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4-23 18: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万张南京民国户籍卡重见天日市民可免费“寻根”
5 q( P2 _* _2 Q g7 l N/ c( b作者:袁光 王长喜 张磊: W! l: V) q7 I8 x! x# \" t: L
来源:江苏省档案局$ [+ i1 L, `7 _- T( V
2014-07-31 星期四+ T4 D# D% c. v' ?6 a% F
开栏语- }+ P& o" i$ l# M: \0 e9 w/ _
﹃穿越﹄中的精彩: X) v3 [6 d, \) P- S. |
! \3 {7 V$ i' e" X) f' c+ A! E
你可知民国时的南京,曾有百万张卡片,记录着当时的市民生活状态;也曾有一本文书,描绘着南京的发展梦想。
; Y1 O2 Z5 H; h5 Q. h8 m& j
. J4 W# y: U \8 z" K: C 百余年来,那些曾在江苏大地上走过的英雄豪杰和注定将载入历史的特别事件,幕后又究竟有多少故事?
/ I" W A- q2 T/ q* B2 B
& {, @3 k2 z/ E6 g6 _9 I \' s1 q 文艺作品里的历史,有着太多的演绎。但在档案馆里,尘封的档案袋里,却有着最真实的历史。它们沉睡着,当你触摸它时,它会醒来,向你讲述鲜活的故事。; u0 o! \/ ]6 z( J ~, Z
4 j! `, \0 a2 j' u* D 档案里的故事,是最真实、最权威的故事。当我们用现代的视角去翻阅那些档案,你会发现历史就在转眼之间,而你身边的许多事,在那些发黄的卷宗里或许就能找到“种子”。% p. ?8 U2 c0 B. I. H
( v7 i2 Y8 p$ H! K5 ^) L$ Y
江苏是文化大省,深巷中的一个院落,也许就有一幢楼、一个房间,收藏着最真实的历史。从今天起,我们与档案专家将带着你打开那些已经解密的档案,告诉你不曾了解的历史真相,这些真相就是一个个比想象更精彩的故事。
, \3 o) A' r1 j7 `) Y$ k
9 F4 z: G( c; Q; v9 }
; K# u6 y; u) f0 I, _* X
: _7 B5 v v5 } ~! } 200万张腐旧卡片的信息 逐一“搬”进电脑里
- I' \' {9 D# C8 y% I# m1 z 从浦口石佛寺到鼓楼南京市档案馆,短短20多公里旅途,是对民国户籍卡的命运救赎. T g4 |" t9 o' ?- ~8 H5 a
: u' _3 l6 J6 N S* T0 s9 h# \ 南京市档案馆,三楼拐角。南京市档案局档案管理处副处长胡刚打开那扇不起眼的小铁门。
4 W0 X7 T( h% P. H/ X* a, L; q& s& o# Q9 b
钥匙转动的声音响起,门内豁然开朗,10余个高大的金属柜整齐排列。柜面有很多小抽屉,随意抽出一个,那些边缘毛糙、颜色泛黄、手感古旧的户籍卡已在眼前。
& T" e1 [* g3 g8 A1 `# t
% [' F3 K) d( F6 P “6年前,这些宝贝刚刚运来,还是装在那种民国时的木箱里,上面的积尘都能写字。”胡刚笑着说。
9 r. b, _( a0 R T9 K$ A
- j1 P" ? G7 k$ n6 ~- ]9 g 将岁月回溯60多年,那时的民国“首都警察厅”该算是这些户籍卡的故乡吧。解放后,它们被南京市公安局接收,很快就被新的人口户籍档案取代,退出了历史舞台。历经流离后终被封存入浦口石佛寺仓库深处,无人问津,郁郁而湮。; t! B. f) a. a: J- d3 h
3 D# m. m8 p8 Y 2006年底,就是胡刚口中的6年前,得到信息的南京市档案馆接管了这批户籍卡。装车、上路、搬卸……从浦口石佛寺到鼓楼南京市档案馆,短短20多公里的旅途,却是对已垂垂老矣的卡片的救赎。等待它们的,是生命涅槃。& N0 J; O/ v" `& I5 `' Y6 V6 e
