咽喉要地,汉武帝设下四重镇,中国至今仍在受益1 ^, B6 t+ q( B9 E
4 e+ X I! v$ Z; [) U
* X/ O3 Y# _6 H4 u1 j+ ?$ x1 }' \+ Q; X' Y
5 m1 E' s } p9 ?
野史日记
3 Y* {+ ^! p# u; M原创- M- n0 o2 N" @
2021-12-07 17:33 ·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 ^$ r, h& d+ V9 D. x* H+ w5 L自古英雄出少年,用这句话形容霍去病,再贴切不过了。在他短暂而璀璨的人生当中,留给我们太多的传奇,为西汉历史增添了太多的荣光。霍去病年纪轻轻就率军攻城略地,豪取河西重镇,一扫西汉在匈奴面前多年来的颓势。此后,汉武帝为河西地区四个重镇取了四个霸气的名字,令中国至今仍在受益。而这一切,还要从“河西走廊”说起。$ R' ]/ Z9 Q. }) x
1 }) N7 T# ?6 [7 u3 c河西走廊,是一条长一千多公里,宽度从数公里 到数百公里不等的狭长地带。由于此地处于黄河以西,狭长的地理形状又恰似一条走廊,所以被称为河西走廊。这是一条没有人工修饰,全凭天然形成的特殊地带,在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上天还赋予了河西走廊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令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导致了河西走廊在历史上曾频繁更换着“主人”。$ x3 ?, \: I' N2 ?. V6 ]8 K# N! A. S
' p/ f$ i# o# J2 c7 p# f秦朝时期,匈奴空前的强大起来,一代雄主冒顿单于趁机驱逐了占据河西走廊的月氏,将整个河西走廊据为己有。为了加强管控,由浑邪王和休屠王分别管辖。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势力极速扩张,灭了东胡、月氏的情况下,更拥有着“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k" Q& \3 ~9 c
^! \. x/ F3 b6 t7 v6 E
河西走廊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北面是茫茫戈壁滩,南面是祁连山,河西走廊成为连接西汉腹地与西域之间的门户。而且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水草丰茂,作战时又适合骑兵展开。冒顿单于占有整个河西走廊以后,野心迅速膨胀,开始利用骑兵高机动性的优势对汉朝的边境频繁袭扰,不仅抢劫汉朝边民的牛羊牲畜,还会在劫掠过程中杀害边民,甚至对关陇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威胁。7 S9 U ]- B. ? I
2 t7 _! ^/ e# ~! ?1 `关陇地区属于汉朝的腹地,匈奴的威胁如同猛虎于卧榻之侧,令汉朝时刻不得安宁,从刘邦开始,西汉的朝廷就没有一刻不希望能够摆脱匈奴的威胁,刘邦率军追击韩王信时,曾与匈奴的冒顿单于交过一次手。只不过,刘邦这支战胜了楚霸王项羽的军队,面对匈奴时却丧失了以往的勇武。) y& h! Z4 t& F; B' r. I
9 ]8 I) i) [# X+ B5 V2 k7 U2 j
刘邦大军在白登被冒顿单于的40万大军围困,一时间难以脱身,最终还是在陈平献计的情况下狼狈逃回京都。从那以后,西汉一边恨匈奴切齿,一边又畏匈奴如虎。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写给吕雉一封充满侮辱的信,群情激愤之下,樊哙慷慨激昂地说道:“愿得十万众 , 横行匈奴中。”然而,战争不是儿戏,只凭口舌之快没有任何意义,当季布问樊哙是否还记得《平城之歌》时,樊哙哑口无言,志气全消。深知其中利害关系的吕雉,也只好吞下苦果,自称年老色衰稳住冒顿单于的同时,又主动提出和亲换来暂时的和平。: Y, p7 b3 G& S6 A1 g Y# l
" X. N0 f4 v2 L
西汉之初,深受“无为而治”的思想所影响,虽然利用和亲这种办法来换取边境的稳定并不光彩,但能够维持这种双方的平衡,对于汉朝而言,也是一件能接受的事情。这也导致了和亲政策一直持续了多年,直到汉文帝驾崩,汉景帝继位后,匈奴的三万骑兵挥军直下,侵入云中,烧杀抢掠。
1 G3 p: X7 b; v) I7 d5 l( j- Q, W0 q# M6 T3 [3 N) R" x0 U
