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佛光剑影 于 2024-3-15 19:27 编辑
: \/ j; D& D" s e+ i+ p
5 `6 o$ Z, @4 K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的小说书名写在路边的道旗上,随风招展。郭靖、杨过、红花会群雄的人物漫画夹道相迎,广场上回响着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3月,草长莺飞,时值金庸先生100周年诞辰。走进他的故乡浙江省嘉兴市,许多地方都能沉浸式地感受到金庸先生的武侠江湖世界。在一个江湖渐远的时代,纪念金庸先生的热潮翻涌。 山河无故人 江湖依旧在 在海宁袁花镇,金庸故居提升改造后对外免费开放。“赤子心 家乡情”的展览,展示了许多珍贵的金庸手稿、照片、图书报刊、书画作品。 嘉兴市围绕金庸推出一系列文化举措:**《书剑恩仇录》故乡版、金庸浙江地图《金庸江湖28景·浙里图鉴》,甚至用当下最新的AI视频技术创作了短视频《金庸笔下的嘉兴》。 在嘉兴子城,金庸江湖主题市集吸引了众多游客。郭靖、黄蓉、韦小宝、虚竹等众多金庸笔下的人物NPC游走在市集里。活泼的“老顽童”周伯通,走到哪里都被观众团团围住;市集一角,《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正在比武招亲。入夜,精彩的金庸江湖主题灯光秀在子城城墙上演。 除了近期举办的一系列学术交流会和分享会,嘉兴还将陆续举办武术主题的子城论剑活动、文化沙龙、戏剧、电影展。纪录片《查良镛》《大侠金庸》也将**。 纪念金庸的热潮,不仅在嘉兴。与金庸有关联的浙江衢州、陕西等地,都举办了相关活动。纪念金庸先生的文章出现在形形**的公众号甚至美食号的推文里。杭州纯真年代书吧举行了两场金庸主题活动,门口设置了两块长长的留言板,被金庸迷写满了怀念与祝福。 只谈武侠小说、只把金庸当成一个作家来看是不全面的。必须将他置身于一个时代,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理解金庸,读懂“金庸现象”。 金庸先生一生,留下15部武侠小说,600多篇电影评论,20多个电影剧本,8000篇《明报》社论,2000篇专栏文章,还有国际法学、文学、佛学、新闻学、历史学的论文和随笔。这些其实没有人全都读过。金庸迷们更关注的,是郭靖口中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先生说过的“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是他创作的浪漫而神奇的武侠世界。 “这样的故事永远都是稀世珍宝” 35岁那年,卢敦基第一次见到金庸。41岁,已经是教授的他成了金庸的关门弟子。卢敦基回忆第一次见到金庸,“风度很好,思维非常敏捷,说的是南方普通话,对待青年非常和蔼,回答问题恰到好处”。 2003年,卢敦基随金庸先生参加“华山论剑”。金庸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前往华山,希望这次“华山论剑”是一次文化人之间的对话,没有太多的商业广告。他吃饭、坐车、住宿都自己掏钱,主办方因此取消了活动冠名权。当谈到今天之侠时,金庸先生说自己不是侠,“侠要牺牲自己利益,主张公道正义,打抱不平,就算倾家荡产,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他说自己做不到,但他坦然承认自己有侠气,性格刚强,要是被别人压迫,则绝对不会屈服。 导演张纪中,1999年以“一元版权”便获得了《笑傲江湖》的版权。他说:“我今天所获得的一切成就,全部都与金庸先生以及他的作品密不可分,是他改变了我艺术生涯的方向。” 张纪中回忆,为了拍摄《射雕英雄传》,金庸几度辗转来到桃花岛。乘车、轮渡,登上桃花岛。他刚到,请求合照、签名、题字的书迷也蜂拥而至,他不厌其烦,一一满足。金庸躬身实践,告诉后辈何为谦,何为功成而不居,他是真真正正把观众和书迷放在心里。 张纪中记得,对于《笑傲江湖》的影视化改编,与金庸有过一段纷争,对于男女主角的出场顺序,双方各执己见,有了不可开交的势头,最终由查太太给他们熄了火。金庸先生沉默一会儿,恢复了往日的平和,决定尊重张纪中影视创作的专业性。“君子和而不同,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大侠风范。”张纪中说。 “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武侠小说作家,他是一二百年来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金庸小说研究专家陈墨说。