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纵队指挥官是解放战时的将领主力,他们在战场上亲自指挥战役,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级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集团军领头人,建国后授衔时,大多数都是从中将开始。
因为这个群体至关重要,所以一定要确保他们稳稳当当的,让他们能一心一意去打仗。得让他们安心,别分心,这样才能全力以赴。
不过呢,东北的咱们军队可没走寻常路。从1945年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那会儿,纵队和军的领头指挥官换得可勤快了,有的部队,嘿,军长都换了5个呢!
这究竟是为啥呢?
一、东北的部队种类真的挺多的。
咱们试着从四野一号的视角来瞅瞅。
1945年9月23日那天,他原本是要去山东,担任八路军的指挥官,中央给他的职位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但等他到了濮阳,中央突然改变了主意,让他立马北上,去东北带领大军。
到了东北,中央立刻下令,让林氏当上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总司令。这一下子,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他环顾四周,发现情况挺复杂,很多干部他都不熟悉。于是,中央听了东北局的意见,很快就提拔了一堆将领。但这些新将领能不能打好仗呢?说实话,他心里也没底。
更糟糕的是,情况乱成一锅粥,总司令部压根不清楚下面的部队到底在哪,他们之间也没有无线电联系。
简直就像个庞大又乱糟糟的大杂烩。
这种情况的出现,跟它的历史背景以及那时候的军政、社会状况紧密相连,特别是军事上的局势。现在最要紧的事儿,就是得赶紧了解并管好部队,你瞧瞧,这部队成分太复杂了!
东北的部队构成挺复杂,主要由三大块组成。
人数最多但也最杂的是从山东渡海而来的八路军部队,大概六万人。这部分的主力将领,林大都挺熟的。
然后说说从苏北一路打到东北的新四军黄克诚三师,他们有三万多号人,队伍整齐,团结得跟铁打的一样。这股凝聚力,让东总都不敢随便动他们的高层将领。林彪呢,他之前在115师当过一阵黄克诚的上级,但两人交情不深,也就算不上特别熟。
第三支是之前从华北紧急调派来的部队,人数最少,组织编制有点乱。林对他们大多没什么了解。
还有一些是当地新组建的队伍,就像曾克林进入东北后,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的队伍就从1500人快速增加到了37000人,整整扩大了25倍!但稍有军事头脑的人心里都明白,这种扩军方式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林司令心里没点数吗?他肯定心里有底,也想着要根据大家的真实本事,好好整顿下部队,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可问题是,他办不到啊。
现在情况很紧急,头等大事就是打仗,得拦住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进东北。这时候可不能临时换指挥官。
另一个问题是,他说话也不算数,有些将领他不太瞧得上,但却没法把他们撤换掉。
那时候,东北的老大是东北局,头儿是彭真。林司令呢,他只是常委里面的一员,刚开始的时候,连副书记的边儿都没沾上。
瞅瞅1945年年底那会儿,哪些中央委员进了东北,这形势就一目了然了。
中央委员会里有十位成员,他们是彭真、陈云、高麻子、洛甫、林司令、李富春、罗荣桓、林枫、李立三和蔡畅。在这十位里,彭真、陈云、高麻子和洛甫还是中央政治局的大佬,大家习惯叫他们彭陈高洛,他们在权力上比其他六位要大些。特别是在东北选干部这事儿上,他们四个人说话的分量特别重,大部分的决定都是他们拍板的。
候补中央委员一共有11人,他们分别是谭政、陈郁、吕正操、万毅、黄克诚、萧劲光、程子华、王首道、乌兰夫、古大存和王稼祥。这11位都是咱们的重要干部,谭政、陈郁他们,还有吕正操、万毅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黄克诚、萧劲光在党内也是很有威望的。说到程子华、王首道,他们的工作也是备受认可的。乌兰夫、古大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也是做得非常出色的。还有王稼祥,他同样是我们党的重要一员。
各位,有没有瞧出点啥规律或者窍门啊?