由此可见,西汉的和亲之举虽然能换来短暂的和平,却始终是处于被动的一方,一旦匈奴哪天有了其他的想法,便随时会背弃约定,挥军入边。当时西汉的朝廷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明白了边疆的和平必须以战争来赢得,敌人的承诺根本靠不住。于是,西汉朝廷调兵遣将,聚集大量兵力于边塞重地,与匈奴大军遥遥对峙。
5 R4 j0 x4 F( Z1 U/ [
* l5 j; b; g) M0 W5 h) @- l西汉朝廷能否凭借重兵与匈奴进行一次决战?答案是否定的,导致西汉只能被动防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汉军聚集的军事力量即便足够强大,可以在决战之中战胜匈奴的骑兵,但问题在于,是否进行决战的决定权在匈奴手中,由于匈奴骑兵的灵活性,如果匈奴不想于汉军决战,汉军想逼迫匈奴决战的机会非常渺茫;" M1 F/ V g( u$ G _# U
# y7 S3 g! }% n y1 s其二,汉军纵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远征匈奴,依然无法战胜匈奴。因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并不只是好勇斗狠那么简单。如果汉军组成50万大军,随着追击的深入,补给线必然会拉长,且不说西汉当时是否能负担起如此庞大军队的补给,只要匈奴化整为零,以骑兵小队的形式不断袭扰补给线,汉军根本没有好办法限制匈奴;0 |1 l; C7 S7 C. ^
- Q0 E) i6 ~6 y4 z! ~6 ]. }$ W7 R兵多则避而不战,兵少则趁机突袭。先不谈反击匈奴,只是为了防御匈奴而频繁调兵花费的军饷,就已经给当时的西汉朝廷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 ~* C: [3 p9 F% G0 A# i) t
) ^. S/ H! E7 _6 M5 x# \景帝刘启看清了匈奴问题的尖锐复杂,在登基之初仍采取了和亲政策,稳住匈奴的同时,又进行削藩,摆平七国之乱。加强中央集权后的景帝,稳定了朝廷内外的局势后,这才转过头来仔细研究起匈奴造成的边患问题。毕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掉匈奴造成的边患问题,是摆在西汉历代皇帝案头却始终未能解决的难题。
3 N6 v" Q2 h* F9 d- z0 A0 `( O; j/ ^8 B* X: C p3 j3 i
汉景帝是一位有能力的明君,很快发现了解决边患问题的关键,骑兵是匈奴的天然优势,如果想要战胜匈奴,必须要缩短汉军与匈奴之间的这个差距,养马成为战胜匈奴的关键所在。据《汉书 · 景帝纪》注引 《汉仪注》记载,景帝在长安附近广设马场,养马的数量十分庞大,曾一度达到了三十多万匹。据此可见,景帝对于解决边患问题的决心很坚决,而且他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此布局。只不过景帝没能亲自完成自己的雄伟计划,就离开了人世。
9 d, i% q. K4 Q8 z. ^9 M, X& Q% i2 R5 K' [) L" {( {
汉景帝死时,太子刘彻只有16岁,于汉景帝驾崩的当月,登基继位,史称汉武帝。汉武帝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对于边患问题十分重视,而且在登基之初就已经开始着手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巩固中央集权、大力发展经济、统一思想等。
! p5 n5 P" S! D
! B% y! Z, M' b' C" Q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在即位第二年就曾与大臣讨论过是否要讨伐匈奴,只不过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汉武帝仍然采取了和亲的提议。但后来他逐渐表现出自己想打败匈奴,从根本上解决边患的态度。
! u+ F J- d/ X0 n0 a3 v( v& V& o- B* b
正因为如此,这才有了马邑之围,只不过马邑之围并未能如愿歼灭匈奴军队,反而因此激怒了匈奴,令匈奴不愿继续与汉朝和亲。马邑之围的失败,无异于捅了马蜂窝,给了力主和亲的大臣以口实,令汉武帝压力倍增。
, p8 K) g! J( B+ R: l* B7 ]. y
8 B6 X' ?0 M! I汉武帝从匈奴投降的人口中得知,匈奴与月氏交恶,匈奴单于曾以月氏王的头颅作为酒杯,月氏一直寻找机会向匈奴报复,只是苦于没有帮手。这样的消息令汉武帝对击败匈奴重新燃起斗志,他决定让张骞出使月氏,联合月氏一起攻击匈奴。: z p; N0 u; s/ [
