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言】
一九四九年末冬十一月,正值解放大西南战役的前夜,中央高层精心布局,决定派遣贺老总统率大军,自北而南挺进四川,与此同时,东线战场则交由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接手。贺老总麾下的是一支新兴力量——第18兵团,该兵团对于贺老总而言,尚属新面孔,毕竟它是由徐帅一手培育的精英部队。那么,缘何贺老总未携其老部下同行?毕竟,熟门熟路的配合,理应更加得心应手,不是吗?
其实,他的旧部全都被派到了大西北,正在彭老总的带领下进行解放西北的任务,若是突然抽走,势必会给彭老总制造很多麻烦,并且战场上最忌讳临阵换将了。直到战争结束后,他才决定向彭老总要回一个部下。
【一、向彭老总要人】
贺老总讨要的,正是我军有名的独臂将军,他的爱将,贺炳炎。1947年,西北野战军成立,彭老总任总指挥。而贺炳炎被划到了彭老总麾下,成为了彭老总的得力助手,从此不再听令于贺老总。
尽管情况如此,贺老总的心依旧紧紧牵挂着那位得力干将。毕竟,西北解放的战局同样举足轻重,为了全局的战略考量,贺老总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暂时放手这位爱将。贺炳炎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赢得了彭老总的极高赞誉,同年五月,他顺利晋升为纵队司令,随后更是荣膺解放军第一军军长之职,仕途一片光明。
贺炳炎统帅第一军,于西北疆场与马家军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力克西宁,顺利将青海纳入解放版图。青海解放的辉煌时刻后,得益于彭老总的慧眼识才,贺炳炎荣膺青海军区首任司令员的重任,肩负起剿灭匪患与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其长达二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他的身体屡遭创伤侵袭,伤痕如同勋章般镶嵌于肌肤之上,甚至令孩童见了也心生畏惧,然而他始终屹立不倒。凭借着如磐石般的信念与钢铁般的意志,贺炳炎持续奋战,直至战争的硝烟彻底散尽。
然而,当战争的硝烟终于散尽,贺炳炎的身体状况却如同战败的城池,轰然倒塌。心脏病、肺气肿、高血压这些不速之客,纷纷登门造访,仿佛要弥补战场上缺席的“问候”。更何况,青海那片土地,海拔高耸入云,对贺炳炎而言,高原反应如影随形,犹如一位顽固的访客,久久不愿离去。日复一日,他的身体便在这双重夹击下,逐渐走向了衰弱的深渊。
获悉麾下爱将身染沉疴,贺老总显得有些焦躁不安。毕竟,青海那地方的医疗设施实难恭维,恰逢西南大地已迎解放曙光,何不将其召回,或许南方那较低的海拔地带,能成为贺炳炎同志疗愈身心的理想之地。况且,他那里也正亟需人才,此举无疑能收一举两得之效。于是,他迅速行动,找到了彭老总,陈述了自己的想法:“老总,您瞧,青海的高海拔环境对贺炳炎同志颇为不利,依我之见,让他移步南方,或许更有助于他的身体康复,还望您能将他交还于我呀!”
不可否认,历经数载烽火岁月,彭德怀将军对贺炳炎将军积累了深厚的情谊。当面临这位勇猛战将即将“别离”之际,他心中难免泛起不舍的涟漪。然而,贺炳炎将军的健康状况已刻不容缓,彭德怀将军不得不忍痛割爱,予以批准。于是,贺炳炎将军踏上了前往大西南的征途,再次归入昔日长官贺龙将军的麾下,续写辉煌篇章。
贺炳炎这位备受信赖的将领即将归队,自然需赋予其重要职责。于是,在1952年9月,他被任命为四川军区的首任司令员。要知道,四川这一地区的管理难度可谓不小。然而,随着贺炳炎的到任,与贺老总携手并进,足以让整个西南地区为之震撼!
那么,贺炳炎究竟是如何赢得贺老总青睐,成为其麾下得力干将的呢?
