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328|回复: 24

[其他内容] 一个县财政干部眼中的农村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1 11:21:51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持经达变 于 2023-10-21 11:23 编辑
2 [3 M# I: e4 x: l7 C# X9 u- h1 x0 D/ g# C( h2 P  D
本文原载“陕北印记”,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 \2 u1 P" |& W+ t2 |) J/ R1 c2 V/ K. m! T
一个县财政干部眼中的农村现状:
$ w+ }: j9 e* U7 E1 F$ Z
6 [: q% p% L, v( o1 b: x留不住人,暮气沉沉
! K1 Q$ Q/ W1 \6 S
+ A# D# W  c& n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的农村生活是这样划分的,12岁以前,在村里读小学,彻底农村娃娃,念书,放驴,干农活;13岁至18岁,城里读中学,寒暑期及忙假,除了学校补课外,回农村老家,也干农活;19岁至22岁,南京读大学,寒暑假回农村老家,少干农活;22岁至24岁,外地工作,春节回农村老家,不干农活;25岁以后,在县城工作,经常回农村,不干农活。
! o6 L3 D2 A. \5 d) ^% u5 ^$ b6 B) j" n! L
这么多年,自己作为一个往返于城市与农村的“候人”,不可谓不奔波,但这同时也给我这样城里的农村人,农村的城里人的双重感觉: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来看现代城市生活,同时也以一个“城里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冲击下的农村生活。
5 K1 e0 J( `0 o- p5 O4 ?7 ~2 a# t8 l0 @
就当下我的感觉,农村生活现状较为突出者是人口问题、土地问题、产业问题、婚姻问题、养老问题、大病问题和传统习俗的崩解问题。
' M; _/ l& r* m  L4 L, P& L: }7 U( i: [( n; E" ^* j; p
▍人口问题$ j" |" T$ E9 e% Z8 y2 `2 ]% h

5 u& E' f! w2 L) x, }0 a6 ~4 J1991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班里有30多个孩 子,1996年,我小学毕业的时候,班里只剩下9个孩 子。这么多娃娃哪去了?大部分跟随大人流向城里,小部分流向外乡。
* d6 s! K. Y& F1 X8 t
; x' D/ _0 u1 j% }父母未进城之前,我母亲在村里开个小卖部,租赁村委的办公房,在我的记忆里,每当黄昏的时候,村委跟前人言鼎沸,**、大人、老人,聚集在一块,好不热闹。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提高。而现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
- E7 D: W  k5 C; M- _- S6 {
2 H  j3 ]: O6 b: K以总人口在城里和村里的分布比例看,生活在城里占80%,生活在村里的占20%。现在村子里居住的有:70%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20%的是60岁以上的,5%的是50岁以上的,5%是50岁以下的。在村里,40岁以上都叫做年轻人,而自嘲是没本事的人。; d& X% x) ]$ f, r( Q, e
2 T" }* v5 {. ^0 B2 p* M3 [
40岁以下的大都在城里。有的是因为工作而在城里。诸如我,通过高考等一系列考试等渠道,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而彻底的居住在城里。
$ q* x0 Q" |0 O
0 f! |# h7 b6 l有的因为生存而在城里。大部分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本事在城里打工赚的钱比种地或者放羊来的收入多,再者为了**的读书问题,待在城里。
1 N4 `" }( `6 G7 `# R. V+ A& A% y6 m% {/ P6 Y& N% r
有的是因为面子而在城里。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一部分年轻人在城里没有生存的技能,但是死活要待在城里,因为面子,自己待在村里多丢人。7 v) m* ?8 X) ^% w1 G! s8 I$ Z' \

5 {. l' f8 `' l% E" B4 k/ ~* G有的因为城里而在城里。一些人待在农村,其收入要比在城里好的多,但是就不待在村里,挣死亡命往城里跑,为什么?因为城里的花红酒绿。有的成了混混,有的干起了偷鸡摸狗的事情,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 B; ]# N! [2 e3 b, O+ b* L# B! d0 r6 ?2 e. i4 c2 B$ Y
老幼相守的村子,人们谈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老一辈,既使无可奈何,也是习惯了自己的故土,幼的一辈,不过是暂时寄托在这里罢了,待到上学的时候,也随父母进城了。5 _) p1 F5 }. W" i; p6 A