二、不是所有事情都得往阴谋论上想咱们得明白,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并非都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大阴谋。有时候,事情可能就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简单直接。别一碰到啥不解的事儿,就急着给它扣上“阴谋论”的大帽子。说实话,世界这么大,千奇百怪的事儿多了去了,哪能每件事都复杂得跟迷宫似的。很多时候,咱们得学会用平常心去看待,别总把事情想得太复杂。毕竟,真相往往比咱们想象的要简单直接得多。就拿日常来说吧,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儿,咱们得先冷静下来,好好琢磨琢磨,别上来就给人家定性为“阴谋”。说不定,那只是个误会,或者就是个小插曲,根本没那么复杂。所以说啊,咱们得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别被那些乱七八糟的阴谋论给带跑了。遇到事情,多想想,多看看,别急着下结论。这样,咱们才能更准确地找到事情的真相。
瞅瞅另一份名单,真是让人头疼不已。
东北老百姓自己的军队,也就是东北人民自治军,他们的头头儿都有谁呢?
头儿里是第一政委彭真,接着是第二政委罗荣桓。副司令里头,吕正操排第一,李运昌第二,还有第三副司令萧劲光和周保中两人。另外,副政治委员是程子华。
第一把手参谋长是萧劲光,第二把手参谋长则是伍修权,而政治部的领头人是陈立人。
这里头又能瞧出啥名堂不?
后来那个有名的“林罗刘”三人组合,一直没能组建起来。再说说后来成为东北四大巨头之一的谭政主任,他一直到1946年1月才匆匆赶到东北,接手了政治部主任的位子。
为啥要把东北我党和军队里那些高级领导的名单都摆出来呢?就是想让大家瞅瞅,一开始派去东北的同志,他们干的活儿,跟东北战场真正需要的不太对路。比如说李运昌和周保中吧,他们虽然挂着副司令的头衔,但更多是个代表身份,有点像是占了地利之便。还有程子华,他干的活儿,明显不是他最擅长的那块儿。
林司令在东北局的排名有点靠后,他和彭将军的合作也不太顺利。四平那仗打输了之后,东北局的人事安排有了大变动。彭将军回了中央,高麻子开始崭露头角,林罗两位的发言权也跟着水涨船高。
高层变动尘埃落定后,接下来纵队里的头头们也得换个新面孔了,这事儿得赶紧办。
东北野战军慢慢发展起来,有了十二个步兵纵队,不过啊,从头到尾都没换过司令的,就那么四位:二纵的刘震、九纵的詹才芳、十一纵的贺晋年,还有十二纵的钟伟。剩下的八个纵队,司令那可都是换过的。要是按顺序来说,各纵队的司令是这样的:
一纵,也就是三十八军,由万毅、李天佑和梁兴初这几位将领带领。
三纵,也就是四十军,由程世才、张学思领头,还有曾克林、韩先楚和罗舜初这些大将。
四纵,也就是四十一军,这回是由吴克华、胡奇才带队,其中吴克华是从军区调回来再次担任纵队司令的。
五路大军中的第四十二军,是由万毅和吴瑞林两位将领带领的,简称五纵。
六纵(也就是四十三军)那边事儿最多,陈光、洪学智、黄永胜、还有李作鹏,这几个人特别忙。特别是洪学智,他那时候还抽空办了个学校。比如说啊,
七纵,也就是第四十四军,由邓华和方强两位将领带领。
八条主要战线(其中包括第四十五军)里,有黄永胜、段苏权,再提一下还有黄永胜(此处重复提及可能是为了强调或记录原因),以及陈伯钧。
第十纵队,也就是四十七军,由梁兴初和曹里怀两位将领带领。
跟其他野战军一比,这简直就是有点儿离谱了。
华东野战军的纵队司令们大多稳坐其位,变动不大。虽说华野是在1947年2月才正式确立纵队编制的,但其实很多纵队司令在此之前就已经是领头人了。比如说,一纵的叶飞、二纵的韦国清和滕海清、三纵的何以祥和孙继先、四纵的陶勇、六纵的王必成、七纵的成钧、八纵的王建安和张仁初、九纵的许世友和聂凤智、十纵的宋时轮、十一纵的管文蔚和胡炳云、十二纵的陈庆先和谢振华、十三纵的周志坚,他们这些人,从一到十纵的司令,多数都是之前就在指挥岗位上的老面孔了。特别是叶飞、王必成、陶勇这三位,简直就是从头到尾没换过人。
中原野战军的情况基本差不多,一纵有杨得志和杨勇,二纵是陈再道,三纵归陈锡联管,四纵是陈赓,六纵呢,王宏坤和王近山都在,八纵是王新亭,九纵是秦基伟,十纵还是王宏坤,十一纵是王秉璋。刘邓首长尽量不换人,只有在一纵和七纵合并时,杨勇从七纵调去了一纵,而杨得志被聂帅留在了晋察冀。
要不是真没办法,东北那边也不会轻易换司令员,主要就是有些纵队司令不符合东总的期望。
就像一纵的三位领头人一样,后来特别出名的有李天佑和被称为“万岁军长”的梁兴初。相比之下,万毅的名气和战功可能没李天佑和梁兴初那么响亮。但奇怪的是,为啥一开始的一纵司令是万毅呢?