) C, Z. C# _$ i H+ l* \ 用去近5年时间,南京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们把这近200万张的腐旧卡片除尘、消毒、编号,珍藏进了眼下这座光线充足、温湿恒定的高科技库房。只字片言,实难道尽这一工程的浩大和艰辛。而不亲身走进这座馆房,亲眼看到这些卡片,也完全无法想象那种古朴与现代交融、历史和现实辉映的神奇。
" a2 d7 a, @/ [/ P4 V9 x3 T2 o) G% r9 K( P: [2 E# T3 Y- r
接受采访时,胡刚不时揉着肩颈,“这几天扫描仪用多了,快成歪脖子了。”据悉,民国户籍卡电脑信息录入的工作在整个处室奋战几年后,至今仍在继续。“300万条明细、3000余万字的文字录入已近完成,现在主要是图片扫描和信息**。”* e% ]- c A& l4 E+ m* T
: b! o) @) ~& X: T$ G3 a$ m 可以想见,他所勾勒的那座属于民国户籍卡的电子庭院,是何等浩大轩昂。# l* `. T, w* B" q! a) t
, O; j4 G! c7 E9 @/ m 民国的**叫“口卡” **叫“户卡”
5 u, ~ q1 w c2 C0 ]: g& [$ e) q2 D
填写项目多达28项,远比现在的**详细,没照片则要登记十指指纹
! ]1 j: D4 \# o8 W! a" Y, T4 a2 p2 G ` O: X e$ K* ~6 m6 Q
记者注意到,眼前近200万张民国户籍卡分为两种,小一点的收录个人信息,大一点的则是以户为单位。同行的南京市档案局接收整理处王伟副处长释疑说:“它们分别叫做口卡和户卡。”较之当代,前者类似**,后者则相当于**。“户卡中除了家庭外,有一部分以工作单位或者军队编制为户,户主就是上司或领导,类似于现在的集体户口。”" V* t; I7 q3 x9 F) G
$ T5 ^% v+ R# f Q- \
记者对60多年前的“民国**”更感兴趣。那些斑驳字迹、泛黄照片,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这座城市中的斯人旧事。而细细端详卡片,填写项却远比如今的**详实——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籍贯、教育程度、职业、与户主关系之外,如果没有照片,还要注明外貌特征、左右手指纹等,粗略数一下竟有28项之多。
" n8 J) j4 O3 f' y! |
3 Y* q, t5 P' L8 g B7 W* w 值得一提的是“**号”。王伟告诉记者,民国的**号码由字和号组成,字代表居住于南京哪一区,“对比现在的话,一区是玄武区、二区白下、五区建邺、六区鼓楼、七区为下关,而秦淮区是当时的三、四区……”: T& C8 B( S+ Z6 T8 J
" N( m) v( E8 P( }8 U “**”上有的有照片,如果没有照片,会在特征栏注明“左撇子、麻子脸”等特征,此外还要标注双手指纹——当然,没有现在的扫描这么先进,是登记“斗”和“箕”:10个格子代表10根手指,斗就画○,箕就画△。
9 _' V$ R, Q0 p& r! ?" \7 }7 j
s6 T- ^& h1 a3 ` 看卡片上那些职业,从教授到军政大员,从卖烧饼到拉人力车,从务农到持家……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它们就像一扇扇门,门内曲径巷陌,去往的却是同一幅民国经卷、旖旎春秋。
8 b \4 h! ?& \- x' r$ d8 @& Q" T" E* S: ]- m- H
