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乌龙洞位于距离朔州市60公里的乌龙山。乌龙山,海拔1830米,坐北向南,东西双峰耸立,北峰低矮形如龙头,整座山势宛如独首双身卧龙一般。山间,三峰环抱着一座木雕石刻精美绝伦、彩绘壁画绚丽多彩、仿明代古建筑风格、古香古色琉璃璀璨的寺院——五爷祖庙。
塞上青山,龙洞滴珠,孕育了神奇灵秀的乌龙山,曾是平鲁古八景之一。寺院中有一“滴水洞”,洞口建有六角“蔽风亭”,直洞深2米,下通大平洞,平洞深5米。在洞的顶部有一石盘,一年四季有水珠在盘上流动,形成大水滴后,滴入洞底水池,至今点点相连,长年不断,水质可饮,味道甘甜,池中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人取用也不增多外溢。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的五太子离开龙宫神游四方,变作小乌蛇行于路间,偶遇货郎担行商路过,暗中跟踪,观其言行,实为缘中伙伴,乌蛇纠缠其间,货郎担几次驱赶都无济于事,后置于担中相伴而行,人神同途,心心相印,蛇助人商,异常兴隆。
货郎担姓张名睿,字中阳,乃山东泰安府宁阳州小庄村人氏,从小聪明伶俐,刻苦进取,只因家境贫困,行商周游天下。忽一日,行于平鲁境内乌龙山下,转眼不见乌蛇,抬头仰望,只见青烟一股,飞入乌龙山北峰东侧一溶洞之中。此时肚饥人困,放下货担歇于山间,稍时进入梦乡。梦中寺院雄伟,香火旺盛,真乃神仙境地。一觉醒来,知是乌蛇托梦,有意在此安家。随后,张货郎筹资修庙建寺,泥塑乌龙像,敬称五爷,一心礼佛,和五爷一道修行。
随着修行日渐持久,五爷野性渐失,乐于助人,常以黑脸大汉现身人间,广施善缘,有求必应。五爷并不安分守己,经常云游四方,忽见五台山文殊菩萨正在做道场,五爷上前跪拜。文殊菩萨细细询问,才知是东海龙王的五太子。经过日久观察,发现五爷心地善良,聪明伶俐,乐善好施,与佛有缘,随即收为弟子。五爷皈依佛门,成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来往于乌龙洞和五台山之间。五台山的五爷庙建在万佛阁内,《万佛阁碑记》中记载万佛阁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说明五爷庙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之后。而平鲁“乌龙洞”摩崖造字刻于明万历二年,说明平鲁五爷祖庙建于明万历二年之前。故曰:“先有平鲁乌龙洞,后有五台五爷庙”。
特别是每年的六月二十四至六月二十七传统庙会期间,四里八乡的百姓云集乌龙洞,朝拜礼佛,进行商品交易,直至今日,仍有求雨者不断前往,是各地旅客朝拜和观赏之地。2007年,平鲁区委区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行开发以乌龙洞景区为龙头的旅游文化产业,2010年竣工运营。
乌龙洞景区的主体是五爷祖庙,整座寺庙气势宏伟,风格独特,非一般寺院格局,全寺南北前后分为三进院落,高低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建于乌龙山北峰半山腰之上,以石材为主,石碹窑殿,石雕塑像,石桌石亭。讵之龙宫、龙母殿、乌龙洞“品”字排列,梯度布局,攀岩而上,独成体系。下院位于双峰之间,三峰环抱,典型的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具有山西北方特色的明代建筑风格,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中轴线上建有完全体现五爷庙特点、独一无二、典雅别致的戏楼一座。整座寺庙从前往后,自上而下,色彩斑斓,协调和谐,层次分明,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五爷祖庙的古建艺术和佛教文化内涵,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观光礼佛。
“乌龙洞”三个大字刻于北峰摩崖石壁上,长2.5米,高1米,距地表约20米。三个大字为横向线刻楷书,左右文字为竖向阴刻楷书。摩崖造字虽经500年的风雨剥蚀,仍字迹清晰,闻名天下。更神奇的是,摩崖造字左侧石缝中向右前方挺拔平伸出一棵枝繁叶茂的杏树,好似专为“乌龙洞”挡风遮雨而长,被朝拜者视为神树,在枝杈上系满了鲜红的飘带,迎风招展,似乎在热烈欢迎着游客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