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6|回复: 2

从“夏至”节气说到甲骨文“昃”字-先民的观象授时和高深哲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1 0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 ]) D1 F, [, [; ]' @$ g0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用现代的话说,夏至,就是太阳行至黄经90度的位置,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地球北半球的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中国的上古先民,至晚在距今七千年前,已经准确测定了夏至,同时还包括冬至、春分、秋分。
测定的方法,是“立杆侧影”。
/ b: i: ?# u+ I; O; Z6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杆”,是“表杆”,也叫“槷杆”——竖着的“杆”和丈量日影的工具,合起来就是“圭臬”——所谓“奉为圭臬”,说的即是以“立杆侧影”确定时间及方位的“准确性”和标准。
先秦有一部重要的天文和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髀,股也;髀,表也”,这是说,上古先民最早是以自己的身体来测量日影变化的。
大禹治水,古书说,禹“以身度之”,亦即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丈量的“尺子”。
距今6500年的西水坡古墓中,在蚌壳摆成的北斗旁边,特意摆上了两根人的腿骨——显然,当时的人们已经将“斗星计时”和“杆表测日”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 V8 Y/ ~. T9 A% w6 {/ U5 P3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甲骨文中,也形象记录了人们“以身侧日”的史实,比如“昃”字。
现在的“昃”,是从篆体演化来的形声字。而甲骨文“昃”字,则“简单粗暴”得多——直接是“人形”加“日”。
是不是很容易令人想到“夸父追日”的景象?
“夸父追日”,追的其实不是太阳而是日影,所反映的,恰好是先民跟随太阳升落观测日影变化的场景。

9 a$ P7 {; c8 r" N6 {,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文》:“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照此说,“昃”大约表示的是“未时”左右时刻。
《尚书·无逸》:“(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周公说,文王仁爱敬恭,常常从早晨忙到中午日斜,连吃饭也顾不上,所以能和睦万民。
再看《周易》。
《离卦》:“九三,日昃之离。”“《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3 w. z2 Y8 p2 z4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丰卦》:“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彖》曰:‘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从《尚书》《周易》以上说法看,“昃”,彰显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昃”,包含着“日中”,但正向西斜的方向运动。
因此,《周易》提示,要看到“日昃之离”和“日中则昃”这种趋势及变化;“何可久也”,不能没有预案,这样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 O+ f" P3 e# x2 g7 I"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得不说,上古先民通过一个“昃”字,不仅记录了“观象授时”的长期天文实践史实,也从中悟出了极为深刻的哲理。
还有甲骨文的“昏”字,也是“人形”加“日”。不过“人”高“日”低,甚至太阳到了人的脚边或脚下。
6 ?; L2 n% S- o! e0 C. _7 R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0 津贴 +50 收起 理由
周悠时光 + 50 + 50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成长值: 18790

发表于 2023-8-11 07: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夏至”节气说到甲骨文“昃”字,先民的观象授时和高深哲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