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1|回复: 9

我的从军记 ——穿越时光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5 07: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南坡居士 于 2024-11-15 07:06 编辑

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不但肩负保家卫国的使命,也要在无私牺牲奉献中担起自己小家的责任。军人家庭是神圣的,也是让社会人们敬仰的。可军人的家庭在聚少离多的和谐与珍爱中,有时也上演旋律不一、音调不一的“变奏曲”。在离开部队多年后,现在想一想,在从军的这些年里,往事如眸,记忆犹新,让人念念不忘。


(一)离家从军的前奏与感怀

我的老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最南端的一个偏远穷困的村落里,地名叫富饶乡兴义村。村子东三里隶属拜泉县界,南一里地就是绥化市明水县界,西20里就是杜尔伯特大草原,北离管辖县108里,富饶乡并不富饶,但是村民们都憨厚正直朴素,崇尚道义。然而,我的老家有点像电视剧里演的“金三角”三不管的地带,三四十年前用贫穷、贫困、贫瘠“三贫”形容不为过。那个年代,村里家家都是很穷的,好多人家孩子多、收入低的都吃了不包、穿不暖。不高产粮食的盐碱地、难以通行的大泥巴路、东倒西歪的土坯房,还有让人一生难忘的是生产队大锅饭、生产队集体打粮用大场院和下雨教室漏水就放学与冬天天太冷就放假的6间土坯房小学校等.....老家有首民谣唱的好“大锅饭,饿不着,管他富饶不富饶。生产队挣工分,一天到晚就是忙,干不好,会胀包,过年白面猪肉领不着。我的家乡就这样,土道土墙土坯房,家家房里大土炕,火盆放在炕中央。大饼子酸菜汤,小米饭土豆酱,各种咸菜坛中装。刮马掌,玩大窜,抓蝈蝈,捉迷藏,孩子们乐的狂,生活虽苦乐得荒。一年最怕两场风,一刮半年很凄凉.....”唉!回眸往事,历历在目,让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闲暇之余,我经常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情景,我出生在70年代,老家农村虽然非常贫穷,吃不好、穿不好的,村民们大字不识多少,但那个年代的村民们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有人情味,特别有“精气神”,特别勤劳朴实,特别乐于助人,屯里屯亲的一论都是沾亲带故,家家都和和睦睦,和和气气的,从不一眼高一眼低的处理人情世故,村邻彼此间相处得都那么的友好亲近。70、80年代的时候,村里没电视,直至80年之后村里才供上电,雨大了、风大了就烧电闸,随时都能停电,多半是靠煤油灯晚间照明,上学的孩子晚上写作业时间长了,早上起来鼻子里全是黑呼呼灯灰。我们村有一里地长,东西头有两口人工水井供养着全村的生活用水,春天一刮风,杂物落一井,村民便用自制的麻绳网往上捞残枝落叶等,一到冬天,全是打水冻结的冰溜子,村里为防止出事,村长便安排各家轮流用冰钎子除冰.....村里人在劳动之余,你可以随处可见,在场院、在墙角、在屋檐下,村民们抽着焊烟、吊着烟袋几人几人的成堆打扑克、嘻嘻哈哈的唠家常、收听单田芳和刘兰芳讲的《三国演义》与《岳飞传》小说.....晚上,有的村民为感谢来帮忙的友邻还要炒上几个家常菜,争争吵吵喝几杯60度的小烧,非常的乐呵惬意。有的人闲不住,爱赌几把,几个人凑在一起推牌九、打扑克,输赢都高高兴兴的,在闲中取乐,也不失人生一大快事.....孩子最盼过年,这一过年,所谓的村里家庭妇女们是最忙的。一边开始给家人做新棉衣棉鞋、给孩子做新衣裳,一边蒸豆包、炒瓜子、包冻饺子等。尤其是过年那段时间的晚上,满大街的孩子是最无忧最快乐的,孩子一个个手持着自制的“罐头瓶子灯笼”、“高粱杆”扎的纸灯笼等,就像萤火虫似的满村里的乱窜、藏猫猫,打闹声响彻全村,鞭炮声也彻底不断。腊月二十九或三十了,家家开始张贴春联、树起“风子猴”、挂上红灯笼,屋内的炉子和炕上的火盆烧的通红,在家一伙伙的玩抓阄(有奖:几个糖块、花生、小鞭炮等)、推牌九、打扑克、䫄嘎拉哈,家家都要整一桌好酒好菜庆祝一年的丰收、快乐又幸福时光,祈祷祝福,辞旧迎新 ......过年,村里是最讲风俗礼仪的时候。村里大多数人家是当年闹关东过来的山东人,过年的礼数特别讲究。年三十半夜继承家谱的人家开始按照各家祖坟的方位开始上香、放鞭炮请神.....请祖宗、请财神、摆神位。家族间要家家相互拜年,并按照辈份给老祖宗和辈份高的长辈轮流磕头拜年,年长的老人还要给岁数小儿孙晚辈们几角或二三元的压岁钱。一到大年初三后,便开始互相走亲戚,有的人家特别安排赶上年后给儿女办结婚办喜事,亲戚友人们不辞辛苦的从几十里地骑自行车或赶着载满人的牛马车顶风冒雪、不惧严寒的起来,去串门或来随礼吃席。用老人老话讲:“其乐无穷过大年,年味浓,人情浓,浓浓感情如火红,王母盛会也不行.....”要是谁家有老人去世,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几乎全屯人都要出来在大风大雨和大冷寒天的成天成宿帮忙打棺位、抬灵柩.....里里外外人的一直帮助人家利利索索张罗完毕才各自回家。要是有谁家盖房、建仓房等,村里妇女们都主动来帮助洗洗涑涑,帮活做饭,到王借木桌,向李家借木凳;在东邻放三桌,西邻放五桌,忙活的有条不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男劳动力们开始热火朝天开始夯地基、砌墙、上梁等,建房子的现场几人拉绳用石磙子夯地基的号子一阵阵的喊起,一挂挂上梁的鞭炮轰轰震起,一桌桌酒席兴致的呼号喝起.....