5 Q# y4 P i: [0 @$ G4 R+ t张骞手持使节,肩负汉武帝重托,踏上了远赴西域之旅。只是张骞这一次出使的时间有点长,等他再次回到汉朝复命时,距离他离开的日子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三年有余。张骞归来的虽然迟了,但他带回的消息却极为准确且详细,将西域的情况较为完整地交给了汉武帝,令汉武帝对西域和匈奴的情况有了全新的认识。
2 F( m S2 {, _; ^2 X; J
: z ?$ Y: b5 R# o* w张骞根据自己了解的信息,向汉武帝提出了初步的“断匈奴右臂”的策略,下面将张骞的原文引用:7 a5 N% Q! i, l: n+ S2 C T
5 X; n$ Q. M; C8 S% T张骞提出,“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同时,招来乌孙“其西大夏之属”。
' v3 O/ a8 W/ q- w& E, ]9 i) @3 W张骞的这一个想法,简单来讲,就是通过联合匈奴的敌人、拉拢匈奴的盟友,削弱匈奴的军事力量,令匈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再对其进行强有力的军事打击。但此事说来容易,想要与乌孙及“其西大夏之属”取得联系就必须要通过河西走廊。而此时的河西走廊被匈奴占据,想要真正意义上完成“断匈奴右臂”的策略,首要任务便是夺取河西走廊。" h- U% W$ Q c4 }
/ d- a& P7 n- H, N: b4 A
有了马邑之围的经验,汉武帝对于此次出击河西走廊的军事行动十分谨慎,曾多次与张骞探讨方案。张骞十余年搜集的情报全都记在脑海之中,当汉武帝问及如何攻取河西走廊地区时,张骞说出了这样一个情况:6 j3 w% {9 b' U( a- p/ ]1 [9 V
% X% p/ I1 I% j( @2 r+ j% K“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 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 ^% C) `% }+ @( w5 ]如此一来,汉军想要顺利抵达河西走廊,就必须要避免被西羌发现,又不能被匈奴发现。沿着西羌边缘地带,轻骑前行,快速通过,才有机会到达河西走廊。否则根本没有机会见到驻守河西的浑邪王和休屠王,更别提将其击败了。
1 @; W9 N! S' M' L) m
& N8 B- u1 i+ Y! R前121年,年仅19岁的霍去病已经凭借功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这一年,深受汉武帝信任的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大将军,他此次的任务是率兵远征匈奴。霍去病将军领命后,率军出征,短短六天时间,转战千余里,深入匈奴腹地。大破匈奴军的同时,斩杀了匈奴的折兰王和卢侯王,并活捉了浑邪王的儿子及数名匈奴高官。: f( ]' k' V& V$ c, X
- U3 ~0 P& d) v
孤军奔袭,千里破敌,“捕斩匈奴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立下大功,创造奇迹。霍去病在第一次河西之战中,为汉朝赢得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大胜,令汉军军威大振。汉武帝甚至一鼓作气的道理,在霍去病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战的大捷以后,立即为第二次河西之战开始着手准备。$ J' o0 G. `9 e7 i! a6 p3 w/ ]
( Q1 \: p) \- ^( C' v" k
第一次河西之战后,汉武帝在同年的夏天就已经准备好了第二次河西之战的全部军需补给。而且,这一次汉朝的准备更加充分,霍去病不再是孤军奋战。公孙敖、张骞、李广皆率兵参战。可惜的是,三位将军在此战中的贡献不尽人意,公孙敖迷失方向未能按照预定计划抵达河西,李广身陷重围,几乎全军覆没,幸得张骞救援及时,这才得以保全性命。
0 ^& s' T6 B6 V; L1 c2 _$ [! A; e
1 m2 U* @. [& d1 E# w" w) Y三位将军的“出师不利”,更显得霍去病最终取胜的难能可贵。霍去病率部出北地后,兵锋直抵祁连山,胆大心细的霍去病,率领孤军深入敌境整整两千余里,仅仅这份气魄,就足以令人钦佩。
% s7 G. o" Y1 A" P8 m/ f+ G" d6 N& |: q6 _+ h
霍去病的奇袭,大败匈奴,生擒单桓王、酋涂王,其余降者多达两千五百余人,并“斩首虏三万二百级”,令匈奴遭到重创,再也无力占据河西走廊。经此一战,奠定了汉朝的盛势,水草丰盛的河西走廊,成为汉朝领地。
_6 n0 k2 N5 O( r0 h' [0 V
