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金盾 于 2022-7-12 15:06 编辑 ) t" {" S5 @) Z% ^; U
% q/ D. B* J4 D3 J0 u
编语:山西文化,又称“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山西,便会想到老陈醋、煤炭、汾酒等,即使从未去过山西,这些代名词也是人们对山西的固定印象。但能否将这些有印记的名词付诸文化,加以创造,让文化的内涵涵盖名词本身,如此,带有特色文化的名词创造成具有山西特色文化的文创产品,既能够传承山西厚重的文化,又能在一成不变的固定印象中加深文化印记,让更多的人民了解山西的文化、喜爱山西的文化。从今天开始,山西军转版陆续为各位转友呈现【相约山西军转 品读三晋文化】山西文化系列文章,以便于大家驻足山西军转,了解山西文化,品读山西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
, t1 t" [8 t5 o# {3 s- E* E. M( }* }( r+ Z
【相约山西军转 品读三晋文化】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图/文/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 u. W1 ^8 o+ f, r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而令世人瞩目。这些精致无比、保存完好的宅院,以它们永远的真实,期待着我们对三晋文明史的阐释,期待着我们对晋商辉煌史的解读。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城墙、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宅院。这些宅院都有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全称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地处美丽富饶的晋中盆地,是一座汇集晋商历史风貌,反映明清时代特色的民居精品。景区在发展、恢复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旅游格局:“四堂一园”,总占地面积为24000余平方米,即在中堂、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及花园,全面展现乔家大院悠久的历史风貌、典雅的建筑风格、精湛的雕刻艺术、纯朴的民俗民风。 乔氏“在中堂”,是清朝闻名海内外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保存完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全院占地面积10642平方米, 共有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呈双“喜”字型,是一座全封闭城堡式建筑体。屋与屋衔接,院与院相连, 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是一座集中体现我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独特风格的宏伟建筑群体,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被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1985年祁县人民政府利用乔家大院馆址设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1986年对外开放。 在“科学保护、合理修缮”的原则下,为再现乔家大院原有的历史风貌,在原址的基础上恢复了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及花园。“德兴堂”呈“寿”字结构,共有5个大院,8个小院,159间房屋;“宁守堂”和“保元堂”共有7个大院,13个小院,259间房屋;“花园”亭、台、楼、榭,风格古朴。 从1986年建馆初期到现在,乔家大院不断开拓创新,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前提下,通过激发大院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潜在资源优势,以“展现晋商大院,传承晋商精神”为主线,突出地方民俗特色,从增加大院的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等方面着手,展出十大系列内容:农耕习俗、岁时节令、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商贸习俗、民间工艺、豪门陈设、乔家历史、戏剧秧歌、专题展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本馆文物藏品包括明清书法、绘画、瓷器、铜器、陶器、竹木器、金银器、石器、货币、玉器、玺尔及织绣等,其中展品“犀牛望月镜”、“九龙灯”、“万人球”属稀世珍宝,格外引人注目。 乔家大院以建筑格局的精巧,民俗文化的传承,晋商精神的魅力,凸现出大院特色,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馆20多年来,吸引众多剧组,《大红灯笼高高挂》、《昌晋源票号》、《赵四小姐与张学良》、《乔家大院》等40多部影视剧曾在此拍摄。乔家大院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优秀文博单位、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质量等级AAA企业、山西十大文化品牌等。 景区地址: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 最佳旅游时间:6——9月 开放时间:(6-9月)8:00——18:30 ;(其它月份)8:00——17:30 交通信息:距省会太原50公里,离祁县火车站有11公里;从太原到祁县、平遥、运城的公交车都经过乔家大院;大同——运城、太原——长治2条高速公路和108国道、208国道。 / ]5 x4 `, m8 T8 \ k; { g9 `
2022年07月07日 山西军转版欢迎您 相约山西军转 品读三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