. ~3 H  \3 W5 I3 E0 X5 _4 k1 C9 b星散的人口,老龄的人口。精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接二连三地,这一辈人开始凋零,大多都是劳动到最后,也就撒手西去,随着一座座新坟的出现,乡下,确实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 c$ [3 y3 }8 Y* [
3 i# s; ~0 _9 G+ Z▍土地问题, S7 |# {( {$ Y3 w$ x& _

, I* K$ m0 J+ B) G$ u2 d5 U0 o. W. C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土地分包到户以来,村里农民满怀希望,满洒汗水的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
6 f) g% ^; U' Y  T, T+ L1 }; T# ^( U- A) C
在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之前,村前屋后,沟沟洼洼,在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面,能种的全部给种了,不留任何死角。每家每户对自己所有土地的地棱地界都了如指掌,不差一厘。而现在呢,土地出现无人耕种及耕种人老龄化问题。
' S' {* s, q1 N+ I% k' \1 V
" I7 `0 t9 C' \因为广种薄收,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以至于现在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怎么种地,怎么劳作了,可以说许多人忘记怎么握头了。为了不让土地荒芜,年轻人的父辈们只好劳作,所以现在村里种地的人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
* @5 I! q% f0 I: }8 ^" F
9 p, B$ E: n, \# H% I0 D村子里六七十多岁的老人,很少坐在家里享福,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都是坚持劳作,认为白日闲过,就是一种罪过。
' ]8 C3 ^8 u, [8 q# p/ ?* O0 ~3 K$ `4 R' ~3 d
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呼吁并执行土地流转,怎么流转?政策许多老人接**。年轻人不种地,老一辈种地人的离去,再过十几年,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家的地在哪块了。想象一下,老一辈已经凋谢,下一辈能否回归乡村,能否对种地有激情,假如不,将是一副什么样的乡村景象?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 ^. `2 }, k/ X. O& F3 U# i# L! B; W  r+ w# O6 |
▍产业问题
1 T8 t+ L- l6 i! i
4 a/ ~3 m) U; p# X产业关乎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幸福感。现在产业就是两种:种植业和养殖业。
! {8 {9 H, \" f7 {7 m+ {4 W& }4 G9 l0 l- E- e: J
先说种植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种植首先要自给自足,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所以种的比较五花八门,有糜子、谷米、荞麦、洋芋、玉米、豆子、葵花等,唯一的经济作物也就是洋芋和葵花了。我家种地时,每年都种十几亩洋芋和几亩葵花,除过成本,也就剩两三千元,能够基本维持日常生活开支,攒不了钱。
( w& T6 u$ w# A/ B9 F' q/ F- n/ \# T& d' @2 Y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米、白面已走进农民日常生活中,所以地里除了洋芋、玉米,其他都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现在粮食价格提不起来,2014年种玉米,收成好点,除过成本每亩也就结余1100多元。如果收成不好,连这个数字都不到。如果家里有二三十亩地,每年的收入也就是2、3万元,除过人情门户等日常开支,也攒不了钱。, K7 Y  h1 S: j8 Q& Y