一纵这个部队啊,其实是由三块组成的,就是山东军区的滨海支队、山东一师,还有山东二师。滨海支队啊,那可是山东八路军里头最早到山东的队伍。毛主席还特别点名,让当时滨海军区的副司令,也是滨海支队长的万毅,赶紧过去呢。后来啊,滨海支队先是变成了东北挺进纵队,然后又变成了七纵,最后就合并到了一纵里头。
说起来实力嘛,滨海支队那边也就三千来号人,而山东一师足足有七千五百多人。要是比级别,滨海支队大概也就团级水平。万毅带的队伍,人数上肯定是没法跟山东一师和二师比的。但关键是,他们是头一个闯进东北的。万毅自己本就是东北军的老底子,又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这机会、这地利、这人心,全让他给占上了。所以啊,这第一纵队司令的位子,他想不坐都不行。
万毅心里其实挺没底的,他在回忆录里头坦言:“我自个儿清楚,我这指挥水平真不算多高。”罗荣桓也直接说了:“你现在干这活儿确实差点火候,不过嘛,你还有发展的潜力。”
从1946年8月到次年4月,万毅担任了一纵司令整整八个月。后来,林司令做了个决定,把万毅和当时哈尔滨军区的司令李天佑换了个位置。原因其实挺简单,万毅是东北本地人,所以去军区那边工作更顺手。而李天佑呢,他在红军那会儿就已经是出了名的勇猛将领,还是八路军第一批十二个主力团长中的一个,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让他来挑头,当东北第一主力纵队的司令,那真是太合适不过了。
这次调动挺突然的,万毅刚开始还有些懵。他正打算大展拳脚,好好立个功呢,结果却让他去后方做二线工作,心里头实在不是滋味。根据他的回忆录,他和林总还为此激烈地争论了两次。幸好后来有一师政委,也就是115师的老组织部长出来帮忙说话,万毅才得以留在一纵当政委,这才让他心里的火消了下去。
还有一些类似的情况,比如曾克林、胡奇才和张学思等人也都是这样。
在刚开始往东北进军那会儿,形势推着人走,那些先到部队的领头人可真是捡了个便宜。他们能力和资历都不是特别出众,却意外地坐上了纵队司令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张学思当上的三纵司令,那事儿更逗。主要是因为编制没整明白,军区和纵队的人员互相掺和,导致了一段时间的混乱。1947年1月到6月,程世才和张学思两个人竟然同时都在三纵司令的位置上,要么都当,要么都兼,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他们职务变动的过程中,碰到了一点小插曲,但总的来说,东总还是秉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就拿万毅来说吧,林罗考虑到他的能力和所受委屈,先让他在一纵当了一段时间的政委,后来又调他去新成立的五纵当司令,万将军对此还挺满意的。
万毅后来的表现也相当亮眼,他成为了七大的中央候补委员,这让他在同级别的纵队司令中显得格外出众。尽管在军事领域的地位可能稍显逊色,但在1955年,他还是被授予了中将的军衔。
三、有些人因此栽了跟头
与万毅相比,有些纵队司令的结局就没那么幸运了。比如说陈光、曾克林、程世才还有胡奇才这些人。
陈光是第六纵队的第一任头儿,按理说,就凭陈光在115师当过代理师长的地位,那可是仅次于林的大佬,降到纵队这一级,说实话是有点委屈他了。陈光和林的打仗路子不对付,而且陈光这人性格又特别硬气。结果在1947年年初,他就被摘掉了六纵司令的帽子。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光遭遇了一些不幸,这跟他一直心里不痛快、觉得怀才不遇有很大的关系。