“故事已如恒河沙数,但好故事凤毛麟角。从《奥德赛》到《一千零一夜》,到《哈姆莱特》到《红楼梦》,到金庸的小说,这样的故事永远都是稀世珍宝。” 几年前,有人找陈墨,请他在给金庸**诺贝尔奖入围的一封公开信上签名,还要他写**语。陈墨拒绝了。因为金庸小说在报纸连载,它的单行本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仍然有很多漏洞、缺陷和错谬。对诺贝尔奖的质量而言,精细度不够评奖。第二个理由是因为金庸写的这样的武侠小说,中国文化当中很多概念是很难用西方文字来翻译的,比如“亢龙有悔”,就是翻译了也不能得到理解、共鸣和遐想。第三个原因,是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金庸小说西方文字的译本,只有零星的译本。 现在的年轻人还读金庸吗?
I+ P4 ?1 ?1 I( g: r
“莫笑少年江湖梦,谁不年少梦江湖。” 浪漫的金庸用自己的生花妙笔, 在每个少年的心中勾勒出一个斑驳陆离、异彩纷呈的“江湖”。 很多70后、80后都是在各种场合如饥似渴读着金庸小说长大的, 阅读金庸小说是一代人共同的青春回忆。 7 `+ a$ q4 U4 ]: m( r
一位出版界人士分析,现在全国每年**的金庸全集约5万套,各种金庸小说约10万本。虽然是暢销书,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看金庸。对于许多00后来说,他们不读金庸,但爱看仙侠小说。各种阅读网站的排名证明了这个事实。 虽然有仙侠小说作家表示,自己写作的起源,是受到金庸小说的影响。但在这个短视频、AI盛行的年代,年轻人还需要读金庸吗,读金庸还有意义吗? 嘉兴市作家协会主席杨自强,从20岁就读金庸,如今已经60岁。他收藏了许多不同版本的金庸书籍,“常读常新。正直的人有时候会走投无路,只有经历了生活的毒打、挫折,才会对金庸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 “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金庸小说和鲁迅的作品类似,通过文学的‘壳’,其实无所不包。”杨自强非常希望年轻一代读金庸,不仅可以学习写作,更可以从金庸小说中学习中国文化。他举例说,金庸小说中,《天龙八部》里,南院大王造反的情节,在辽史、金史中确有记载,而“天龙八部”这个词,本身就来源于佛教名词;《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学武功的部分,与《庄子》有关系。 金庸先生6次回到嘉兴,并回到曾就读过的嘉兴一中,自称“大师兄”。如今的嘉兴一中,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金庸“小师弟”许青扬。现在读高二的许青扬,早已读完金庸全部小说。寒假里,他又开始重读《笑傲江湖》。对于令狐冲失意时大喊“我是令狐冲,快来杀我”的呐喊,他觉得“非常有少年性”。在令狐冲武功被废时,他看到了面对困境不低头。因为读金庸,同学们觉得许青扬在说话时都带着白话文那文绉绉的味道。 他是成绩年级第一的“学霸”,担任学校文学社社长,在许多诗词、物理、体育比赛中都拿了奖。虽然未来要读理科,但许青扬对金庸的热爱丝毫不减。许青扬很喜欢《孔雀东南飞》,打算改写成一个武侠故事。说到高兴时,他双手握拳举起,“我在释放自己的灵魂”。 古代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刘国辉在金庸作品中,看到许多涉及故乡、涉及少年金庸成长的痕迹。《书剑恩仇录》以海宁的陈阁老为故事的重要起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里写醉仙楼,写烟雨楼,金庸是有意识把一些武侠中的约会安排到嘉兴。金庸迁居香港,一度因为时代的原因回不来故乡,他对故乡的怀念,许多都留在作品里。 刘国辉说:“我们可以结合时代流行的题材元素比如游戏、短视频,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金庸小说中反映的文化和侠义精神。”他注意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穿汉服,那就可以设计金庸小说中那些侠客们的服装,让年轻人由此了解到侠义思想是有助于人提升自己、乐于帮助人的境界。 陈墨感慨,**往往不听家长的,但愿意听同龄人的。“要相信年轻人自己有能力去选择、去创造。唯有年轻人自己去金庸的作品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点,去找寻历史、去传播,才会在年轻人中形成共鸣。” 金庸百年,今天的你还看武侠吗? 1 L, W; y4 T3 g& g) g) c' U
