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提到三国时期的权臣,曹操和司马懿,显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答案。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到了这个时候,曹操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不过,曹操最终没有迈出那一步。特别是公元220年,孙权遣使入贡,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但是,曹操却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与此相对应的是,司马懿作为曹魏大臣,在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这场兵变后,司马懿完全有机会取代傀儡皇帝曹芳。但是,司马懿同样止步于此。那么,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和司马懿,为什么都把称帝的机会留给子孙呢? 一 一方面,就曹操来说。公元217年,曹操称魏王的第二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和咽喉,在此之前,曹操亲自征讨张鲁,夺取了汉中之地。而这,体现出曹操压制刘备集团扩张趋势的意图。现在,刘备在安抚益州后图谋汉中,自然让曹操不能掉以轻心。 公元219年,镇守汉中的大将夏侯渊阵亡,曹操不得不亲自前往汉中。但是,这依然没有改变汉中之战的结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操从汉中撤军。 与此同时,镇守荆州的关羽,也发动了襄樊之战。此战,关羽包围了曹仁,并通过水淹七军俘获了曹操派出的援军。尽管在公元220年,孙权偷袭荆州,斩杀了关羽。可是,经过两场大战的奔波后,曹操的身体每况愈下,并在不久之后病逝。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来自于刘备集团的冲击和威胁,曹操或许会在生前登基称帝。 二 同时,对汉室怀有感情,也是曹操将称帝机会留给曹丕的重要原因。早在汉灵帝在位时,曹操就提出了很多根除弊端的建议,希望能够匡扶汉室。公元189年,董卓篡夺朝廷大权,并废立皇帝后,曹操更是第一个起兵,打出了讨伐董卓的旗号。在此之后,曹操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马超、韩遂等众多割据一方的诸侯,这客观上结束了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状态,有助于中原地区生产的恢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曹操的野心逐渐滋生。但是,因为长期是一位汉臣,曹操终究没有踏出最关键的一步,也即他还有很大的心理包袱。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正式结束了东汉王朝的历史。相对于曹操,曹丕自然没有那么多的心理负担,所以很快就完成了取代汉朝的目标。 三 另一方面,就司马懿来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公元238年,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大臣。不过,曹爽凭借着曹魏宗室的身份,成功架空了司马懿。对此,司马懿隐忍了十年之久,终于在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这场兵变后,朝廷已经没有司马懿的对手了,而且,因为司马懿长期领兵抗衡诸葛亮,这促使他的门生故吏也遍布曹魏将士中。不过,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这导致司马懿没有铤而走险。 四 众所周知,司马懿出生于公元179年,高平陵之变爆发时,他已经70岁了。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司马懿显然能感觉到自己没有篡位称帝的身体条件。况且,在外部,蜀汉和东吴仍然在不断袭扰。特别是诸葛亮的继承人,更是加快了北伐中原的频率。再加上曹魏的东线地区,仍然有不少忠于曹魏的武将,乃至于在日后爆发了淮南三叛。 其中,就淮南一叛来说,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导致曾为曹爽笼络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又升为司空的王凌心生不满,与外甥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 诚然,司马懿成功除掉了王凌等人。不过,这也让他意识到忠于曹魏宗室的力量还很强大。基于此,司马懿还是选择了谨慎行事。公元251年,在平定淮南一叛后,司马懿病逝。公元265年,司马炎的孙子司马炎最终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