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8 d- Z" ]* S6 w* N
出于对奇石的共同爱好,老钟和十几个同好组成一个小圈子,相约每个双休日聚会,交流一下拣石、玩石、赏石的心得。: @$ o4 B6 |: O8 H! C
' Q6 K1 P' H# M! [# [0 C. r+ s
第一次聚会,大家都带着自认为最好的藏品,相互展示品鉴,一时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 N! _8 F( V" h5 ^0 `1 H
参加聚会的十几个人职业各异,聚在一起却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5 L6 L2 I' n5 l q: R$ L0 ?: D
话题一多,不知不觉就说到晌午,老钟兴奋地大声说:“中午我管饭,咱们去喝一杯,庆贺大家找到了组织!”
" B8 q) b' [5 @
众人立即鼓掌表示赞同,一行人来到酒店,订了个大包间,边吃边聊,一顿饭吃得十分欢畅。
% @7 J; _$ L4 V8 W3 T
; |$ F& ^/ o+ A6 Y
' \7 ^/ t. _' H4 u- T$ B$ p( R
02
/ A( E9 Z( ?7 z7 g6 `6 k
. s' u# V7 b/ v4 h2 V8 K$ i) z
1 B- |/ s/ w+ J
第二次聚会,依然聊得投机。' Q" `& D" |1 w1 |' p
- r8 D6 `& o5 |) K# m. ^* ]" q
到了中午,大家都拿眼睛看老钟。
0 F8 T* O, N) U( g* k
老钟犹豫了一下,起身说:“走吧,我请客!”
- x' D1 Z) R! F6 c9 w
饭后结账,连酒带菜一千多块,老钟黑着脸付了账。
% t4 p d. z. `, E8 x( m( D
7 h# A7 y* |8 ]) b n1 g5 R+ @4 E
, U s5 R, s$ p4 D
03
3 u+ e3 }8 f/ W' a
9 |1 G, ^! F1 j
$ a; ]" q ]% a
第三次聚会,临近中午,众人的目光依然落在老钟身上。
$ ^9 H- [* c2 M* ? h5 x
3 y/ I# N( [; h( t9 F) {; }) v; K5 U6 e
老钟低着头,默不作声。
" ? ~( M+ m/ H& w4 o
一个人笑着说:“老钟,你是老板,有钱。”
$ \( B' g. U1 a3 c% `
老钟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他一向爱面子,终于什么也没说,起身挥手,“走吧,喝酒去!”* s5 M' q* h- s6 y4 I
, c2 A9 G& h3 k, w. ]2 [. i5 u
散了席,老钟走在后面,远远听见前面一个人说:“这老钟,还算够意思!”
3 ?, h' R3 a8 F3 j) _
另一个人说:“嘁!”
( A2 g, V6 ?- |+ U; c$ v
话音入耳,老钟胃里一阵反酸,差点没把刚喝的酒吐出来。
( o* I- U2 G6 H) s O g8 M/ m) L
再聚会时,老钟没有参加。
5 ~% p/ m' r* b; Q+ x( G+ z
) x' n1 b" d( ~! k
一开始大家都没注意,到了饭点儿众人用目光搜寻他时,才发现他不在。
7 T, W# o/ }1 T# M
一个人说:“老钟呢?”
/ y' ~% b7 v6 r7 v5 C
另一个人也说:“是呀,老钟怎么没来?”
* o Q8 s7 ]# l
众人谈兴未消,于是决定这次去酒店打平伙。
8 H& g# U0 M* L2 b/ l. W" J
饭后,每个人平摊了一百多元的饭费。
/ Y; t/ Z" n+ G G f; v& ]2 F' R
众人鱼贯走出包间时,心中都对老钟产生了些许怨气,仿佛腰包里失去的这一百多元钱是被老钟抢走了。
5 l7 ]% d7 f! \6 D9 a( N, e+ }0 C
一个人说:“这老钟,真不够意思!”
1 X+ k( T9 q2 m' @
另一个人愤愤不平的说:“是啊,架子倒不小,拽什么拽!”
0 X. e) l1 H2 n" X/ d/ X# ?* B! T5 o
故事完了,哲理太深。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明白的道理:
$ M s0 |" u5 |- o1 r" R3 [
第一次为一个人提供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
6 m5 E$ ]( I$ v: S# O& A
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
6 Z$ h% L( N' S7 G
到了N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应该为他做的。
& O9 m$ m8 `& }3 B2 K# B
而当你不能继续提供这种好处时,他会对施助者心存怨恨。
6 t8 u* z' w/ E; s! v
如果用经济学的概念解释,这是一种“感恩的边际效应”。
5 J7 Z7 T- u: N0 a
即:在受到帮助的人心中,对提供帮助的人的感激会递减而递减到一定程度上,受助者几乎已经坦然地接受别人的馈赠,并认为这理所应当。
' d* i- b0 v/ I7 R$ k: z5 B/ } Z
最后,受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并丝毫在心理上不觉得这有任何不妥。
- ~; ?% N0 P) b) J/ Q2 \
就像小说结尾,施舍的人反而被一群被施舍的人痛恨。
* z2 I) h6 G' l& h9 r: Z
很多时候,习惯了别人对他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他好了,他便觉得怨怼。
3 Q1 D, s2 S5 Z6 N- e+ E) H6 o
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
6 a; o0 p; x0 ]& s& S4 w5 ]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2 O6 P# Z6 q2 N/ I: e; r& ^% _# k
1 F; ^6 H) }- z8 C
9 K9 Y5 \( d2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