- ^* P% Q, d* m8 l: O4 `- V# G再说养殖业,就是养羊和养猪。前几年,猪疯狂的时候,老家留在村子里的人,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投资2至5万元不等,建猪舍,买母猪,买饲料。但当猪出圈的时候,猪肉价格下跌,一算账,连成本都收不回。放弃,猪舍废弃。现在农民养猪也就是为了过年吃那点杀猪菜了。0 W  `% h( g! Z+ H" ?" v* s
6 k' s7 J0 C: J
养羊,收入主要是卖羊、卖羊绒,卖的支撑是羊多生羊羔子,能卖羊的数量少于出生羊羔子的数量,这样才会新老更替,规模扩大,出现加法效应。如果每年出生羊羔子的数量少于能卖羊的数量,则是减法效应。养羊,每天都要有人起早摸黑专门照料,如果不成规模,养几十只羊,收入不抵幸苦费,只能说为了养羊而养羊。我二爸养羊的规模在200只左右,去年收入才3万多元,除过一年家里所有的开支,也剩余不了多少了,还好他无病无学生。
3 l9 O3 f- ?% x  R  q8 s' ?  u9 z) H2 ~2 g
产业的单一、低收入和市场的变化莫测,让农民无所适从,也就逐渐失去对土地的兴趣了。这值得从上到下所有执政者的思考。
! _* U4 M. c2 ~/ p% F. v
' \+ _! Z: H/ }. f7 C▍婚姻问题
/ B5 H! a, @7 V9 X3 K% s/ f" y' o
首先是钱的问题。原来结婚比较简单,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拉着毛驴将一个姑娘娶回土窑洞,幸福一辈子。后来演变成摩托车、手机、银手镯,开着机动三轮将一个姑娘娶回楼板房,幸福半辈子。现在呢,钱、钱、钱,一个媳妇至少45万,才能娶回家,幸福一阵子。
5 ~8 o9 |$ E9 p5 J6 W. @8 p3 y9 A0 c$ J; ]! H/ H! X+ L; G9 `3 k- P
怎么算账?跟男方在城里要房子,要车子,要金银首饰衣服钱。村里一个人娶媳妇,女方要房子,暂时没有,抵成钱25万元。要车子,买,10万元。要金银首饰衣服及彩礼钱,10万元。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娶个媳妇,**2分贷款,儿子1分5放款”。穷了**,富了儿。. i& c4 a6 ?* ?# `  \" w( R; G
) x8 z9 h- G; A1 S. i
我户家大哥,生了三个儿子,现在个个都20几岁了,都在谈对象,一涉及婚嫁问题,对方家长直接“刚崩”,因为没钱。对象谈了一个又一个,就是结不了婚。所以给儿子结婚的花费现在是农村人的一块心病,也是一大难题。
& K9 S, A( }$ o/ E* E% F* L& g6 q7 K. c- [$ _% W8 w2 Q% l; [
再者就是情感的问题。我们知道,相对于乡土社会的稳定和静态而言,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资本流动,物资流动,人口流动,情感流动……与流动性相关的就是,城市生活的“陌生人”处境:出门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谁。
/ r4 R# }1 r  K2 p- W$ q, }/ O* M( e5 x, E4 [0 d" l6 c9 `5 B  u
所以进城的一些年轻人就敢乱作非为,没人认识,没人指指点点。依靠现在微信、陌陌等交流软件,搞婚外情,眼中金钱多了,心里感情就少了。许多农村夫妻在城里租房子,男人在外打工,老婆给**做饭,接送**上学。但最终的结果是,男人把老婆供出去了,把**供回家了。
1 {; u7 s$ I3 E
2 f" W. ~- e$ Y' }▍养老问题
5 U2 G. c9 v, |( u
* r2 c: P/ T* x/ K" j' R因为我们国家养老体制的不健全,包括城里及农村的非体制内的大部分人,养老必须靠自己和儿女。病痛是养老的第一大问题。无病无灾,基本都是很好的,但凡有了大病,就很麻烦。说实话,在农村,大部分地方,老人得重病,就是等死。一者是钱的问题。虽然现在搞了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若要治疗,必将家徒四壁,连基本的生活资料的**都是问题,所以许多老人拒绝治疗,而作为儿女的也就默许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二者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问题。有女儿的,老人还好点,女儿给老人清清洗洗,端吃端喝。没有女儿的,老人会殁的很快。亲情冷漠是养老的第二大问题。
; q* n1 @' o9 H% R$ k2 I; b; ~
& b0 y( D% I* d8 e在农村,老一辈和他们的下一辈之间,确实有着空间上的隔离,要尽孝道,基本谈不上,老年人都是自食其力,哪怕八十多岁了。能够相忘于江湖,对于老人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惜的是,子女辈还是念念不忘父母的那一点点财产,总认为自己从中分到的一份是最少的,而不问自己为老人做了什么。
7 W! G8 E+ Y$ _: h. y8 R  t' X8 F- A# w- s) k: d# C
更有甚者,新起的房子,有人不愿意老人一起居住,认为不干净,在屋旁另筑小平房,算是父母的栖身之所,老人偶尔到正房里走走,还引得媳妇的大骂,甚至拳脚相向,理由只是踩了脚印在家里。) @) b5 c2 W1 _7 _! I
. I$ ^0 F# {% n' ]1 I9 T
我所任职的村子里,一个老人养了三个儿子,老人现如今80多岁,**成家立业,老二光棍,老三城里瞎混。现在的状况是,**的房子就在老人住的地方旁边,却对老人不闻不问,不管死活,老人和老二住在一起,是三间土坯房,老三管不了。老人经常食不果腹,不生烟火,我去了看了家里的状况,心里实在难过。7 S7 z# H1 T! t. R. O3 @+ I

+ A- f% d0 p3 w" _0 D/ I老一代无法感受温暖,当生存都存在问题时,感情也许真的无法保障,造成老人对生活孤寂和无奈。亲情的冷漠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制裁,道德的缺失和沦丧,让人义愤填膺。1 c% O+ j7 \) ]' e: S' R
' b  m1 y7 c. @+ j) M
▍大病问题! k) n4 B9 J$ Y4 h8 l# W" O" n

