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国农业发展纲要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一条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理。农业要丰收,没有良好的排灌系统是万万不可能的。
8 ]; @& m5 ?1 S4 u9 Q$ J1965 年,那是我以无锡知青身份来农场的第三年。那年由于劳力充足,棉田中耕除草、治虫施肥步步跟上,棉花长势喜人,到7月份已大批开花结铃,眼看着丰收在望。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天公不作美,连下了三天暴雨。棉田一片汪洋,积水有五寸多深。由于排河不畅,多沟里的水排不出去,棉株只能长期淹在水中。 n0 X9 [9 W# G' n# [- e
棉花是怕水的作物,长时间泡在水中,再加上后来火辣辣的太阳一晒,棉株就像被放在锅里煮的样,死的死、伤的伤,使那年的棉花产量损失惨重。事实告诉大家:农业要丰收,水利不能松。
: k4 `) G) v3 `. r- e$ k1 z场领导面对现实,经过再三研究,决定在农场的东边挖一条长 6.5 千米,宽 30 米的东排河。这是建场后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 `7 g2 f3 J9 C# `6 z: y% @% g1966 年春节刚过,东排河水利工程就打响了,我们七队也接到了一块不小的任务。因为当时的任务是按劳力分配的,七队知青多,任务也就多。当年,知青是第一次上这样大的水利工程,可想而知困难有多大!
: x! C, M8 w ]& _4 Q/ v# y我们七队离工地有 6里多路,如果住在原地,上下工极不方便,既浪费时间,又消耗体力。队里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工地安营扎寨。我们在积土堆旁用树棍和芦苇搭起了简易工棚,吃在工地,住在工棚。吃的是简餐,住的是地铺。那次老天好像有意要考验我们,才到工地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初春的强寒流。$ P- A B$ J! w5 l: E
北风呼呼寒风刺骨,雪花飘飘冰天雪地。晚上那个寒冷真叫人难以想象,睡在地铺上,雪花从芦苇墙的缝隙中钻进来,飘撒到被子上。被上粘满了白白的雪花,冻得大家牙齿格格响,只能把头蒙在被窝里,根本无法入睡。俗话说:“春冷冻死老牛精”,这话一点不假,真让我们遇上了。
$ n* n5 m' G2 Y在河工上,早晨5 点就要起床,那时天还黑黑的,洗个脸,吃上 2 两稀饭两个馒头就上工地了,真比上战场还紧张。到了工地任务更艰巨,土冻得硬硬的,大锹根本插不进,只能抱来芦苇和棉梗,点起火把土融开后再挖。
4 S9 O8 w) b' p# m8 H. x1 G挖河劳动是农场的苦活,既苦又累,开始在地面上起锹时,不论挖锹和挑土,还比较轻松,因为是在平地上劳动。但后来越向下挖劳动强度就越大。挖到河底时,挖锹的要不断把三十多斤重的土甩过头顶装入泥筐,而且一下就是三个小时,叫人喘不过气来。
/ r, R( B5 T% d7 p) O挑担的更不容易,肩上挑了一百五六十斤重的担子,要从河底踩着台阶一步一步爬到二十多米高的土堆上,才能放下担子,倒掉泥土。这相当于要跳着重担从锡山脚下挑到锡山半山腰上,而且要从早挑到晚,可想而知是何等强的体力劳动!2 a8 n* u' A/ X8 Q" F
特别是一些女知青,个子矮小,体力又差,每天同样要干十几个小时,实在不容易。好多人一天下来,肩膀磨肿了、脚跟磨破了,回到工棚腰酸背疼,全身骨架像散了似的,动弹不得。但是大家为了尽早挖好东排河,为了农场的稳产丰收,不管是劳动多强,任务多艰巨,还是做到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下工地,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4 J5 p& g+ ]7 m6 k% C+ z3 Q
在这次开挖东排河工程中,我们七队最艰巨的要算抢河底了。由于我们配合得当,施工合理,工程进展顺利,可是偏偏挖到河底时遇到了流沙。流沙底是水利工程中最难挖的:一是土粘,粘在锹上甩不掉;二是土烂,上面站不住人,好似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草地,人站在上面会陷进去。挖锹人有力使不出,有劲没处使,而且这边挖了那边又会塌下来,叫人永远挖不清。
