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2|回复: 8

一名退休老兵的“灯下漫笔”||伍旭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8 08: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兵心”一片倾玉壶


我是一名年已花甲的军休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简称)。退休前在火箭军机关先后当过新闻干事、新闻处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站长、报社副社长。几十载军事新闻宣传生涯,我把自己的职责使命定位为“兵写兵”。退休之后,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在参与军休宣传报道工作中,我感觉自己的职责使命并未改变,只不过以前是“兵写兵”,现在变成了“老兵写老兵”。这正是:新老战友若相问,一片“兵”心在玉壶。

老兵就要有老兵的视野


作为军休干部,经过数十载军旅生活的淬炼,让我们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宽阔的思维视野、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独特的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做好军休宣传报道工作的优势。  

我对方志敏的崇拜,最初是从他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学名篇开始的。但感动敬佩之余,我心中也有过疑惑: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红军将领,方志敏面对敌人屠刀的时候,为何能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样的千古绝唱?他抒发的情感真实吗?


2021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通过研读《方志敏全集》和观看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深入这个革命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岩浆般炽热的情感,我震撼地发现,这是一个为人真实、待人真诚的共产党人!这是一个物质虽然清贫但精神极其富有的共产党人!


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于是,这才有了2021年那篇获奖作品《我为何成了方志敏的“铁粉”》。

文章共分七个部分,再现了七段史实,提出了七个“灵魂拷问”,看似比较散,其实我一直在聚焦——聚焦这位共产党人身上的军人特质。


比如,1932年9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进入福建北部作战,在赤石街、新村街一带消灭白军一个团,并缴获了一架无线电机。(实际上就是无线电台。那时的无线电台不是一体的,除了发报机、接收机,还有发电机、天线架等,体积很庞大。行军作战中如果没有专门的人来搬运,根本动弹不了。所以,无线电台一般都有挑夫的编制。)后来方志敏在狱中回忆这次战斗时,提到一个细节:驻赤石街的这个团,之所以会失去无线电,据被俘的无线电队长说,是因为这个团的团长,平时吃了抬无线电机的三十多名挑夫的空饷(可见编制还真不少),临时找不齐那么多挑夫,延误了时间,结果被红军碰着给缴获了。

红军进攻清城时,俘虏了白军一个营长,将他押到方志敏跟前。方志敏在回忆录里以不屑和嘲笑的口吻,给这个被俘的营长“画像”—— “营长是个胖子,面色白皙,一望就知道不是军人出身,而是个有钱的少爷。一问,果然不错,他是一个少爷,家里很有钱,因羡慕挂横皮带的荣耀(顺便解释一下:我们从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国民党军官,腰间扎一条牛皮腰带,腰带上挎着手枪,让人感觉很威风),用了三千大洋,才买到这个营长来当。他没有打过仗,听到枪响就往柴窝里躲,所以被俘。他那种哀求饶死的情形,的确又是可怜,又是可笑。”

读了这两段文字之后,我以一名现代军人的视角,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写下了自己的思考——


无法想象,一个靠吃挑夫“空饷”喂肥自己的团长,能带兵打仗?一个用三千大洋买来的营长,会血性十足?时隔近90年,仍然可以给今天的我们以深刻启示:对于一支军队来说,腐败会给战斗力造成最直接最致命的伤害,是威胁战斗力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之一。道理很简单:一枚生锈的子弹,不但不能指望它去射杀敌人,反而有可能引发枪膛爆炸,伤到我们自己。

老兵就要有老兵的担当


这里所说的担当,不是要我们重新穿上军装去冲锋陷阵、战场杀敌,而是说军人的身份可以改变,但军人的本色永远不能变。作为党员干部,无论身在何处,我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都要与党的历史使命、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幸福安康联系起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的一段话。一个封建官吏都能够做到的,我们共产党的军休干部更应该做到。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座精神殿堂,我神往已久。所以,2021年第一次踏上延安之旅的时候,我用这样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心情:“一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吟唱着贺敬之老人的诗句,带着朝圣般的虔诚,延安,我来了!”


当然,我的延安之行并非单纯红色旅游,而是为了寻找一个人,他叫张思德,一个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张思德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毛主席那篇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背景也被世人熟知,我不再赘述,单讲一个历史细节。


尽管“为人民服务”最早是在中国共产党内叫响的,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人民服务》演讲发表一年之后,毛主席在赴重庆进行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期间,又将这五个大字题给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大公报》。从而使“国统区”广大民众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的这一伟大主张,并通过这一主张洞察到了共产党人深厚的爱民情怀。


944年,张思德作为中央警备团的一名战士,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进山烧炭。长时间工作使张思德的脸被熏得黢黑,摄影师抓拍下他钻出炭窑的瞬间,就此留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张照片。


我一直很好奇,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何要对“国统区”报纸《大公报》另眼相看?寻着历史的脉络抽丝剥茧,最终找到了答案:这里面确实有一定的感情因素——首先,是为了表达一种尊敬,因为《大公报》报道红军不称“匪”。当时,国民党要求“国统区”的所有报刊一律称共产党为“共匪”,只有张季鸾主笔的《大公报》不服从这个命令,在报道中公开称“红军”,还给“剿匪”一词打上引号。其次,是为了表达一种谢意,因为《大公报》最先报道了红军长征。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赴西北采访,第一次向世人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消息。后来,范长江把部分通讯稿汇编成一本非常有名的书《中国的西北角》,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

