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39|回复: 1

[转载] 党员干部要警惕思想“亚健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9 05: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党员干部要警惕思想“亚健康”
: O: J' ], B; t: M5 ], S  V# a
% A1 S' ^: X4 v1 V/ U8 P         “亚健康”,属于医学用语,具体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病变之间的一种状态。身体上出现“亚健康”,表现为活力和功能降低,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思想上如果出现“亚健康”状态,就会出现信仰迷茫、不思进取、庸庸碌碌,轻则影响自身成长,重则会违法乱纪、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因此,党员干部除了要预防身体上的“亚健康”,更要警惕思想上的“亚健康”,自觉做到强健体魄,增强党性,确保身体和思想都健康无虞。' Z# @9 y2 p: _2 C( _7 \8 W

: ]3 D4 Q" U6 p& T' \- |% I        警惕“佛系心态”。“佛系心态”,表现为有也行,没有也行,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也可以,看淡一切,顺其自然。这种心态看似宠辱不惊实则安于现状。在处理无关紧要的小事时,能给别人留下大度豁达的印象。但如果党员干部在原则问题上也保持“佛系心态”,为了个人前途而选择视而不见,为了明哲保身而选择不作斗争,更有甚者随波逐流,必然会导致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党员干部对待工作的态度事关工作质量的好坏、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对党员干部来说,“佛系心态”与党的性质宗旨水火不容,与党的优良传统格格不入,与党员的职责义务背道而驰。唯有努力拼搏、艰苦奋斗才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也才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姿态和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摒弃无所谓的“佛系心态”,始终朝着问题走,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闯,保持蓬勃朝气,锐意进取,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以实干担当诠释党员干部的本色、气魄和风骨。
6 @& |4 T4 T) z
9 f# I( V) \8 y7 D. A) Z; e7 t. d       摒弃“功利之心”。功利心,自古有之;功利主义,不可取。党员领导干部在得失之间当取舍有度,才不致心态失衡,甚至埋下祸患。但有的人受到“功利主义”的驱使,一门心思追名逐利,一旦仕途稍有不顺,便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于是,在困惑与迷茫之中,便放松了思想警惕。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表现为:拈轻怕重,任务来了挑肥拣瘦或自认为干得不错、付出了很多努力,就期望组织有所回报。不计得失、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内在品性,也是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战争年代,很多地下党员宁死不出卖组织,断头仍坚持理想信念,决不被一己私利压垮。新时代,作为党员干部,要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做到不为欲所惑、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态,摒弃“功利主义”,涵养浩然正气,拿出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多一些公心、少一些杂念,如此才能书写出人生的华彩篇章。+ M( j2 `5 H# e# J0 ^4 ^; ?0 n
6 X# @8 {, Y- |' ^/ s7 b
        丢掉“油腻之态”。“油腻”,原意是停滞、迟缓,无生气、无活力,浊气重、清气降。人如果具有“油腻”特征,就需反思和改正。社会不需要“油腻”之人,新时代更不需要“油腻”的党员干部。“油腻之态”表现为得过且过、懒散、散漫,等等。“油腻”之人,滋生了懒惰,失去了斗志,丢掉了敬业,习惯了安逸,能将就则将就、能不为则不为,所谓“不为则无错,谋事干事责任多”。对一般人来说,有“油腻之态”则缺少朝气,影响健康,损害形象。对党员干部来说,有“油腻之态”,则易生 “四风”之病,久之,则膏粱之病、骨髓之病生,再想根治就难矣。新时代是一个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干事创业的时代,“油腻”之人与时代格格不入,也与党员身份严重不符。党员干部作为先锋,当永葆干事创业的活力,决不可有“油腻之态”。党员干部,当厘清“油腻之态”的种种表现,并与之划清界限,做到真正警醒之、力避之、摒弃之。
# t9 p3 W  d# `$ O, N7 e/ u) D$ |9 W& _5 n
        克服“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指偶然地、意外地获得利益或躲过不幸,引申为人们贪求不止,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的心理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纵观近些年落马的官员,我们不难发现,心存侥幸的人有一便会有二,贪少便会贪多,以致聚敛无厌、身陷囹圄、追悔莫及。正是这种侥幸心态助长了一些领导干部走向堕落和犯罪。殊不知,起初时他们认为的“问题不大”“发现不了”,随着侥幸次数越来越多,雪球越滚越大,贪念越来越强,最终使得“小问题”成了“大问题”,“小贪”成了“巨腐”。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充分表明,腐败分子无论职务多高、手法多“高明”、隐藏有多久,总会“伸手必被捉”。在党纪国法问题上心存侥幸,聪明就会反被聪明误。党员干部要提高在小事、小节上的自控自律能力,做到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面对“侥幸心理”要“抓早”“抓小”,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友,始终保持对“新鞋踩泥”的警觉,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 a+ g% Q! S% C4 U# C

8 H- B+ V! H& t  g2 C(来源:《学习时报》)) ?  I+ n  `1 b* @' h4 L6 \% b, o$ U3 P
; L% c3 @) h9 O0 i1 i
3 V  U5 ^: u2 Z' \- g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北极村长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1-29 09: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定理自我对照检查,确保永远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