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精神,结合吉林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 Z! w0 j- Z' f% x; w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更加注重规划引领、示范先行、整体跃升,更加注重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力量集中,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精彩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8 T3 ]6 m6 E D- n' N, k+ M- I/ f3 Q
(二)工作原则
——尊重规律、稳扎稳打。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科学统筹村庄布局,合理安排村庄建设时序,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和足够的历史耐心,蹄疾步稳、从容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之上,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出实招、求实效,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搞破旧立新的大修大改,防止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拆建、大开发,防止刮风搞运动,牢牢守住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循序渐进,更加注重乡村建设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分区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保证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不搞齐步走、不作“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止“大手笔”沦为“大败笔”。
——注重保护、体现特色。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杜绝“千村一面”的审美疲劳,注重体现乡土特色和田园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做到服务不包办、支持不越位,突出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组织带动农民建设家乡,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合作机制,不搞大包大揽、强迫命令,不代替农民选择,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
——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建管并重,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确保乡村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防止重建轻管、重建轻用。
——节约资源、绿色建设。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和绿色低碳理念,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的路径,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打造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吉林样板。
(三)行动目标。到2025年,全省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活设施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二、重点任务
(四)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推进行动。全面完成村庄分类布局,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撤并村庄,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发挥村庄规划指导约束作用,确保各项建设依规有序开展。统筹县域内产业布局,优先完成“千村示范”创建村、旅游精品村、宜居农房建造试点村等有建设需求的村庄规划编制,其他村庄根据乡村建设需求,采取县域统筹的多元化村庄规划编制模式,实现村庄规划功能全覆盖。合理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布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村庄景观格局。守住乡村保护底线,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历史文化等重要控制线要求。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切实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规范完善村庄规划审查报批程序,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做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五)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行动。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重点实施进村入户、路面加宽、提档升级、贯通消断、连接成网“五项工程”,推动示范创建工作从区域引领向全域达标发展转变,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以县域为单元,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模式,围绕粮食产区、农牧产品产销基地、旅游目的地需求,统筹推进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稳步消除农村公路“盲肠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连接,统筹规划和实施农村公路的穿村路段建设,兼顾村内主干道功能。有序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或错车道建设。大力推动省际、县际间农村公路断头路及跨大江、大河独立桥梁建设,相邻县(市、区)衔接路段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运营、同步养护,实现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农村公路网络通行效率和整体效能。指导各地加强群众出行需求调研,优化运输组织模式,积极开展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开通定制客运服务线路,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城市公交线路向周边重点村镇延伸,提升城乡公共交通均等化服务水平。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达到AAAA级及以上水平、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布局合理衔接顺畅、城乡客运服务供给标准统一资源优质、城乡物流网络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县(市、区)进行重点培育。扎实开展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以临水临崖、急弯陡坡和低荷载等级桥梁等为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及其桥梁隧道隐患排查和整治,实施和完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深入开展危旧桥梁改造,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强化消防车道建设管理,推进林区牧区防火隔离带、应急道路建设。
(六)实施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推进行动。充分发挥骨干水利工程防灾减灾作用,加快实施水毁及安全度汛工程项目建设。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强化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和运行维护。完善抗洪抢险技术支撑和预案体系,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和预案实战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和预案可操作性。提升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江河湖库调度运用水平,全力防范水库垮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等风险。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以城乡一体化、规模化供水为方向,推进城镇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供水,因地制宜开展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实施一批老旧工程改造及标准化建设,推进农村供水工程信息化监管运管,同步推进消防取水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供水长效管护机制,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县级统管,强化水费收缴管理,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坚持“以大带小、以强补弱”,依法依规推进水费县级统管、统筹使用。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推进各地开展千人以上规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逐步完善水源保护标志标识,配套完善农村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大力开展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定期公示水质监测信息。
(七)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行动。推进全省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加快完善网架结构,适时对部分66千伏变电站改造升级。优化调整网络结构,提高变电站之间互供互倒能力,逐步减少单线变电站比例。提高电网建设标准,加快老旧设备改造,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工程和高标准农田配套电网建设,推动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及特色产业、电动汽车充电站(桩)等配套电网改造。加快风力、光伏、生物质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有序实施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全省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推广多元化方式,将农户取暖、炊事、养殖、大棚等用能与清洁供热相结合,有序实施生物质、沼气、电、地热能等清洁供暖。推进乡村大气污染治理,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逐步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快开展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供、生物质直燃锅炉试点。重点在乡镇学校开展电供暖。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