户籍卡中“淘”出130多位民国大腕& \9 ?- G( t" f8 _ J
2 b$ P+ k3 P: Z6 Q1 j |: M1 y" }3 J 宋美龄的**是“1字11112号”,周恩来名下有个70多人的“集体户口”+ j9 a/ `* ]) g0 E$ D" F
: s# I9 k: ]: m( K+ s 其实刚刚踏入馆藏库房时,记者便看到墙壁上几张被特别装裱的卡片。宋美龄、傅斯年、白崇禧、顾毓琇……南京贵为民国之都,定居、游历其间的名人要员多不胜数,小小一张户籍卡,定格了他们当年的足迹和与这座城市的交集。5 Z9 A& K. Q$ O" S
$ E8 B& o( ^1 G 南京市档案局征集利用处处长刘峰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民国户籍卡中“淘”出的名人大腕有130多位,其中披露的信息有许多都鲜为人知,是对已知史实很好的补充和参照。也因此,枯燥纷繁的卡片整理工作,在他眼中备具访古拾遗之趣。; m- v+ L! J l g
! a* s* q' H. C
因为蒋介石户籍卡的缺失,宋美龄或可算作整理出的民国百余万人中名人之首了。“户主蒋中正,姓名宋美龄,留学,45岁,本籍广东,寄籍南京,与户主是夫妇关系,**号:1字111112号,住于黄埔路国防部……”记者看到,在宋美龄的户籍卡上没有照片,却也没有填写面貌特征指纹信息。按照王伟的猜测,卡片上的内容许是当时的户籍登记人员填的。“以她的地位,估计除了蒋介石,也没人敢妄论什么面貌特征吧。”
6 p7 H0 d# b% s, F: K# v
; T6 @: ]6 \3 c, z 紧随其后,民国军政大佬白崇禧一身戎装很是威严。与其户卡两相比照,时年53岁的白任职国防部,军衔是一级上将,家中子女和警卫、服务人员多达二十余人尽数登记在卡。值得一提的是其子白先勇当年9岁,照片里穿一件白衬衣和小外套,很是精神帅气。几年前,记者曾和已是知名作家的他有过一面之缘,却未想到,会在此处见到他的少年英姿。
* L7 |$ u6 x u* S) Z" g
" S: T5 P8 o+ V 130位名人中,还有被胡适称作“最稀有天才”的傅斯年,在照片里已尽显“傅老虎”的豪放之气;大画家傅抱石,那时还只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书生;教育家吴贻芳,长衫及地一派大家风范;还有周恩来,英朗帅气的他正在南京梅园新村统领**代表团,也被纳入户籍档案,寄于其下的口卡有70余张之多……
* l' c& ~, A! Q
T, x8 }9 ~7 G: B7 g: F 珍贵史料,卡片默默记下真实民国南京
& w9 S. v) g2 V. Z5 C" v, b, E+ @) B. P' Z
全市135万人口中,官吏和与官吏相关的人口占到了一半以上
$ t9 S" f. Z h. u
1 h" @: a% O9 f 当时,全市人口为135万,其中,**政府官吏和公教人员11万,警察、宪兵、特务2万多,他们的眷属17万,专为他们服务的茶房、厨师、娘姨、仆役9万,加上与他们沾亲带故而留在南京的人员约30万,总计这类消费人口约70万,而真正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工人、农民,只占总人口的1/10。
0 S) \4 F. n, M: X0 M! H( J4 m
- C7 P* N2 o& ^1 Z9 {$ M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怀旧之情古来有之,遑论今时?这是一个怀旧蔓延的时代,一张泛黄相片便能刺激泪腺的时代。怀旧如记者,为可触碰到那些早已湮没在岁月中的斯人斯事而心动;怀旧如王伟,为终于找寻到家族的根脉而慰藉。半世户籍卡,恰似故人归,又有谁能抵挡那百万故纸所带来的,时空穿梭、史海浮沉的畅快?
