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拼搏进取、顽强奋进、奉献社会……在山西,有着这样一群退役军人,他们用青春热血谱写着一首首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奋斗之歌。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山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微信公众号推出《喜迎二十大·展退役军人风采》专栏,讲述新时代退役军人故事,展示新时代退役军人风采。
' z1 V& J q" b0 L1 x- j! s8 c
6 T7 @* b' q* [) c U5 N' n
宋晓文,1992年11月入伍,1995年12月退役,曾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新疆总队阿克支队,现任阳泉市郊区李家庄乡汉河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2001年,宋晓文退役回到汉河沟村,带着全村人的期望走马上任。20个年头,汉河沟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森林乡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标杆村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流淌着宋晓文满腔的家国情怀,赓续了拥军优属的红色传承。
——大胆探索,艰苦创业为民忙
 “当兵的责任是保家卫国;当村干部的担当是共同富裕。”这一信念已经植根于宋晓文的心里。
回村后,宋晓文组建了大中成安机械公司,承揽工程挖掘、道路施工、货物运输、造地复垦等业务,帮助村民实现就业上岗。在宋晓文的带领下,汉河沟村新建了山西艾施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盈诚小额贷款公司、大中成安机械公司、中安石油压力支撑剂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
他带领支村“两委”建设住宅小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敬老院、幼儿园、卫生所、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绿化小区、荒山,并为村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60岁以上村民每月可领到800元养老金,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此外,村里还设立了村民子女助学金,购置学生专车,组建威风锣鼓队、晋剧戏迷协会,每逢时节都要组织歌咏会、联欢会、体育比赛等活动。
——拥军优属,不忘初心永向前
退伍20余年的宋晓文骨子里,仍透着军人的气魄和情结。在带领全村闯新路奔小康的过程中,宋晓文意识到部分优抚安置对象因为各种原因依然徘徊在贫困线上。他积极探索优抚安置新路子,采取“五优先”措施,即优先安置退役军人、优先重用退役军人、优先引进退役军人、优先鼓励退役军人创业、优先安排军人家属就业,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对有一技之长的,村集体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对有知识的,村集体对其专项培训,提升退伍军人的就业能力;对伤残军人,村集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有劳动能力的,村办企业予以安置就业。同时,村集体企业优先安置军人家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
村里建起双拥工作展览室,组织村民们栽种“双拥林”。在村民健身公园旁,修建的双拥长廊,将革命烈士和退伍军人的英雄事迹版面展示,激励后人。在他的关心和带领下,全村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家属积极支持,“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红色传统得到传承,能成为一名军人、一户军属,已经成为汉河沟村人的骄傲和自豪。
——抗击疫情,志愿服务冲在先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宋晓文组织全村所有退役军人组建了退伍老兵志愿者突击队,冲在防控一线。他组织党员干部测量回村人员体温,摸清学生返乡情况,时刻处在防疫的最前沿。他带领“双拥企业”裕盛源醋业有限公司向驻阳泉部队、军分区、武警支队等捐赠价值42万元的防疫防控物资和8万元的农副产品;为市定点医院捐赠10万元;为郊区医院捐赠50万元。他本人也为疫情防控捐款2000元。
宋晓文把部队的好作风、好精神,特别是军人顽强拼搏、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和血性胆魄带到地方工作中来,他带领全村齐心谋发展,合力干事业;他紧跟时代步伐,超前谋划发展,制定村级五年规划;他投身乡村振兴,扎实建功立业、服务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让“双拥之花”绽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光大道。
0 b4 d; {( o \
4 o( @! I6 `& h) N
李乃珠,1979年11月入伍,1982年退役,现任阳泉市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党委书记,2021年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1982年李乃珠光荣退伍,返乡之后一直在桃林沟村委会工作,1994年8月当选桃林沟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他秉持“能够为群众办实事是我最大的快乐”的工作作风,带领全体干部村民苦干实干,形成了集地面企业、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结构格局,全村固定资产5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000元。桃林沟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
——埋头苦干,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桃林沟的过去,用“一贫二白”来形容一点不过分。上任后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民难事急事。他组织班子成员垫资交水电费,解决了村民吃水、用电等问题,筹资购买了校车,建起了年产8万吨的新矿井。新班子上任的第三年,桃林沟全村经济收入就达到了14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2001年,他抢抓机遇,购买了当时运营艰难的神堂煤矿,奠定了桃林沟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成为桃林沟村今后走上富裕之路的“第一桶金”。
——加快转型,培育文旅发展新引擎
桃林沟因煤而富,但没有“唯煤独大”。在许多地方因为煤价高位坐享“红利”时,他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利用资金积累,建成了年产6000万块煤矸石砖项目、年产30万方混凝土生产线项目,实现了从“地下”到“地上”的产业衔接与转换。2000年,他带领村民开始了“桃花革命”,2004年推出了首届桃花节,又利用10年的时间带领全村人民改变村容村貌,完善配套设施,拓展了乡村旅游市场,奠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根基。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投资建起桃林沟果蔬交易市场,服务周边20余万居民。2014年,他又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坚持市场化运作,着手完善休闲产业链,在景区创办了一批有效益的旅游项目;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他又带领干部群众建成桃河民俗文化园、古州家风馆、走染坊印染馆、乡村故事馆等文创项目。同时,积极推出“免租金”等服务措施,吸纳外乡镇3名退役军人在桃林沟创业。
——并村帮扶,探索精准脱贫新路径
2015年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和并村发展新模式,将贫困村大南庄村搬迁合并至桃林沟村。为了让村民真正“融心”,他提出抓阄分房的办法,让两村村民成为一栋楼里的对门、近邻,与本村村民享受同等的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福利待遇。为了让贫困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他首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并将大南庄旧村开发为田园综合体,成立九保养殖合作社,原大南庄村村民全部入社分红。目前,投资5500万元的马铃薯雪花粉加工项目已基本建成,既带动农民种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又保障了农民增收。 
——提高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多年来,他始终把“幸福桃林、宜居家园”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住有所居,建成水、电、气、暖、气配套齐全的桃林人家和喜来居住宅小区;围绕病有所医,在完善村卫生所功能、设施的基础上,统一规范村民健康档案,每年年底组织退休村民进行体检,对大病、重病患者给予除国家医药报销外的3000元至30000元不等的治病补贴;围绕老有所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村民每月可领800-1700元的养老退休金,退休村民人均年收入10000元;70、80、90、100周岁以上的老人分别给予每月75、150、300、600元的生活补助;围绕学有所教,建有面积约3200㎡,可同时容纳300多名幼儿入园的高端寄宿制幼儿园,对考入一本大学的学生重奖2万元、二本的重奖1万元;围绕民有所乐,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组建锣鼓队、秧歌队、晋剧团、腰鼓队,建起农家书屋、健身园、便民服务中心,并在每年春节、桃花节、元宵节举办文艺汇演。
“乡村振兴万民乐,这乡唱来那村和,新房新楼新村落,花满田野果满坡……”这是歌唱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歌,也是歌唱幸福生活的理想之歌。今日的桃林沟是一个人人尽享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干群融洽家庭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幸福园。
; S4 @/ |$ B" j2 x$ {2 p. f
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 不忘军人本色
讲述新时代退役军人故事,展示新时代退役军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