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7|回复: 5

[文学作品] 《一丛花·初春病起》宋代,苏轼

[复制链接]

 成长值: 18040

发表于 2024-4-6 09: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一丛花·初春病起

4 I; p; i" y6 M6 Y- C9 H

【宋代】苏轼

* [5 S1 [" @$ z4 H4 T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2 e' F) K2 R8 R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译文, E( I0 b% ~1 u; o5 g

* }4 k8 j! h2 B7 m6 f8 D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3 }1 K+ {% E7 b0 W1 }8 B: p
注释

6 D, S6 H, m* N1 |; `
  • 一丛花:词牌名,双调,七十八字,前后段各七句,四平韵。康熙词谱载此调只有此体,宋词俱照此填,惟句中平仄小异。
  • 春浅腊侵年: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后较迟。春浅,春天来得早。腊侵年,因上年有闰月,下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季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
  • 春妍:妍丽春光。
  • 东风有信: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东风,春风。
  • 衾(qīn):厚被。
  • 清圆:声音清亮圆润。
  • 寻芳计:踏青游览的计划。
  • 少悰(cóng):少乐趣。
  • 疏慵(yōng):疏懒;懒散。
    ' E5 j9 [$ |- K9 N' I
+ D6 {5 T+ `: `7 h9 v/ y
创作背景

3 v% k8 L0 L: p" b* s5 [2 `
此词写于熙宁九年(1076年)的春天。此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 n; Z8 ?+ |) z% L- N' k' T赏析7 u6 c! {+ n  z3 k

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二句,写春寒犹重,而用腊侵、雪破表述,起笔便呈新奇。“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春天只“柳际花边”露了此“微意”。这既表现了这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此处“微意”和“柳际花边”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

  x3 ]) K9 g/ \. E& l# y4 ~, m& I

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像在内。其实并不必真暖和,却仿佛暖和了,暮鼓晨钟其实也还是平常的声音,却仿佛格外清圆了,写早春极细。

下片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景况,只写楼阁中所见所感,“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争先”即先于其他花卉而开放,此处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特殊情景落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这四句与上片前四句写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叙事兼写景,景是出以虚笔;下片四句写景兼叙事,景则有实有虚。这样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病起遣兴的逻辑。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臆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阁楼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这曲折的波澜,实际上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对“少悰”,“爱眠”应“衰病”,“日高眠”合“寻芳计”,这样上文逢春情绪到此处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对此,此词表现得刻细腻,真切动人。
清人黄子云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着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野鸿诗的》)苏轼这首词恰是“能随境兴怀,因题着句”,笔一下之“景”,无论为虚为实,“无不真”;笔下之“情”,无论是喜是忧,“无不诚”,这原因就在于他抓住“初春”“病起”这一事的特殊情景,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心绪。

  D+ c" n0 `  ?( o, l2 [9 u2 Y- T
发表于 2024-4-9 09: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9 09: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9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0 10: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2 09: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到周末,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