9 ^ |* D( Y2 T对待这个难题,开始大家缩手无策,后来通过外出取经,找到了办法:利用木板围堵,打桩速挖的办法。当时大家纷纷拿出铺板,有的铺在底面上,有的插在刚挖的深沟中,再用木桩箍住,然后由突击队抢速挖掘。那紧张壮观的场面,至今仍叫人难以忘怀。; ^! u% K/ N0 s! G( f- ]( V2 `
那次的突击队由 6人组成:朱思风、王国生、袁德明……他们个个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身强力壮,人人都是挖锹能手(其中有个袁德明,他挖锹突出,大家给他起个美号就叫“大锹”)。" ]" n& u" l* W
那天是数九寒天,天寒地冻,但工地上是红旗招展、热火朝天。他们上身穿着汗背心,下身穿着短裤头,手拿大锹,活像战场上的勇士。1 H8 {6 Y- T F) {3 P
抢险一开始,只见他们手中的大锹上下翻滚,锹上:泥块像雨点般落入泥筐,银光闪闪、泥片阵阵,你追我赶,一片呼声。真是银光耀人眼、汗水湿衣襟。由于大家的奋力作战,流沙底终于被征服了,二十多天的任务半个月完成,人均每天挖土五方多。
4 ^0 _# n) x' a& \在这次东排河工程中,后勤人员也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水利工程就像打仗一样,兵马未动,必须粮草先行,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这次水利工程中,我们七队的后勤人员,特别是食堂人员也是够辛苦的。开河是农场最强的体力劳动,消耗体力大,如果不能吃饱吃好,要坚持这种繁重的劳动是完全不可能的。5 |& \7 j1 ]6 v: T
当时我在七队当事务长,吃饱吃好的担子就落到了我的肩上。那时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吃的用的全凭计划供应,特别是吃的,那是紧中之紧。
. `* s, Z/ W2 A农场职工只有38斤粮和 4 两油,每人每天只合到 1.3斤粮,而河工人员实际最低需要不能低于 2斤粮,吃饱吃好谈何容易?!粮食不够只能靠瓜菜代,素油不足只能找其它油充。我白天东奔西跑:上集镇、下农村,四处奔波;晚上还要起来做点心,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忙的筋疲力尽。6 R* [. Y- f: n3 I* n
期间,我好不容易采购到二千多斤山芋,一百多斤猪油,还有不少豆制品,补充了粮油的不足。工地上的食堂很简陋,只在简易棚里砌个灶就是食堂。土灶通风不好,再加上烧的是棉梗,淋雨后棉梗湿湿的很难烧。灶起不了火,只能一边加草一边用竹气吹气加氧,结果还是烧的满屋烟雾腾腾,呛得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笑不得。3 c+ n' p$ ` b
有时点心赶不上早餐,个个心急如焚,辛苦了一夜,最后还要吃批评。半个月的工地生活,炊事员既要挑水做饭,还要一日两次到工地送水,送点心,忙得团团转、脚脚跳,吃不好,睡不好,只能革命加拼命,担子肩上挑。可大家全是为了东排河 。$ N5 s$ U" `( n _) C
东排河工程在全场职工的努力下,不到一个月就竣工了,参加这个工程的知青不仅有七队的,还有其他生产队的,总共有二千多人。他们同样付出了血汗,经受了考验,七队知青只是全场知青的缩影。
w2 D3 D" F0 N( _% n% M# u* a东排河开挖后,它成了新洋农场的主排渠,从此农场再也没有受涝。就是在发大水的 1974年,农场连续大雨7天,周围农村都受淹,而农场棉田仍是安然无恙。它成了农场的丰收渠,生命渠。
" ]0 A: H8 ^0 P+ A8 @岁月像东排河的流水滚滚向前,一转眼开挖东排河的场面离现在已经47年。当年的知青已由姑娘、小伙变成了老太、老头;离开农场也已有三十多年。但每当我们来到农场,看到长长宽宽的东排河时,总是心潮起伏。心中默默地在呼唤:东排河啊东排河,可知你这清澈的河水中,蕴藏着我们知青多少血和汗啊!当然,你也是我们知青留在农场的一块闪闪发光的里程碑。
* a7 {- F- e2 S0 b6 P' A# @4 w'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