1946年,毛主席在延安写下了《七律•忆重庆谈判》,其中有这样两句:“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他的意思很明白:重庆的国民党官僚个个都是贪官污吏,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是黄金。前者腐败没落,后者廉洁清明。这正是毛主席重庆之行最切身的感受。


这首诗让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或许,毛主席将“为人民服务”题给《大公报》,是想以此提醒国民党高官们,要想走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唯一出路就是“为人民服务”。


可惜,重庆的统治者并未理会毛泽东的警告,仍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过着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结果不到4年,便落了个政息人逃、躲进台湾一隅的下场。


由张思德又联想到白求恩。实际上,白求恩与毛主席仅一面之缘。白求恩牺牲后,毛主席听说了他的感人事迹,夜不能寐,一气呵成,写出了不杇名篇《纪念白求恩》。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首先对白求恩的事迹进行了高度概括,进而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学习,像他那样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众所周知,《愚公移山》是毛主席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演讲的一段话,也是七大近百万字文献中的点睛之笔。对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我军工农干部以前知道的很少。但通过毛主席的精彩描述,大家对愚公这个倔犟老头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愚公回答智叟的那段话,令人印象深刻:“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当毛主席讲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每天挖山不止,最终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全国人民大众。与会代表豁然开朗,原来,毛主席推崇愚公移山,说到底是提倡一种“干到底”的精神,即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时隔76年,当我来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站在当年毛主席给全党讲愚公移山故事的地方,再次聆听这位世纪伟人的历史回声,感觉对毛主席的“老三篇”一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想,不妨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其实是毛主席给全党树立的三个典型——张思德告诉我们该如何做官;白求恩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老愚公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事。


至此,延安之行尚未结束,文章初稿早已在脑海中形成。这就是《去延安寻找“张思德”》的创作过程。此稿刊载在《军休之友》2022年第三期。

老兵就要有老兵的情怀


我理解,所谓老兵的情怀,就军休干部而言,主要包括军队情、战友情、故乡情,以及对军休所的家园情等。


记得著名诗人郭小川有句名言: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其实军人的感情绝不仅限于爱情,远比这要宽泛的多,可以说是大爱无疆。比如,我与一位从未谋面的老兵神交21年的故事,就是以军队情、战友情为纽带的情感连接。

这位老兵名叫刘大山,今年78岁,湖北京山人,1964年参军,1971年退伍后,在家乡一家肉食品厂当了一名屠宰工。


2002年,因为帮老刘寻找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他1968年参加二炮首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这个偶然的机缘,让我和老刘成为朋友,虽从未谋面,却彼此牵挂。


当时,我和老刘曾经约定:等我退休有空了,一定去京山看望他和老嫂子。虽说有这个约定,但想到彼此年龄还不算大,倒也没什么紧迫感。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一直未能成行。2018年端午节前,老刘给我寄来一封信和几张照片。他告诉我说,由于多年来眼睛患病,老嫂子双目已经失明,加上身体还有其他疾病,随时都有发作的可能。老嫂子从不照相,这次在老刘的极力劝说下,才同意跟他照了一幅合影,就为了寄给我这个从未谋面的朋友。

老嫂子还叮嘱老刘,让我一定早点到京山去,不然她恐怕就见不到我了……信还未读完,我的两行热泪已经夺眶而出……


我下定决心,等办完退休手续,第一站就去京山,完成与老刘的约定。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的计划,转眼几年过去了,一直没能成行……


去年春节大年初一,我还躺在被窝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只听老刘扯着大嗓门在喊:“老伍,给您拜年啦!最近身体还好吧?多保重啊!”


我一个激凌,连忙坐了起来,对着话筒回应道:“好,好,也给您拜年了!”心里却是一阵愧疚。


连续19个春节,年年都是老刘给我这个晚辈打拜年电话,这让我无地自容。所以,今年大年初一,我早早起床,先把拜年电话给老刘打过去。老刘显然没想到,电话里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只是一个劲儿地重复:老伍好!老伍好!也给你拜年了!

这真是——


二十载照片结缘,一辈子未曾谋面。不是所有的等待只为爱情花开,不是所有的牵挂只为游子情怀。年年春节,今又春节,电话两端唤战友,话未出口双泪流。


去年2月份,我将这个故事写成文章,投给《军休之友》“情感在线”栏目,当时的标题叫《老刘,您还在京山等我吗?》



如今,又是一个阳春三月,春风已绿江南岸。前几天,我和老刘商量好了,本月中下旬,我和我爱人在驾车回湖南老家途中,将绕道去一趟湖北京山。我们两个在书信、电话里“神交”的战友,现在终于要见面了。我期待着那一刻,更期待着这个延续了21年的战友情、战友谊故事,能有一个温暖圆满的结局!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80 津贴 +80 收起 理由
黄埔二期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地道云南人 + 40 + 40 感谢您为论坛的繁荣做出贡献!

查看全部评分

 成长值: 18805

发表于 2024-11-18 08: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0 块津贴

本帖最后由 金盾 于 2024-11-18 08:28 编辑

感谢分享:一名退休老兵的“灯下漫笔”||伍旭东。作为军休干部,经过数十载军旅生活的淬炼,让我们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宽阔的思维视野、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独特的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做好军休宣传报道工作的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055

发表于 2024-11-18 08: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8 10:18:25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祝战友们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8 10:18:42 军转网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祝战友们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5055

发表于 2024-11-18 19: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550

发表于 2024-11-18 23: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9 08: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8805

发表于 2024-11-19 11: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