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1年1月1日《退役军人保障法》实施后,一系列退役政策的调整也逐步到位,从退役军人保障法中可以了解到,未来退役的方式有4种:退休、转业、逐月领取退役金和复员。其中变化最大的还是实施了20年的自主择业政策以后不再有了。
对于原来的“自主”与未来的“逐月”,有人刻意不愿意将此联系在一起,这可能大多是已经选择的自主的战友,主要是414,退役金的“打折、系数”伤害了他们。不过,对于未来“逐月”来说,他们还是要将以前的自主作为对标,并且如果选择了逐月以后,也会发现逐月有好多方面与原来自主还是有相似之处,自主和逐月在退役金发放差不多,但在60以后的区别就比较大。除此之外,转业到了地方的经历有好多都还是差不多的。
以下几点是自主以后的现实情况,对未来选择逐月的很有参考性,也是是否要决定逐月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 k5 j3 k/ s$ X一是很难有体面的稳定工作。自从2001年实施自主的政策以来,大约有70%的战友,基本都是在低收入打工和失业中挣扎,频繁换工作的也是大多数。很少有退役后一份工作干到退休的,有不少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称心如意、工作不累、收入不错,估计也只有公务员了。地方企业都是非常私利的,你能带来什么价值,能做出哪些贡献,才会给你一份与你付出相适应的工资。不是好多战友不努力,也不是现在的企业老板不好。企业不是做慈善的,老板不是慈善家,企业也是要赚钱的,企业招聘你去上班,是希望你能帮助企业创造价值,要是你不能给企业带来收获,企业是不养闲人的。好多战友都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部队学的那些,在地方不是用处不大,而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能够用上的真不多,除非到地方后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好多40多岁退役的战友,当你具备一些能力时,可能已经50多岁,再想努力工作时,由于年龄问题,已经力不从心了。
二是创业艰难,成功的只是极少数。对于一些有创业想法的战友,好多是没有经历过,体会不到创业过程中的无助和困惑,特别是我们没有把控市场方向的能力,在风险来临时,抗拒风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排除有战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确有战友通过努力获得身价过亿的也有不少,年薪百万,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也有,只不过这样的战友真的不多。我们只知道有战友获得成功,但我们很少了解那些战友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哪些辛酸,付出了哪些代价。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但成功的背后一定有原因,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也是成功不可复制的重要原因。
三是45岁之后职业的尊严迥异。如果是在体制内的战友,即使过了45还不是领导实职的,也基本都是领导哄着,年轻人敬着,肯帮忙做工作,都感谢得不行,越老越吃香,要是到了55岁以后,就是继续工作,也是在工作上相当照顾了。而那些自主打工的,过了50岁以后,如果还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想要重新找工作,也基本没有什么企业愿意要。好不容易有一份工作,恨不得比年轻人都拼命,害怕下岗脱离社会。
2 y' C; ^7 Z( e+ c6 N! W% i四是收入和未来多数低于安置。这里差异也分地区,相对来说东部沿海,省会和一二线城市,这相差距还是比较明显,有战友技术9级(相当于副团)转业,转业安置在南京,虽只是副主任科员,但是工资待遇依然是副处级,工资1万+以上,但是全年含公积金、各种奖励、绩效,收入可超过30+万,吃饭单位食堂免费自助餐,基本没有生活费。职级并行后,低于部队级别的,两三年调一级居多,保守退休也是正处待遇。
如果能够看到文章这里,可能有一些方面还比较片面,并不是说哪个政策不好,实际上好与不好,也只是相对的。对于是否选择哪样的安置方式?是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有好多战友在选择时,只看到了好的方面,忽略或没有过多地考虑一些弊端,没有考虑到一些风险所在。有不少战友在退役后,盲目相信别人,太高估自己的能力,走了一些弯路,如果能够有一些风险意识的还行。要是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做出一些太过于激进的投资,最后只要出现问题,那都是致命的。
未来的逐月,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要到地方交社保,至于是否一定要交?说法也不一致,只不过,要想让自己能够在符合退休年龄之后,能够拿到更多的退休金,还是需要找到能够帮助缴社保的单位,如果没有单位,自己也要考虑以灵活就业的方式交,这可能逐月与自主差别比较大的一个地方。
) t( o* @5 f0 ` M7 V这样来说,“逐月”可能也只是适合那些有家族、有朋友资源、有很强的就业能力的,以及极个别有独特能力的。也适合大部分战士,毕竟战士的安置方向以企业居多。
[size=1.176em]
* n, @* X! _) j4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