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西江月·顷在黄州. m- r8 e7 q) x6 v% f
1 J) j$ b: G7 m
% F/ c) N8 R) ^% b) X
. |; y0 ^+ L: A: [2 ?& q, @( a- r/ Z
& S0 b* [: z0 A1 d! r y7 w8 t( R' U. i
【宋代】苏轼0 N+ X% n% p# x2 [5 J- Q$ Q
+ B' Q* D, j8 X
% [6 |% N% l0 y1 I- V* |4 s# O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2 H0 q# D. [! l' y9 T/ [
% G, P4 S: N' L0 _- I8 ~$ X2 ^6 ?/ M D$ v! T1 c
8 e4 Q+ W$ d# ]7 V, G# e3 }2 q& `% B) O, u7 C
3 g( Q5 U9 C0 x$ T. j/ L% I f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X5 k0 ?' z9 [
1 P, a- a. x* ?" a: v8 a3 r% i, D) F% q; Q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 e; ]' S3 {3 n& J; D% s& s' g2 M2 T+ p+ [! X$ m, ?4 q9 E U, g
: b! R% E( U8 g1 C t( q& T
8 A2 [+ i% x2 X( ~: n
: }% D G0 S' x0 T1 H) `, L! I$ g9 b9 Z6 k; s
2 Q2 K) l+ s: Q6 j' @2 O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6 f5 T$ }# ^1 b$ T" c2 ?9 _* O; F9 a" f
5 g7 ?% q! D) `( _1 x
! c9 a6 x+ H6 d% n8 k: ]- M% Z; Z" I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r. E' A* \$ y( J: K+ m- z. m3 l8 @* D
译文
: N& C( |. E* {2 G1 Y2 o' M! P9 a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 r5 p/ F. I8 Y! {7 n2 n% e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 y6 {. D0 p4 n& M. k ! g- f( e% B: c6 t e; @* S
注释 " ~# B6 p) U3 p! m3 K- {, U
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浠水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1 z" Z' a& D- c
+ Z" [& }/ |6 a$ `' w5 t' m
创作背景 9 {5 @ g2 q3 `) I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他住在黄州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 } s3 [# b$ G9 e' n4 [: U
赏析
5 k- Y2 f2 d0 i9 v' |! v" ]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诗。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 {5 W7 B% t* H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鞯,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 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过片二句,更进一步抒发十分迷恋、珍惜月色的心情,为“解鞍少休”补充了看来非常奇特,实际上更为充足的理由。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一溪风月确实是太迷人了!那月光洒满了静静的原野,洒满了清澈的溪流,水月交辉,真像缀满了无数晶莹无瑕的珠玉。如果策马前进,那些珍奇的珠玉必被马蹄踏碎,这怎么能行呢?词人在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真挚,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这一境界,是东坡独特的感受,前人似未曾有过。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末两句是说,我解下马鞍做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亮了。 词人终于用马鞍作枕,依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了。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却留下了空白,让读者用自己丰满的联想去感受它。 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 F( e1 |. Q5 L) t ?: `3 _- r: [ Y' A0 w( S7 y
1 P* N& W; t5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