( ~2 \, i9 A! O 都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看的时候会有代入感,幻想自己是江湖儿女,幻想正在闯荡江湖。 —————————— 今年是金庸100周年诞辰,距离他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已经过去了快70年。3月,金庸的故乡浙江省嘉兴市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金庸的居住地香港也将举办“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大型雕塑展览。 都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看的时候会有代入感,幻想自己是江湖儿女,幻想正在闯荡江湖。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从代入主角,慢慢变成代入小人物。有一天,解读了十几年金庸小说的六神磊磊,在给上幼儿园的女儿做手工,忽然就想起了乔峰的父亲乔三槐,给小时候的乔峰削木头小老虎,“觉得自己好像乔三槐”;又想起了包不同,有一个小眼睛大耳朵的女儿,“我的女儿眼睛也小”…… “意识到自己不是主角,面对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六神磊磊说。 3 v+ D4 M' @. I2 i- v }
70年前的小说还在翻拍影视剧 1955年,金庸创作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连载,前一年,梁羽生推出了处女作《**京华》,新派武侠小说由此诞生。而新派武侠小说的崛起,其实来源于一场真实的比武。 1954年,两个武术派别——太极派、白鹤派,发生了谁家武术更厉害的争执,从报纸笔仗发展为线下擂台,两派掌门决定比武定高下。比武事件引发轰动,双方最终以平手告终,围观群众意犹未尽,引发了探讨武侠的社会热潮。报纸看到商机,办起了武侠专栏,一时洛阳纸贵。 与“旧派”相比,新派武侠小说不单单写个人的江湖恩仇,还融入历史大背景,对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丰满,有了更多关于人生价值、家国情怀的思考。比如,金庸借郭靖之口说的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不久前的情人节,六神磊磊发表了一篇关于爱情的文章,“金庸+爱情”,马上阅读“10万+”。爱情是武侠小说的重要命题,而金庸在大几十年前写的爱情,却丝毫没有过时、陈腐的气息,反而历久弥新。 六神磊磊认为,金庸笔下的爱情是具有现代性的,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比如《天龙八部》中的一个配角游坦之,与阿紫之间的爱情错位,撕裂而纠结。传统文学关注的往往是对与错的问题,只有现代文学才会用这样的角度来描写复杂而难以评判的爱情。 70年过去了,仅《书剑恩仇录》就被改编为十余部影视作品,直到2023年仍有同名网络电影。六神磊磊觉得,一是因为“招牌够亮”,二是因为“人性够深”。 “招牌是用来揽客的,得够吸睛,金庸小说的招牌,毋庸置疑是好看的武侠打斗;而要把客人留住,就需要深度。”六神磊磊说,“70年前的小说到2023年还有翻拍,说明小说反映的深度是足够的。我已经解读了十几年金庸,但还只是冰山一角,我确定我还可以写很多年。” 大侠也差钱,武侠小说要有“真情实感”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所谓“新派武侠”也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金庸小说日益“经典化”,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年轻读者。一个中学老师告诉六神磊磊,他给学生们**金庸小说,学生们不爱看。 “原因很简单,金庸小说不再承担‘爽文’的职责,他曾经是少年梦的投射,但现在慢慢退出了这个功能。”六神磊磊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爽”,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某种功能性。