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金盾 于 2022-5-29 00:41 编辑
+ C9 k, @" u% C. [& d
4 P/ l% P' \7 q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全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 后沟古村以其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2003年1月,榆次后沟古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2004年3月,榆次投资8000万元对后沟古村进行修复,工程按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再次呈现了千年古村的田园风光,使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处原汁原味的、较为完整的古村风貌建筑。久居城市的人们在闲暇之余置身其中,赏赏古村风貌和民俗文化,尝尝小米饭,啃啃老窝头,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住土窑洞,吃农家饭,感受远离尘世喧嚣的寂然。在这里,你会以为是进入了一座经过时光浓缩的山水盆景:石桥、流水、窑洞、古刹…… 2002年11月,刚刚走到村子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以及随行的向云驹、乌丙安等多位专家,被这个黄土坡上的小村落深深地吸引。在冯骥才一行看来,后沟村就像一台历史的“冰箱”,浓缩保存了千百年来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尤其是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 而后,冯骥才欣然题词:“后沟古村”。这四个字,至今被镌刻在一块大石上,伫立村口。2003年元月,中国民协宣布:榆次后沟村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2005年9月,后沟古村经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 后沟古村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后沟村以其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 2003年1月,榆次后沟古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从村口大石处前行数十步,就是村里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神庙建筑——观音堂。 观音堂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壁龛大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修碑记载:“有古刹一座,年代替远,不知深浅”。 居于半崖之上的观音堂并不是村里惟一被供奉的神庙,村子里还保有关帝庙、文昌阁、魁星楼等共13座古神庙。 2004年3月,榆次投资8000万元对后沟古村进行修复,工程按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再次呈现了千年古村的田园风光,使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处原汁原味的、较为完整的古村风貌建筑。 久居城市的人们在闲暇之余置身其中,赏赏古村风貌和民俗文化,尝尝小米饭,啃啃老窝头,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即使是现在,后沟古村落中的民居还是多为穴居和半穴居的窑洞,院落主要为四合院三进院,还有几处以靠崖窑洞为主的院落。 最令村人称道的是他们的排水系统。在村民的记忆中,不管下多大的雨,雨水总能归到地下的水道中,从不为患。 村内的排水道全长3000余米,纵深60米,从村子东北、西北的高处向下穿村过院,勾连各户,水道深埋于地下,各家院中都留有入水口。很多院落就坐落在水道之上,但是从来没发生过堵塞和坍塌现象。 有处排水道就在一户村民家的睡炕之下,每到下雨天,这户村民的家人躺在炕上就能听到水道里的流水声。 后沟村有记忆的建村史应该在600年以上。现在,村里共有75户居民、240余人。2006年,后沟村建起了“中国北方农耕文化博物馆”,展出各类农耕器具700余件。专家评价:后沟村浓缩了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精华,颇具观赏性、体验性。 : C2 B! d, L) P% e# B a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