5 ^) F; h# ~0 i! q n) X$ U3 G
g3 B. {6 ~1 \" E$ x/ t [ 其实,最喜怀旧而善怀旧的莫过于史学者们。不止一次,南京市档案馆的专家们向扬子晚报记者感慨200万户籍卡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在他们眼里,上文记者数语而止的每一段,都能写上至少一本厚厚的书。3 t! y* ~5 l$ k3 P. ~* c
* a) K& @& @3 q" ^) S. c0 x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口,第一本书就要问世了。在刘峰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这本《民国时期名人之户籍》的完稿,上文提到的那130多位民国名人尽数录入书中,其中资料大都源于民国户籍卡及其相关档案。“这只是第一本,我们和南师大合作,还将以每年至少一本的速度,深入发掘户籍卡里的乾坤。”刘峰说,它们能讲述的,远比记载的丰富多彩。“这是历史的语言,这是档案的魅力。”+ Y: p% q/ r( K4 E0 r$ R
/ n1 D1 S) Q! A9 z5 M# b 刘峰所说的乾坤,主要指当时南京的社会就业——以政府机构、军队为主导,缺乏大型的工业企业,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造成了人口就业的不充分,大量失业人群被迫寻找各种可以糊口的职业,所以职业类型多以社会服务业为主……& T) y9 _: Z: E. G* @% j* r. v
& P0 C. [# L5 Q. O
当然,还有教育模式、饮食习惯、户籍制度变迁等等。按照《民国时期名人之户籍》合作者、南师大教授张连红的总结,“这些户籍卡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了解南京当时人口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发展轨迹、外国侨民在宁生活工作情况,因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M) A9 u5 U3 M) D& G
! j, k R+ o( |( w0 R9 Q 特别提醒,南京人可免费去“寻根”
9 Z/ _% J& I$ Y( ~- u! N# P4 ]! A! j3 T. S" x
试试到这些档案里找到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家族故事9 U. O+ [$ ?; { S7 e4 K
! L2 }4 H {% L) P
棉袄小帽,照片上的中年人有着酷似父亲的慈蔼——南京市档案局接收整理处副处长王伟怎么也想不到,会是在自己工作的所在,第一次见到早在他出生前便已离世的爷爷。7 S3 A- c9 x( A8 o0 ~2 X; d
2 E9 q& p8 D# J, _
在近200万张民国户籍卡中,除了要员和名人们,更多的是那些忙忙碌碌、操持着自家生计和支撑民国社会的普通人。他们当中,有人至今在世,于新南京的某个街巷享度晚年;有的早已逝去,但在亲情、友情这些错综盘根的社会关系传承间,仍长久地被纪念和缅怀。1 E7 R6 W) f" `( @- s( P
7 ^, F# q0 r/ t 用王伟的话说,但凡是老南京,几乎都能在户籍卡中找到与他们关联的名姓。而这,也正是南京市档案馆在浩大的归档整理工作完成后,迅速将卡片信息向社会公开,供市民免费查阅的主要原因。1 z6 ^: r0 V) v
1 E" y1 n; o1 A2 S" w3 w7 ]- C" F+ X 生长于斯的王伟是个老南京,电子档案建成的当日,他郑重地坐到电脑前,第一个便输入爷爷的名字。同名同姓的有好几人,但如果再加上“白下路307号”这个烙印在他儿时记忆中的地址,留在屏幕上的只余一人:王志悦,初中文化,小贩职业,59岁,本籍句容,寄籍南京……“爷爷,孙子终于见到您了,您在天堂还好吗?”王伟说,爷爷在家族中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对老人的印象只是根据父辈们的描述,因而那天,他算是和爷爷首次见面,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7 a/ F" f' N7 ]5 I( |0 K/ V
- d4 E9 G2 g7 i 王伟几乎一口气搜遍了家族中每位长辈的名字,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舅舅、舅妈……最终通过查档接待窗口打印出的口卡、户卡、照片有厚厚一摞,家族在南京扎根繁衍的路径清晰可辨。
' y! ]$ X' ~) M: E9 {( ^
) \5 Y R; n f3 g& l4 Y/ A 那天晚上,王伟拿着这些珍贵的影像回家,像**献宝一样呈给父亲。“是你爷爷,是你爷爷,”老父亲一眼就认出了相片**位温敦长者,恭敬地接过,霎时老泪纵横。4 u' D( M+ O- V& V' G, F& Q
1 m. \& \ w5 E! f- A 类似王伟的故事,胡刚还能讲出很多。他的办公室连接查阅处,自从档案开放,每天都会接待许多来查档的市民。来寻找的人或许不同,但所找寻的大体如是——祖辈的足迹、父辈的童年、家族的根。. V ^4 K) E# b* O
8 A F, J0 x D 所有的南京市民,现在都可以像王伟一样,到南京市档案馆去查阅这些卡片,从中间找到家族的根和记忆。
3 }" p9 L- G' Y" M5 z. n# J, {" W) T/ n# F, C$ [9 h& J
本版撰稿: X$ r% K: l* p) g/ A7 `3 }8 L6 J& u
$ F2 L3 q6 c2 K/ g1 B 江苏省档案局 袁光7 i# P$ r" i( h
0 t& q6 ?# x) D( Y9 H% [, f. @ 南京市档案局 王长喜% `! ]1 e/ K' t( r7 M
3 L6 c6 l) K( n* y+ x( W; N
扬子晚报记者 张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