比如,《红楼梦》在它诞生时也是满足了大量青年男女的想象,谁不爱宝哥哥,谁不代入林妹妹呢。但是,当今天的读者再去读《红楼梦》,就不会再有当年读者的那种“爽感”,而是以阅读经典的心态。 “取代武侠小说的东西,除了更爽的网络小说,还包括游戏、影视剧、真人秀……”六神磊磊说,还出现了更多**化的“爽”的形式,比如“男频”“女频”。那武侠还能有自己的位置吗?六神磊磊觉得,有。 他先举了一个反例:“我每年都能收到各种渠道来的武侠小说新作,但绝大部分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写的不是真实的情感,而是矫情的,矫情的美好。主人公都是剑眉星目、白衣飘飘,很美,很没有生命力。” “在当下,武侠小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写真情实感。”六神磊磊说。比如,在金庸小说中,大侠也是有穷有富,要操心财务问题,只不过后期影视剧淡化了这一点,让观众觉得好像大侠都不用挣钱,“在金庸小说中,金钱系统并没有被忽略,反而是很多情节触发的前提条件。” 在《鹿鼎记》中,阿珂的师傅没有钱给她花,韦小宝追阿珂的时候就给她买很贵的零食玫瑰松子糖;《天龙八部》中有一个小人物诸保昆,被蓬莱派派到死敌青城派做卧底,商贾家庭背景的他,逢年过节从不忘了孝敬师父、打点师门上上下下,出手大方,于是逐渐得到了掌门和同门信任;《笑傲江湖》中,贫富差距十分明显,魔教给令狐冲的恒山派送礼,一送就是良田三千亩,而华山派去福建出差还缺旅费。 金庸是一个输入文化记忆的“超级程序员” 金庸武侠人物可以成为“代名词”,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喜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与经历。 金庸自己的喜好就飘忽不定,他曾在某论坛上说自己最喜欢的女性角色是《神雕侠侣》中的郭襄,后来又在北大演讲时说是《雪山飞狐》中的程灵素,但又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说最爱小昭。 六神磊磊小时候最喜欢的金庸武侠,毫无疑问是《神雕侠侣》,“讲的是一个年轻人不被社会和长辈认可,最后靠自己走向成功——简直就是为自己代言”;长大后慢慢觉得,《笑傲江湖》《鹿鼎记》等金庸后期的作品更有味道。 六神磊磊的女儿有一个朋友是马来西亚人,一天,女儿让六神磊磊画一个孙悟空,因为她的朋友最喜欢孙悟空。“我瞬间意识到,这一定是一个华人**,一问果然。”六神磊磊说,“讲这个小故事是想说,在当今世界,我们依靠的是精神世界来认识彼此。孙悟空是华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标识。金庸也是。” 有一次,六神磊磊和妹妹一起出差,妹妹名叫“×蓉”,酒店前台问,“是黄蓉的蓉吗”,妹妹答“是”。“我妹妹不看金庸小说,酒店小哥也不一定看,但是金庸小说人物‘黄蓉’就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一个字,已经成为我们固有的文化记忆。” 六神磊磊觉得,一个民族有两种记忆,一种是历史记忆,另一种是文化记忆,历史是真实世界的,文化是精神世界的,“精神世界要到一定的美学高度,才能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记忆”。而有能力书写文化记忆的人,六神磊磊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超级程序员”。 文化记忆并不一定与现实一致,而是经过了“超级程序员”的**。比如《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在历史上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少林寺以武术闻名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更不用说桃花岛上从来没有一个黄岛主…… “金庸就是一个‘超级程序员’,自从他创作了那些武侠小说,我们的文化记忆里就永远增添了一方水土——侠义世界,而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六神磊磊觉得,这是金庸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2 G, j1 X$ a M- }! [: @" U; P B
2 W; _, i9 O8 \* c3 P* S9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