【二、成为贺龙爱将】
贺炳炎是湖北松滋人,自幼家庭穷苦,为了生计,他不得不给地主放牛。后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压迫,贺炳炎愤然离开,开始到处找活干。什么杀猪、打铁、裁缝等等,他都有涉及,而他的身体也因为这些活计,变得越来越强壮了。
在一次前往劳作的征途上,他竟与武当山的一位高深莫测的道长不期而遇。道长慧眼识珠,见他体魄强健且心智过人,便萌生了将自家刀法倾囊相授的念头。于是,他便在道长的悉心指导下,苦练数载,体质也随之变得铜皮铁骨。时间流转至1929年,贺老总麾下的红四军挺进松滋,贺炳炎的父亲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红军的行列。目睹父亲投身军旅,年仅16岁的贺炳炎也跃跃欲试,吵嚷着要加入红军。然而,因他年纪尚幼,这一请求不仅遭到了父亲的婉拒,就连贺老总也建议他暂且按捺,静待时机。
这番情境怎可能令贺炳炎低头?他即刻施展出一套精妙绝伦的刀法,引得贺老总连声赞叹,直言其身上有着自己的风范,于是欣然接纳了他为门下。恰逢其时,敌军正发动“围剿”,这位新近加入红军行列的贺炳炎,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战斗之中。只见他拎起一把菜刀,便奋勇冲进了敌阵,这股“舍我其谁”的勇猛气势,为他赢得了“贺小龙”的绰号。不知情者,恐怕还会误以为他与贺老总有着某种深厚的渊源呢。
1930年之际,贺炳炎毅然决然地踏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并迅速以其英勇行动斩获了初战之功。彼时,他肩负重任,前往红六师传达指令。红六师得令后,犹如猛虎下山,完胜敌军,然而,传令使者贺炳炎却如同人间蒸发,杳无踪迹。这可让贺老总心急如焚,立刻派遣人手展开搜寻。不多时,贺炳炎竟现身归来,而且他可不是孤军奋战,身后竟还簇拥着一串“意外收获”——十几个垂头丧气的战俘。
经过一番探询,方知在归途之上,贺炳炎竟偶遇数十名溃不成军的敌军士兵。尽管他单枪匹马,孤身奋战,却毫无惧色,反而大声喝令敌军放下武器投降。敌军见状,误以为胜券在握,纷纷举枪欲射。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枚手榴弹横空出世,如同天降神兵。瞬间,数名敌军被炸得粉身碎骨,余者皆被这股突如其来的威势吓得魂飞魄散,纷纷丢弃武器,举手投降。
自此以后,贺炳炎的大名如同春风过境,迅速在各界传开,人们纷纷议论,红军队伍中竟藏着这样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贺龙更是喜上眉梢,对麾下能有如此一员大将感到无比自豪。随后,他随部队踏上了长征的征途,然而,命运却在这段艰苦卓绝的旅途中,给贺炳炎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右臂。
【三、瓦塘屋失右臂】
1935年11月,时任红二军第五师师长的贺炳炎,带队赶往瓦塘屋进行救援。他不惧危险冲锋在前,甚至端着机枪扫射敌军,勇猛无比。但作战中,却不慎被飞来的子弹击中的右臂,伤情十分严重。
鉴于敌军采用的是汤姆式子弹,贺炳炎将军的上臂大骨不幸被击中,形成了一个骇人的空洞,且半数骨骼被炸得粉碎,仅靠几缕肌腱与血肉维系。在此艰难情境下,保留其右臂的希望渺茫,截肢成为了唯一的选择。然而,当时的卫生部资源匮乏,连基本的手术器械与麻醉药物都难以凑齐,无奈之下,只能借用村民家中的钢锯来进行这场紧急手术。就这样,贺炳炎将军被牢牢固定在一块门板上,口中紧咬着一块用以忍痛的布料,硬是在无麻醉的状态下,坚韧不拔地承受了两个小时的锯骨之痛。
手术落幕之时,贺炳炎口中的布条已近乎支离破碎,周身被汗水浸透,犹如刚从水中捞出。目睹此景,贺老总心生怜悯,轻柔地为其拂去汗珠。面对自己已缺失的右臂,贺炳炎的眼眶不禁泛红,泪水悄然滑落。他满怀哀伤地向贺老总发问:“以我这般模样,是否还能紧握枪杆,重返硝烟弥漫的战场?”
在质疑声中,贺老总毅然回应:“何以不可?君之左手,犹可斩敌于前!”言罢,他自那盛着断臂的盘中,轻拈数片碎骨,以极其谨慎的手法包裹妥当,言辞间满是热忱:“此非独贺炳炎之遗骨,实乃共产党人铁骨铮铮之象征!”
【结语】
1955年度,贺炳炎将军的荣誉簿上添上了璀璨的一笔——被授予上将军衔,且在同一历史时刻,他肩负起了成都军区首任司令的重任。在成都军区履职期间,贺炳炎的健康状况却悄然拉响了警报,身体状况日渐下滑。面对这一情形,身边的战友们心急如焚,纷纷向他进言,力劝其放下手头繁重的工作,及时就医以保贵体。然而,贺炳炎却仿佛被工作紧紧绑缚,始终难以割舍,坚持奋斗在岗位一线。
持续的辛劳如同无情的加速器,迅速加剧了他的病情恶化进程。在1960年的某个时刻,贺炳炎的身体终于不堪重负,因病溘然长逝,走完了他47载春秋的辉煌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