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秦始皇丰功伟绩中的两座最大的丰碑就是统一中国和确立封建王朝国家的基本模式。 在我们后人看来,秦始皇建立封建制度的那一套不就是确立皇帝名号、推行郡县制、建立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官僚制吗?有什么稀奇的,怎么能与统一中国相提并论呢?如果大家想一想,这些制度都是亘古未有,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结果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体制运行了2000多年,你就会由衷的佩服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为古人的智慧情不自禁的点赞。 一、确立皇帝名号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表彰自己的丰功伟绩。他让大臣讨论自己的名号,以“称成功,传后世”。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这三个官职在汉朝演变成三公)首先发言:“过去三皇五帝,地方不过千里,外夷不相宾服,诸侯不受节制。现在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统一,此等盛事自古没有,三皇五帝不及。臣等与众博士官商量,一致认为,古时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是最尊贵的名号,大王就称‘泰’。大王发布的口头命令叫‘制’,大王发布的书面文告叫‘诏’,大王自称‘朕’。” 秦始皇听后,沉吟少许,拍板而定,“去掉泰字,保留皇字,采上古帝位号,称‘皇帝’。其他按你们说的办。” 秦始皇称皇帝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令”就是废除谥法,“朕听说太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了才为谥。子议父,臣议君,朕可不想这样。从今往后,废除谥法。朕是第一个皇帝,就称始帝,后世累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不要小看秦始皇确立名号这件事,表面上看,它是秦始皇的自吹自擂,自我标榜,实际上它是一种谋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1.从称谓上把皇帝神圣化,皇帝不是凡人,所以拥有无上权力,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2.废除谥法,不准臣议君、子议父,加强皇帝的神圣性与权威性;3.皇帝这个位子,只能在皇帝家族中传承,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这个谋略后来被刘邦进一细化,“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后来,秦始皇又用“五德始终说”来包装秦朝,以此来体现自己的统治是顺天应人,神圣不可侵犯。他以周朝为火德,秦朝为水德,水能灭火;以十月为每年的开始(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冬天水旺,十月为亥月,水之首);衣服旌旗都用黑色,黄河改名叫德水。 秦始皇把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加载到朝代更替上面,构成一个循环状态,黄帝为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为火德,秦朝为水德,汉朝又为土德,一个克一个,代代更替,循环无穷。 水在北方,属于黑色,在数字上为六,所以秦始皇又以六为数,符和冠都为六寸长(符和冠是权力身份的象征),车辆六尺宽,皇帝乘六马。收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徙天下豪富十二万家居咸阳,都跟六相关联。 这些跟阴阳五行相关的治政思想,在以后两百余年的时间里,经过一系列演变,加入别的元素,综合成为皇帝、天子、龙种等神学思想,证明皇帝的权力得自于天,臣民只能服从,不能反对。这成为帝王谋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入人心。 二、推行郡县制 秦朝以前的夏商周都采用封诸侯为王,管辖边地的分封制,对此,秦始皇虽然心中早有成见,但还是让大臣讨论。 丞相王绾说:“今天下初定,燕、齐、楚太远,若不分置诸侯王,难以管理。请立诸子为王,管辖边地。” 大夫冯劫、仆射淳于越等均表示赞同。惟独廷尉李斯反对,他认为:“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同姓为诸侯,他们的后人却与周王越来越疏远,代代攻伐,相互诛灭,形同仇人,连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陛下英明神武,海内一统,王子和功臣有税收做赏赐,而无地盘做根基,这才是安宁之术。若分封诸侯,各自独立,则很难控制。” 秦始皇深以为然,“天下征战不休,就是因为诸侯。若再分封,则为天下大患。廷尉所言大善。”群臣暂无异议。 八年之后,大秦帝国却因为一个人拍秦始皇的马屁而再次引来分封与郡县之争,还由此引发了“焚书坑儒”事件,可谓是“一个马屁”引发的血案。 那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中,七十名博士官前来给秦始皇祝寿。博士官周青臣拍马屁说:“以前秦地不过千里,靠陛下神明英武,平定海内,日月所照,莫不宾服。取消诸侯王,设立郡县制,天下太平,人人安乐,也没有战争隐患,这样的丰功伟绩,足以传之万世。自上古以来,三皇五帝,莫不及也。” 作为臣子,拍皇帝的马屁本无可厚非,但周青臣错就错在拿郡县制说事,郡县制本是万世之谋,非一时之策,虽然实行了八年,但其好处并未显著,何况这与儒家思想南辕北辙,自然激起了原来慑于秦始皇威权而一致沉默的儒生的反弹。 仆射淳于越就站出来驳斥说:“商王、周王的天下之所以能延续千年,就是因为他们分封子弟功臣,作为王朝的枝辅。现在陛下富有四海,但子弟都是普通人,朝廷郡县有大臣,而无骨肉血亲,一旦有事,谁来相救?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这种事古今未有。周青臣当面阿谀陛下,是加重陛下的过错,非忠臣所为。” 淳于越说完后,御前一片附和之声。于是秦始皇又让李斯出班辩驳。 丞相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政策各有不同,因为时代变了。今陛下开创大业,建立万世功勋,这不是迂腐儒者所能懂的。淳于越说的是三代旧事,哪里值得相仿!而且儒生们只知死读书,喜欢用古代圣王的传说来否定当今的制度,这对民众有极大的蛊惑作用,臣请禁之。”