* P3 v# W, g& \% d9 R9 h前不久,村里我的一个亲戚离开了人世。还不到50岁就得了脑梗,在银川的医院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是因为昂贵的费用,后期中断了治疗,彻底导致半身不遂,最终倒在了抗争病魔的路上。
( K0 k- S) a$ N0 _6 p" F+ r$ W% L& w5 \3 u
虽然现在我国实行了农村合疗以及大病救助制度,但是对于真正得了大病的农村人来说,一是救助能否到位,到位多少是未知数,二是即使到位,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W8 o( N  w7 A
5 ~7 H* Q8 d: k4 n* G, y! v9 ?$ r
一场大病,就是一个家庭的变革,少则几十万元,动则上百万元的医疗费用是沉重的负担,让原本小康的家庭彻底返贫,而且债台高筑,许多农村人不得不放弃治疗,慢慢的等待着死亡的临近。人死了,钱也没了。- _+ m4 m6 n$ S2 q% ]5 S

$ G( j6 I/ y6 D, G& w▍传统习俗的崩解
, f: `/ g5 F5 y
0 Y2 q5 Q7 ]: O: R; v  Q现代文明制度的冲击以及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导致原有乡土体系的崩溃。农村的“三叩九拜”已不复存在,城里的冷漠、传统文化的缺失、西方文化的侵蚀,让城里的体系变得畸形,真正适合我国城里的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信仰,没有宗教,吞噬着靠老一辈人以“道义”维持的老本,让人匪夷所思。正所谓城里人不像城里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倒像电影《老炮》里六爷所说,怎么是个“二尾子”。比如说过年,现在许多人都在说过年没意思,没年味了。贴窗花没有了,手写对联没有了,三十晚上供奉土神爷和灶马爷没有了,三十晚上跳大神没有了,大年初一早晨给长辈磕头拜年没有了……说是古风怡然也好,说是陈规陋习也罢,反正是没有了。
3 m. y3 j" M- \: K0 K! k( U- o. w6 O* |" W6 O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络,现在村里人也罢,本家也罢,还是亲戚,要想见面拉上几句家长里短,只能在红白喜事上了。不像原来,你借我家两袋洋芋,我借你家一升谷米,频繁的互动着。
' r% b( m# |& P) w0 G2 v6 C
# |9 X  q9 i+ d8 _现在大部分都待在城里,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哪次我户家过事,大家聚在一起,都是村里人,但是许多比我小的,我却不认识了。就连我户家的侄儿,都11岁了,我问,你称呼我甚,他却不知道,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我在想,到了我儿子这辈人,不要说村里人认识了,本家兄弟之间的关系也疏远了。
6 e# V1 b" `) v8 w% }. ]( E) t5 W* L$ V6 L  k; s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老一辈人眼中的“家门自己”、“亲戚六人”、“庄邻院舍”的关系被现实彻底割裂了。所谓,乡音无改,客从何来,不过是每年都发生的故事罢了。1 [* B" L: @4 _7 y+ F* B

" S3 t" M3 Y* K" u9 p: _在我看来,说到底,农村问题就是脑袋和步伐不协调的问题。有时脑袋快,步伐却慢。有时步伐快,脑袋却慢了下来。首先说脑袋,里面装的有制度政策、伦理关系、思想理念。+ f1 [% N; ^$ U& Z
9 E0 U+ Q8 ]7 u9 [
伦理关系的问题是考验当今知识界能力的最大问题,也是在现实判断上割裂知识界的尖锐问题。思想理念,与人受的教育程度、后期学习息息相关。受教育程度低,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方式老化,有很多人把成功归类于机会主义、关系主义。对教育的漠视,对学习的鄙视,对读书人的冷嘲热讽不抵于一杯白酒时,何谈思想?何谈理念?不要让高等教育成为城里人玩的游戏,不要让农村人觉得投资**的教育是无法回报的事情,实行全面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逐步提升一代代人的素质,营造学习的氛围,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 f5 c/ t& r2 h  N9 M8 p5 p6 b. s
: G; h9 a$ r: E$ V0 j再说步伐,跟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措施,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保障措施,在我看来,较之脑袋是慢的,而且慢的不是一点,应了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业方面,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农民对市场的判断不准,和脑袋合不了拍,也逐渐失去了在农村发展产业的兴趣。脑袋和步伐不协调,使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几个叠加。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农民,而且困扰着决策者。* Y% S9 v" X' f- I- O# R7 `0 N! W