那场面、那情景让人无比的心存快感和无比的震撼交融,那股村邻亲朋的亲热劲至今似在眼前,心暖暖的,感动的甚至让人有笑声、有泪水。那个年代的人们虽苦犹荣、苦中有乐,有乡里乡亲的亲近劲,有朝气,有热情和有坚韧不拔、不畏不惧的“农村人”特有的精神。直至82年全国实施土地承包后,家家的生活条件有了逐渐的转变和实质性的改变。但直到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等惠民政策,可我老家的大泥巴路至今也未能修上“村村通”宽敞的水泥巴板路和村民眼巴巴渴望多年的致富路,脏乱差的村里卫生环境也始终未得到治理。雨下得大的时候,道路泥泞出不去,孩子上学去了,看病的人出不去,秋天收割后的农作物和粮食及养殖物不能及时卖出去.....在我们县的我家左右这一片的村屯贫困与落后都一样,几十年改革发展的局面与周边地市、县、乡、村发展无法堪比,形同两个“世界”,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进与改善!!村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困难,生活环境还属“原始”部落.....“路”在何方啊?没有“村村通”的水泥路,村民怎么能致富??这些年可苦了村民们了!!我看到了,又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内心裂痛!!!党的政策这么好、这么惠民为民,为什么老家发展面貌会这样落后,不应该呀?怎么会这样?怎么办?又有那级来管.....至今无果!!社会发展形势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也改变了村里原有风土人情、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原有的生活思维。就在这儿暂短的十多年里,原本100余户上1000人的村里,年壮的劳动力几乎全都外出打工或在外定居了,剩下在村里生活的几乎全是老弱病小。有时我在想,以前村里虽然贫穷,但不缺少友爱与精神。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丢失了那么多那么好的村风村俗和过往的优良“传统”,还有那朴实无华、真挚纯朴、刚强勇敢的过往的“农村人”精神?丢了,还能回去吗?还能找回来吗?面对农村人口越来越外流人稀、村落萧条的情景,自问:是不是十年、二十年后,这个村落就自然没了,消失在活着人的记忆里了.....有时想一想,触痛心弦,有时也黯然伤感而流泪,不敢再想......

评分

参与人数 4经验 +120 津贴 +138 收起 理由
佛光剑影 + 18 赞一个!
淘气的中年人 + 40 + 40
地道云南人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黄埔二期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11-15 07:07:28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0 块津贴

谢谢分享,祝战友们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805

发表于 2024-11-15 07: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不但肩负保家卫国的使命,也要在无私牺牲奉献中担起自己小家的责任。军人家庭是神圣的,也是让社会人们敬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055

发表于 2024-11-15 07: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550

发表于 2024-11-15 18: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5055

发表于 2024-11-15 18: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5255

发表于 2024-11-16 04: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六签到,吉祥安康。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5580

发表于 2024-11-16 1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抛锚 成长值: 335

发表于 2024-11-16 20: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祝战友们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7 2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是过年那段时间的晚上,满大街的孩子是最无忧最快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