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引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大灾难“焚书”,后一年又发生“坑儒”事件,从此群臣再不敢提分封一事。 那么,李斯为什么坚持郡县制呢?他真的是为了秦朝的万世传承吗? 虽然李斯有大才,但从后来他一系列的败家行为来看,他绝不是一个大公无私之人。李斯坚持郡县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迎合了秦始皇的独裁口味。 分封与独裁不相并立,又为动乱之本源,所以秦始皇不喜欢。春秋、战国几百年混战,根源就在分封,现实的经验迫使秦始皇寻找新的国家模式。周青臣表面赞扬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未必真的看懂了秦始皇的谋略意图。李斯则不然,他是深刻洞察了时代的变化,更懂得秦始皇的想法,所以才能从一个小小郎官,平步青云直至丞相宝座。 当然李斯靠的不完全是巴结,他是以真本事为基,以衷心迎合为梯,既迎合了秦始皇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但是,李斯坚持郡县制根本原因还是迎合,如果秦始皇反对,他还会坚持吗? 如果秦始皇分封子弟为诸侯,秦朝会不会长久一些? 陈胜、吴广起义后,在原山东六国地方,反秦斗争遍地开花,“天下苦秦久矣”。但在关中,也就是秦朝的根本之地,局势则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叛乱。章邯率领的七十万大军,由骊山之徒编成,也没在关中作战。 洛阳是关中的东大门,商洛山的武关是关中的南大门,如果这两个地方有忠实得力的子弟诸侯为屏障,仿若西汉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故事,义军大概不能很快攻入关中。面对纷纷而起的叛乱,有同姓的子弟诸侯在,秦朝承担的压力相对要少一些,“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用守宰”。可惜这是一种假设,子弟诸侯能不能守住武关,也未可知。 项羽进入关中以后,袭用周朝的分封制,封了十八路诸侯,但无一个是项家子弟,一个月后,天下又乱了。楚汉相争,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逃回荥阳。谋臣提出复立六国以削弱项羽,刘邦觉得好,不过张良连用八个“不可”,予以坚决否定。六国之后如果当了诸侯,很可能会倒向项羽而不会支持刘邦,因为当时项强刘弱。项羽失败,跟他分封诸侯有很大的关系,刘邦就是他所分封的十八个诸侯王之一。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刘邦也分封了诸侯王,有同姓诸侯,也有异姓诸侯,采取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国家模式,这对巩固新生政权有帮助。不过,他也为这些诸侯操碎了心,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诸侯造反,不得不御驾亲征,最后负伤而死。汉景帝有七国之乱,根源也在分封制。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坚守孤城,从正面抗击叛军,为周勃的胜利争取了时间。这就是“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 与其积极作用相比,因诸侯而起的动荡更多。西晋因为八王之乱,不得不南迁,是为东晋,并造成中国三百年的混战、分裂局面。朱元璋封诸子为王,燕王朱棣靠武力推翻建文,是为明成祖。康熙从二十岁起,用八年时间,削平三藩之乱,把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也是诸侯惹的祸。 西晋分封同姓诸侯,并没有达到巩固新生政权的目的,反而酿成八王之乱。清朝不封吴三桂等三人为王,只要多多赏赐,也可以达到拉拢降臣的目的,投降派照样会为大清卖命。总的说来,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明显小于其消极作用。 所以,秦始皇如果分封子弟为诸侯,嬴姓王朝可能会长久一些,但秦朝必不会长久。 三、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官僚制 秦始皇设置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官僚制度,其目的在于,既强化皇帝的绝对独裁地位,又保证国家的行政效率。在秦始皇之前,秦国的丞相权力很大,几乎包揽了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大权,魏冉、吕不韦都是这样。 《韩非子》仔细讨论过大臣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的道理,秦始皇读了他的书,肯定受到启发,所以他把相权一分为三,丞相管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三者独立,互不统属。虽然名义上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但权力极大,负责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所有官员和百姓,地位基本上与丞相持平。这也是后世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的原因。 三公以下,有所谓的九卿。他们分别是:奉常、宗正、太仆、廷尉、少府、郎中令、卫尉、典客、治粟内史,此外还设有多达七十人的博士官,便于皇帝随时咨询。 皇帝在第一层,三公在第二层,九卿在第三层,构成一个权力金字塔。 郡县也各有主事官吏。官吏的俸禄分别为万石、二千石、八百石、六百石、四百石、二百石、百石不等。万石、二千石是高级官品,与三公九卿及郡守相应。 整个社会可分为皇帝、官僚、百姓三个等级。由于官吏掌握着各种特权,做官就成为古代中国最普遍的人生追求。 由秦始皇设计的皇帝独裁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官僚制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一种基本模式。在此后的两千年里,不论是朝代兴亡更替,还是社会动荡分裂,这个模式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一直传承到清朝末年为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其高度的稳定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至少在目前,全球还是惟一的。
. t$ ^ ^/ D2 b1 X#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