8 d2 s7 _8 w1 |# L/ B( i7 m/ k% c人在历史中,很难对自己所处时期的社会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判断。对于我这种出身于农村的人来说,现在的老家是故乡还是他乡,已经分不清了。但我不愿意看到小时候的那种乡村氛围消失殆尽的至无影无踪,也不愿意看到现在的乡村景象是小时候那样穷山恶水。随着国家的发展及政策的调整改革,农村也在经历着阵痛,逐渐调整着自己的状态随波在历史的河流里。我想,总体是向好的。你爱或者不爱,她在那里;你见或者不见,她已经住进你的心里。

评分

参与人数 5经验 +100 津贴 +125 收起 理由
淘气的中年人 + 20 + 10
不动如来之厚德载物 + 5 所言极是啊
2019转岗 + 20 + 2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沈阳第二故乡 + 60 + 60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ntmxd + 30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10-22 09: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正在实实在在的消亡,逼农民进城是最大的悲剧!在中国近些所年农村还不能消失,一旦突然急速消失,那将是一场灾难!是目以待!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1 11: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现在的农村暮气沉沉,今年中秋回去一趟,感觉更甚,六十多岁成了主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2 12:33:02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流转土地荒废,流转将又面临变相兼并,进城民工的部分子女将可能是农村回不去,在城镇找不到工作,或将又产生大量的城镇贫民。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1 12: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农村社会事实上的崩塌使现代社会稳定失去了底座。中央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但恕我直言,全国性的、高效的、彻底的摆脱所有问题的方略,还没有清晰的看到。也需要等到工业2.0完成以后,用工业反哺农业,让农业产值能撑得起高水平的生活,才能彻底有效的解决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1170

发表于 2023-10-21 12: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到宣传,历史上首次全部脱贫,激动万分,虽然我看到农村老家是越来越难,但还是希望乡村振兴尽快实现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1 13: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老家农村,干农活的基本的都在五十岁以上,七十以上我能干动活的也在干,我在秋收时只要有时间,就回老家干农活,因为老父亲还在,老婆也退休了,陪我一起回去干农活,也确实很累,我有个侄子,在沈阳买的房子,月月还房贷,我看不到我哥家的日子出路在那里,因为他们年龄也奔六十的人了,欠着外债,没有养老,医疗只有农村合作医疗,我大侄以后要面对四个几乎没有收入的老人,对了,六十以后他们每月有一百多块钱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3240

发表于 2023-10-21 17: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国家的发展及政策的调整改革,农村也在经历着阵痛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1 18: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消来了百万个自然村庄。。。。。。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1 18: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将来面临资本收割,危机很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2675

发表于 2023-10-21 22: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视一下,安排战略,尊重自然,科学发展,且行且观察,不可随便干预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2 06: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实事,我每月都跑乡下看老人,一言难尽。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820

发表于 2023-10-22 07: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2 07:32:02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问题是在农村呆着,已无法正常生活。只有出门才有可能养家。养一个**成本有多高,且不说后来的养老。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2 13: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细读一遍,作者提出的人口、土地、产业等七个问题,分析的主题明确、论点深刻,证据充足,逻辑清晰,事例典型,是当前社会问题最佳切入点,非常经典、可读、可探讨。如何拿出解决办法和措施真正落实,亟需**大政方针政策实施之,真正的对症下药,切中症结,国家和社会才能稳定健康长期发展!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谢谢精彩回复,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820

发表于 2023-10-23 10: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来说,广东和江浙一带的农村建设还是不错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3 11:00:24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 s) Y# `8 v! Q; A+ D( p2 g  m变相逼迫农民进城,眼前得利颇丰,长远看 必将使 财政负担更加超负荷!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4 12:44:22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杞人忧天。农村只有人口大幅度减少,土地才能相对集中,才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当每家耕种几百亩甚至更多的土地,农民才有可能富裕起来。3 h/ N( I5 V& W: ~, r3 s
应该鼓励大多数农民进城,这也是国家正在做的。
8 S% q' r0 R( j* B  K现在不管城还是乡,人口总数还是太多。
8 b( ?% r2 b0 G# \* ^# W$ x鼓励生育是为了避免人口断崖式下降造成太大的社会成本,当然也考虑了将来打仗兵员的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565

发表于 2023-10-24 15:57:20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属实,农村50岁以下的成年人都几乎见不到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持经达变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