(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行动。支持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已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围绕蔬菜、水果兼顾地方特色品种,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建设一批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商品化处理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完善服务产地农产品集散和销地冷链物流网络,推动长春、四平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间的功能对接和业务联通,打造高效衔接农产品产销的冷链物流通道网络。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聚焦农产品上行和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服务下沉,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完善农村商业体系。改造提升县域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完善商贸中心,加快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引导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不断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切实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拓展客运站物流服务功能,利用既有的供销社基层服务网点、益农信息社、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培育一批网络覆盖健全、资源整合高效、运营服务规范的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符合条件的积极申报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依托建制村的运输网络资源,以客运线路和车辆为载体,推进农村客运、邮政快递、农村物流等既有运输网络融合发展。建设县级邮件快件物流集散中心和乡镇共配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物流配送效率。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有效提高农村快递网络覆盖率,提升农村地区快递服务水平。
(九)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行动。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健全完善农产品生产体系、标准体系、物流体系、网络销售体系。推进全省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深入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认定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高农业气象灾害智慧化监测能力,推进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农业气象预报、风险预警和分析评估服务。应用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推进政务服务按需向乡村基层延伸。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集体资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管理。推动“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事项在线办理。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感知网络建设,推进煤矿、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尾矿库)等领域风险感知网络建设全覆盖。加强自然灾害领域数据汇聚融合,汇聚气象、林草、水利、地震等部门信息,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应急指挥等应急管理业务综合分析研判提供数据支撑。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不断完善乡村地名信息,提升地名信息服务基层群众的水平。
(十)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行动。统筹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进一步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支持党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就近或线上办理,支持拓展邮政便民服务领域和范围,加快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行动,推进全省行政村服务设施提升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依托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医保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医保政务服务全覆盖。推动医保服务数字化转型,城乡居民可通过网上办、掌上办等方式实现医保业务“随身办”。探索建设村级供销惠农驿站。依托村级组织等场所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提供有益指导。推进公共照明设施与村内道路、公共场所一体规划建设,加强行政村村内主干道路灯建设。推进完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应急避难场所,满足灾后群众长期或临时避险安置需要。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实现行政村村级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全覆盖。
(十一)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推进行动。实施农房建设质量安全专项提升行动,推进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和抗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将符合国家政策的动态新增危房全部列入改造计划,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确保应改尽改。加强农房周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以用于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加强定期巡检和应急预警,落实业主责任,对排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整治。新建农房严格按照《吉林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科学选址,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顺应地形地貌,不断提高农房建设水平,满足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要求,因地制宜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木竹结构等安全可靠的新型建造方式,规范带动农民建设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性住房。省级统筹建立从用地、规划、建设到使用于一体的管理体制机制,将农村住房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建房审批和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审批台账管理。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省级传统村落评定,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提升防火防震防垮塌能力。保护民族村寨、特色民居、文物古迹、农业遗址、民俗风貌。
(十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合理确定改厕优先序,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引导新改建户厕入宅进院,引导新改建水冲式厕所入户进室,引导新建农房配套设计建造室内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稳步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明确公共厕所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以水优先”,选择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农民接受的模式、技术和产品,鼓励研发干旱和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生产流通领域农村改厕产品质量监管,不断提升质量管控和信息化监管水平。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重点治理水源保护区和城乡接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居住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择污水治理模式,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推动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动,健全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加快构建县乡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施村容村貌整体提升行动,全面实施“路长制”,加强穿村主干道管护,及时修补路面病害,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开展“干净人家”创建活动,以“小家美”带动“乡村美”。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推进残垣断壁整治。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推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线路一杆多线或深埋落地等整齐有序改造。整治农村户外广告,规范发布内容和设置行为。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加强防护林建设和修复,引导鼓励农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推进有条件的村屯开展环村屯林建设。以县域为单元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乡村。创建一批“九有六无”标准示范村。加强乡村风貌引导,营造山水相依、林田交织、淳朴整洁的村庄特色风貌,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村庄景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