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庆双 于 2024-4-2 12:43 编辑 4 m" e# {5 L" C2 M7 s! u/ o. `
5 a. u: ^3 ~% G7 E3 ` m# M
$ N' k; k6 |$ x9 W" b5 r- Z人不仅活在与周遭的物质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环境中,还活在与周遭的信息、情绪的相互依赖或影响的环境中。他/她与所在的环境具有多个不同紧密程度层级关系,而且还分出多个频道。这关系与频道又可分出已知的、可见的、下意识的、可理解的、直接或间接的,还有太多的我们压根就不知道或不理解的,例如跨时空的、莫名其妙的。
Z8 m O0 ~. e$ ?# C所以,在观察、分析、理解、合作、影响或是改变一个看起来在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完全独立的个体时,我们不能把他/她的看成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标签的一个很大、且边缘模糊的气团。
7 O- f% l0 J+ y4 p% m, }通常人们认为,家庭和儿时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特例还是很多的,否则就不会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或是富家的败家子儿了。非常有可能的是,人自出生后就已经进入到命中注定的物质、信息或情绪的环境中了。家庭环境或儿时的客观环境不过是他/她的“不得已”的临时物质生存环境而已。此后会渐入其目标的或是注定的环境中去,一个**略长大一些后,例如到了三岁左右时就能被看出大体的人生样子,这就是为什么有“三岁看大,八岁看老”这句老话了,其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经历、以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其本人和环境不会有质的影响力,只能起到一种助力或阻力的作用。0 e1 Q. k# t6 P2 p( `. n
所以,从个体生存、追求和发展的角度看,如果我们做不到有意识有能力地营造、选择或改变上述的环境的话,我们一定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自己即有的认知茧房,更无法跳出宿命一样的所在环境,所有的努力大都沦为原地划圈,好听的说法就是经历了就是人生——除非有高人的点拨、历史的机遇或是加持了特定的杠杆,让自己跃进到其他的环境之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