洪学智接手了任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之前是新四军三师的参谋长,而三师贡献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兵力。洪学智不仅有黄克诚的大力支持,他自己的本事也是杠杠的,所以六纵很快就成了顶尖的主力部队。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洪学智能力出众,但他毕竟不是林的老部下。在辽沈战役前夕,他突然被调离了纵队,去做了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的大队长,说是要给东北的师团级干部培训。但这调动的时机,可真是巧得很,刚好是东野准备春季攻势的关键时候。洪学智一直到1948年11月才重新回到六纵,这么一来,他就完美地错过了辽沈战役。
接替他岗位的那个人,大伙儿光是瞅一眼名字,心里就门儿清了,林司令同志这是打的啥算盘。
洪学智这人命真硬,有真本事,人品没得说,情商也相当高,这点小挫折对他来说根本不算啥。
三纵的那几位司令,他们的军旅路子确实被实实在在地改变了。
程世才从晋察冀调到东北,算是带着经验加入的。他原本是第三纵队固定的司令人选。不过,因为他出自红四方面军,跟东北的几位大佬没什么交情,所以适应起来比较慢。再加上那时候战事吃紧,上级要求的就是无条件服从,得按照上级的战术来执行。结果在四平那仗,程世才没能挡住廖耀湘的新六军,还向林总提议,说别硬拼阻击了,改为运动歼敌。这一提议,可就把他给坑了。
1947年夏天,程世才在南满负责指挥防守和反击,他还是坚持要用机动战术消灭敌人。但这跟东总的策略不一样,东总觉得应该集中兵力对付敌人的大军,打破他们的攻势。所以,东总发了电报,狠狠地批评了三纵,说他们分兵作战是错的。到了7月份,程世才就被撤了三纵司令的职,曾克林接了他的班。
程将军的那套打仗方法,明显是受了徐帅在川陕那边反六路围攻时的战术启发。不过呢,一来程将军的本事还没达到徐帅那个高度,同时处理多条战线的活儿他玩得不太转。二来就是敌我实力悬殊太大了,就算程的思路没啥大问题,也得老长时间才能翻盘。那时候东北我军处境特别棘手,从东总那边看,压根儿没功夫给你慢慢磨和试错。说实话,大家都没毛病,就是立场不一样,看法就有了分歧。程世才后来发展得不咋样,只混到了中将。想当年在红四方面军,他是最年轻最能打的军长,不说跟别人比,就拿同时期的军级干部许世友、王建安、王宏坤来对照,真是挺可惜的。
曾克林在第三纵队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南满那边情况不妙,只剩下四个县了。他想法比较谨慎,觉得退到北满比较安全。在四保临江那场大战里,他实际上被悄悄地拿走了指挥权,改由第四纵队的副司令韩先楚来指挥。后来,他的位置也被别人顶替了,这也不奇怪。曾将军可是立过不少功劳的,但自从到东北后,连着两件事情让他的地位有所下滑,官职也越来越小。这并不是说他不中用,实在是身边的战友同事们太过出色,相比之下,他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说到胡奇才,挺多人替他打抱不平的。他之前是四纵的副司令,一把手是吴克华。后来吴克华升成了辽东军区的副司令,胡奇才就顺势接了他的班。但没想到,1947年12月,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干不了活,只能离开部队去治病。这期间,东总把吴克华又给调回了四纵当司令。等胡奇才病好了回来,位置就没了,变成了四纵的副司令。这事儿在好几本正经书里都提到了,像《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里头,就写了胡奇才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连陈云和罗荣桓都出面给他做思想工作呢。
从正职降到副职,这事儿搁谁心里都不好受。一直到解放战争打完,胡奇才都没能从那段曲折的经历中释怀,始终比吴克华低一级。好在中央眼光长远,给那些待遇明显偏低的将领们谋了个更好的出路。程世才当上了公安部队的副司令,胡奇才则做了工程兵的副司令,俩人都是正军级的位子。程世才的待遇是副兵团级,胡奇才则是正军级,俩人都被授予了中将的军衔。这么一看,程世才稍微吃了点亏,胡奇才还算过得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