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南坡居士 于 2023-5-20 08:41 编辑
# J% g1 F/ ~8 f0 i2 d4 f& j+ z
( ?$ x$ F& K1 J% ^6 q悠悠岁月1 o0 C5 X. M$ C1 Q# z
没有领章帽徽的军人《部队知青点回忆》 7 k8 I6 Z5 e" p1 }5 C9 [4 V0 r
部队知青点大概存在于1975年到1980年,故五十岁以下的朋友估计都没听说过“部队知青点”这段历史。
6 a$ e% |6 R( c! g; [历史背景:上世纪七十年代针对过往十多年来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劳动出现的生活和管理问题,有关部门提出了集中安置管理、插队劳动的办法。! I# P1 \ {3 P0 E% q% t
我们福州军区空军(福空)知青点在闽侯县白沙镇院埕行政村,附近还有福建省军区知青点、福州军区炮兵司令部知青点;还有地方的福州交通局知青点。
' ?; }- E3 i" {( B9 x1 y住房:由下乡知青父母所在单位牵头,在农村建设集体宿舍,由单位派出干部负责管理知青的日常生活。我的印象是国家每人补贴安置费500元(网上说只有230元),不足部分由各单位适当补助。部队派车拉沙石、水泥和砖头,农民把附近三十、四十厘米直径的松树砍倒做房梁和地板。 基本二人一间,每人配备床、桌子、椅子,锄头、蓑衣、斗笠,其它生活用品自备。 生活:下乡前发钱和票证到东街口百货大楼购买半导体收音机、海军淘汰的灰色棉大衣,绒衣绒裤。 下乡第一年每月定量大米45斤,副食补贴大概十几块/月。第二年开始吃生产队的口粮,记得每年大概200多斤稻谷,够不够吃不言而喻。 生产队拨给我们一块农田改为菜地,蔬菜基本自给,还可以去福州西门蔬菜批发市场买白菜和包菜,大概一毛钱十斤,运输由部队派车。 组织:知青点大约三十到四十名知青,因为时常有调回老家安置,也有转到福州安置,所以具体数字是变动的。 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各派一名干部驻点管理。最早一批是政治部一名科长,司令部一名管理处的助理,后勤部派的是福州空军医院的护士。知青点有点长、团支部和民兵排。 & |. W: s% G# g6 D# H: i
来源:知青来自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下属单位干部、职工子女,大部分是师团级干部的子女。 - H; e: t( _/ F& N4 Y! h" @+ l
为啥没有军以上干部子女下乡?主要是大部分军以上领导的子女年龄大一些,当时已经入伍或安排工作了,还有别的原因读者自己分析吧。 " h3 c* C% n/ S( C. F! ]; c"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