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长相思·汴水流5 S: y3 g4 n+ S/ h0 _! _
7 R% o& [+ q# ?6 p
【唐代】白居易 0 a/ y+ I9 R2 Z, C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 b+ Q% z5 K! H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译文& T+ C( m6 V2 I& C
8 i- {/ k5 P- _9 Q, _
7 S. D6 O9 U( q4 \
怀念丈夫的思潮,就像那汴水、泗水一样朝着南方奔流,一直流到瓜州渡口,愁思像那江南群山,起起伏伏。 思念呀,怨恨呀,哪里才是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而我倚楼独自忧愁。. C T( Y* { p+ ^! _) L/ |
8 I7 g3 k- w! u; a& E
! r: _) C4 S U' k4 W. y6 I 注释2 |7 e+ {6 _; z1 {8 `# d5 S
, E e& w1 V( P4 s. W/ ~, ~/ r, R! c s* d, y0 H; I( P
, B2 e2 V& E6 V) [2 A
. G6 v- N# Z3 ]. ^
& {+ p4 t0 T2 [5 Z5 C& U
赏析/ E) ~7 i$ |9 D* m2 }# R* f
( q3 Q3 H% H2 ~$ C5 l6 [* N
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这三句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
/ R) b0 ]3 h" v% A0 x
“吴山点点愁”一句,前四个字“吴山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是三。一个字点醒全片,是其笔力堪称强劲。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恨”且“悠悠”,无穷无尽,思念之深、等待之久,亦由此可知。而要此恨消除,除非爱人归来,所以词中说“恨到归时方始休”,——这一句既是思妇的心理活动,也是词人揆情度理给她的思念所作的结论。“月明人倚楼”句,或解释为爱人归来之后双双倚楼望月,即把这一句作为“恨到归时方始休”的补充句;或解释为思妇对着汴泗怀念爱人的时间、地点。月明之夜,思妇难寐,正是怀人念远之情最浓重的时刻。这个结句极富意境,有深化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且又频用叠字叠韵,句句押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就自然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之致,这与写“流水”、“相思”十分贴切。所以这首词虽然只有三十六个字,却不失为一件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
" U/ `6 h; H5 ]* [5 w8 J3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