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千亿巨头被12亿欠款拖垮,陕西前首富破产得很蹊跷
近日,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东岭集团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值得关注的是,东岭集团的前身是宝鸡东岭村的一家村办企业,经过多轮改制后,逐渐变成了一家类似于华西村式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所有权归村集体,但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董事长兼村书记李黑记手中。在李黑记的领导下,最辉煌时,东岭村民人均收入超8万、户均存款达300万,家家住楼房、开轿车,村内有养老院、幼儿园,大型商业综合体,村民过上了不输城里人的好日子,被媒体誉为“陕西第一村”“华西村第二”。如此优秀的一家企业破产得非常突然,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破产前,李黑记还在信誓旦旦地保证:“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会一点点好起来”。
更奇怪的是,引发倒闭的原因竟只是区区12亿的欠款。要知道,去年东岭集团的年收入高达1200亿,是欠款的100倍。由于,东岭集团并非上市公司,没有披露财报的义务,我们查不到负债情况。最近能检索到的是2019年,东岭主动披露的负债率为58%,并未到70%的警戒线。那么,到底是什么击溃了这家千亿级钢企?原因还要从东岭集团的发展史中去找。
这家千亿级钢企的前身是东岭村的一家社办企业。1979年,刚刚拉开改革的帷幕,各地还在犹豫观察时,东岭公社率先响应号召,利用社里的资源,开办了一家铁皮加工厂。名为“加工厂”,其实是土作坊。十几个村民拿着榔头、铁毡、小土炉,从社里领煤炭、铁矿,用最原始的方式生产铁皮。
此时,日后东岭集团的灵魂人物李黑记刚高中毕业不久,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在人均文盲的村里,李黑记能被推荐念高中,多半与有个担任公社领导的父亲有关。在县城读高中开拓了李黑记的眼界,让他知道世界上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外,还有一群身着制服在厂里做工,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工人。当时,李黑记最大的梦想是毕业后能留在城里当工人。可惜,在那个相对封闭的时代,他高中一毕业即被送回了农村,冬天拖着几百斤的白菜去镇上卖,双手长满了冻疮,疼得钻心。社里的铁皮加工厂重燃了李黑记的工人梦,虽然没有国家工人的编制,但加工厂的工作还是比干农活有吸引力。作为厂里唯一读书识字的高材生,李黑记承担起了卖货的重任,帮加工厂赚了不少钱。随着开放日益深入,加工厂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又开了饭店,商店,自行车、拖拉机维修站等,年收入达1万元。
1988年,1995年发生了两件改变加工厂的大事,使得李黑记从员工摇身一变成了实际控制人。第一件是1988年,加工厂的小高炉发生爆炸,不但损失了设备,还死了几个村民。厂里突然多出了十几万的债务,濒临倒闭。李黑记趁机提出承包加工厂,每年向村里交6500元的承包费,剩下的自负盈亏。村里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李黑记顺利地承包了加工厂,自此人称“李厂长”。虽然李黑记的成功,离不开家里的背景和一些社会关系,但他本人也确实擅长经营,加工厂转到他手上后每年居然能赚几百万。不但在当地站稳了脚跟,甚至在组织的关怀下,兼并了一家国营铁厂,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眼红的村民心理不平衡了,嚷着要收回工厂。李家父子贪污腐败,侵吞国有资产的传闻不绝于耳。李黑记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江山”是他打下的,但“江山”不是他的。村委随时有权利收回承包权。
他深知,6500元的承包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拿出一部分利润分给村民才行,但条件是要同意他做村支书。1995年,在竞选村支书的大会上,年老的村民指着李黑记的鼻子问:东岭集团究竟是谁的?挣的钱归谁?李黑记郑重承诺:企业是大家的,是村里的!但这份承诺仅维持了5年。2000年,李黑记向市里反映,由村委管东岭集团,影响决策速度,不利于企业发展。于是,在市里的支持下,东岭集团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与村里脱钩,村民变成了股东。每年,集团以分红的形式向村委、村民发钱。虽然村民与村委加起来的股份比李家多,但天眼查股权穿透显示,经过层层包裹,李黑记实际掌控了东岭40%多的股份,是最大的单一股东。只有在极端情况下,他才会失去东岭的控制权。
经过20年的运作,李黑记终于从打工人变成了实际控制人。东岭的钢材也在大基建、房地产的刺激下供不应求。2000年—2010年,东岭集团通过重组、兼并、参股等形式,逐步形成了贸易、钢铁、矿产开发、煤炭采掘、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多业务发展的综合性集团公司。2011年,东岭集团辉煌到了顶点,李黑记以45亿的身价登顶陕西首富,东岭村跟着成了“陕西第一村”。
实事求是地说,李黑记当了董事长和村支书后,对东岭村民挺不错的。不但村民看病报销、上学免费,送房送车,每年还给村民分钱,村中有大型购物中心、苏式园林等休闲娱乐设施,仿佛一个世外桃源,除了名气没有华西村大外,其他地方一点不输。分水岭出现在地产遇冷后,钢材卖不动了。2019年后,东岭的处境一年比一年难。2022年,李黑记悉心栽培的儿子李磊出任总裁,实际负责集团的日常运营,李黑记退居二线掌管战略方向。80后的李磊曾在英国留学,视野比较国际化。他清楚中国的大基建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对钢材的需求正在减少,东岭集团作为一家传统钢企该如何在新时代里辉煌下去?稍微有头脑的人都会想到改革。李磊聘请国际知名公司麦肯锡做了一份转型方案书,试图将一家人治色彩浓厚的传统企业改造成一家现代化的企业,用制度管人,用系统管事。
可惜,这份方案书实行得太晚了,2022年,东岭集团已陷入产品滞销、成本暴涨的泥潭中,有时甚至亏本出货,就为节约一点仓储费。这种情况,不是一份改革方案能拯救的。
有传言称,为了多赚点钱,李磊拿了一部分资金在国际上炒期货,结果亏了十几个亿,耗尽了东岭最后一口气。不管传言真假,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在大势面前的无力感。大势来了,十几个人用小土炉炼出的土钢供不应求;大势走了,18000人用现代化的高炉炼出的钢材无人问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观察,所谓的“陕西第一村”同样是时代的产物。起风了,村民翩翩起舞,歌舞升平;风停了,树倒猢狲散。
东岭集团倒下后,东岭村民会有怎样的命运?我们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