Z4 s* K' M+ u. ~1 L8 j; r' V; S5 I匈奴被迫离开河西走廊后,对此非常不甘心,却无力与汉军继续争夺,只好承认这样的事实。当时匈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从中可以清晰地听到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的悲伤:1 Z) U, y) M$ D& n
& }2 Z7 O& u! P3 i4 _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z) ^6 M: S5 \" ]
匈奴单于因为河西失守而迁怒于浑邪王和休屠王,二人在匈奴处于无立锥之地的窘境,无奈之下向西汉投降,得到了汉武帝的礼遇,将二人的部众安排在沿边五郡,成为“五属国”。汉武帝此举其实大有深意,他深知匈奴此次虽然失败,但他们对于河西走廊的觊觎之心定然不会死,一旦有机会必然会反扑。汉武帝对浑邪王和休屠王的安排,就是希望借助二人的力量,监测匈奴那边的风吹草动,以便于提前做出安排。
" z$ ]% t0 t$ V5 T4 E0 x2 m) S# b7 Q
想要守住河西走廊,只靠这样的安排根本不够,汉武帝为了加强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控制,设置了4个重镇,并为它们取了4个霸气的名字,酒泉、张掖、武威、敦煌。3 k; H+ Y7 U3 F; u/ `* L& d- ?
# L. c1 y* B8 ^8 d7 E
重镇酒泉,是因为“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有关霍去病的传说,当年霍去病率兵打到酒泉时,由于是孤军深入,补给断绝,粮食匮乏,士气低落。霍去病拿来出征时汉武帝赠予他的一坛美酒倒入泉水之中,与军中将士分享,后来取得大胜。
9 c3 K/ f8 q8 p! X6 E4 k
* O$ ?. T" b! y' ]: {重镇张掖,则有“张中国之掖”的含义,将河西走廊比喻为西汉的一条强壮臂膀。2 T E$ U* w/ c# ^- h/ D+ h
( [" L! e" M4 S3 k, x重镇武威,此镇的名字主要是为了纪念汉军的“武功军威”,令后世之人不忘他们在两次河西之战立下的赫赫战功。其实,只要提到河西之战,自然就无法越过霍去病。所以,此城的命名也是为了纪念霍去病的功绩。
* _! I- `7 y# p0 L0 \; a5 d/ }5 ~% r, X4 A
重镇敦煌,“敦煌”二字有“盛大”的意思,取这个名字是为了彰显西汉的国力昌盛,也预示打通西域之路后,汉武帝对河西走廊未来发展兴盛的期望。
. b* q d2 ?+ U* n% W+ t" t& D' S& q% K
河西走廊被西汉掌控以后,真正地切断了西羌和匈奴之间的联系,达成了“断匈奴之右臂”的计划,更达到了“张中国之掖”的目的。至此,汉匈战争达到了一个倾向于西汉的拐点。河西走廊也成为未来中国扩大版图的基石。6 n5 V' D. U$ _& m
: u6 g$ f" t- y* h自丝绸之路建成以来,中国的发展受益良多,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学者向达所曾经对此说过一句话:" A+ A6 n* k( \/ s/ b$ q7 H; {
' ^8 I# f5 }8 A$ Y$ G
“海通以前两千年来,中国与外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之交光互影,几无不取道于此。”0 w" E# K/ `& j+ g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四重镇之一的敦煌得到大力发展,承载了更多的历史重任,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f9 S* J! q, Z0 ~7 Z: R! X2 f
; e5 L' @4 ~$ y/ `% p0 _; P时至今日,距离霍去病的年代已经过去2100多年,曾经的英雄人物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经营的河西走廊却依然在发挥重要作用。“张中国之掖”,通过河西走廊将中国的文化和物资运送到西方,让更多的西方人能够感受到东方大国的魅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x: `: }6 c N! ?" ^; U: ~
搜索
" ]3 ?; q& j) F- @2 P河西走廊地图
9 f) e) ?5 F$ p" Z霍去病暴毙而亡的原因! Y0 y* F. A% U5 b4 p+ ^
卫青为何被灭族( p( [" U3 j" w ?7 h: x
世界对霍去病的评价/ p( I. \4 I6 f" a
霍去病的侍妾
+ X; r6 m- v J2 w# D' w- a匈奴是今天的哪个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