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军号声声嘹亮,一位饱受病痛折磨的瘦弱老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完了自己生命里最后的时光,似乎只要听着这个声音,他就无惧病魔、无惧死神。
他叫王近山,开国中将之一,身经百战,立功无数,逝世前在南京军区任副参谋长一职。
故而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聂凤智,觉得还是应该找一个合适的人来起草他的悼词,思来想去,他找到了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肖永银。
肖永银少将在战争年代就是王近山中将的部下,两人在搭档的时候关系十分融洽,革命情谊是经受过历史考验的,最重要的是他十分了解自己的这位老首长,让他来写这份悼词再合适不过了。
王近山
知晓聂凤智中将来意后,肖永银少将先是因为谈到老首长的离世而黯然神伤,之后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份工作。
悼词主体很快就完成了,但在写到头衔一栏时,肖永银将军却觉得这个“副参谋长”的职务实在有失偏颇。他想起了刘伯承元帅对老首长的评价:“一人投命,足惧万夫。狭路相逢勇者胜。”
想到这里,肖永银将军更是感慨不已,觉得一定要给老首长的身后事办的漂亮些,但军职称谓不是自己可以随意更改的。这时,他想到了一个人,也许可以帮助自己。
那么这个可以帮助肖永银将军的人究竟是谁?让王近山又是凭什么本事让刘伯承元帅对他另眼相看呢?
肖永银
逢敌亮剑“王疯子”
“勇敢、果断、有胆略”。这是毛主席给王近山将军的评价,短短七个字不仅是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与作战方面肯定了他的能力,我想,这同时也是王近山将军一生的写照。
在我国2005年出品的抗战主题电视剧《亮剑》中,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一角,其主要原型正是王近山将军。
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以从王近山将军的真实经历出发,以李云龙的角色性格为延展,还原出更加真实的王近山其人,与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就像是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一样。
王近山和大多数八路军指战员一样,都是典型的“泥腿子”出身。
从他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反围剿”(1930年12月起)和在红军中从排长开始,一直逐级历任各层级军职来看,王近山在地主家没待到多长时间就去参加红军了。
而且他在红军中是从排长干起的,从这一点来看,王近山一定在1930年之前就加入了红军,并且参加了较为重要的武装起义活动。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这次凸显王近山“资历”的重要武装起义活动就是1927年在黄安县爆发的黄麻起义,并且黄安县又是他的家乡,他有充足的理由和条件参与其中。
条件很好理解,这都在家门口了闹起义怎么能不去看看。理由倒是可以借鉴李云龙的一句台词:“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咯”。
红军时期,王近山开始隶属于红四方面军编制,总指挥为徐向前(1931年11月起)。据说在这一年的秋天,王近山所在的连队遭遇了一场恶战,战斗中,王近山身先士卒、悍不畏死,与敌人以命相搏,最后甚至抱着一个敌人一起滚下了山崖,一对一将其搏杀。
经此一战,军中皆呼其为“王疯子”。这次战斗之后,王近山因战功升任营长。
黄安战役中,王近山所在的30团作为攻占嶂山制高点的预备队。在前方主力部队被围困之时,及时按照命令加入战斗,但即使如此,在人数战斗力上双方均有差距。
眼看部队腹背受敌,徐向前一直站在最前沿的红旗下鼓舞士气,这让将士们士气大振,一举攻破敌军包围圈,并活捉敌69师师长赵冠英。
部队胜利后凯旋归来,徐向前发现了这个作战勇猛的小营长,在得知他的事迹之后也夸赞道:“好一个‘王疯子’!”从此,“王疯子”的外号开始为人所知,在广大红军将士中流传开来。
狭路相逢勇者胜
长征结束后,红军军事干部损失较大,为提高各部队军事主官作战指挥素养、补充军政干部建制,1936年,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成立,王近山奉命前往学习。
同年秋天率部北上,参加指挥山城堡战役,此役我军歼灭孤军深入的国民党第七十八师一个旅的兵力,又击溃敌第一师一个旅,迫使其西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近山任八路军129师772团副团长,这次人事任命在笔者看来,也许是王近山军旅生涯里最重要的一次人事任命之一。
这一年的10月下旬,刘伯承令陈赓指挥,于山西七亘村设伏打击日军。王近山亲率五个连的兵力前往,将日军第二十师团300余人的辎重部队全歼,我军仅伤亡10余人,缴获的战利品五个连战士搬了一天一夜。
此战后刘伯承对王近山就很是欣赏,认为他确实是个将才。
当时772团团部的主要干部有团长叶成焕、政委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这四位里后来出了一位上将、两位中将,唯一没有授将军衔的是团长叶成焕。
那是1938年的春天,长乐村急袭战,团长叶成焕带病依然坚持出战,为掩护队伍撤离,主动殿后,在高坡上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被子弹击中。第二天,叶成焕因出血过多,不治身亡,为国捐躯,年仅24岁。
王近山听闻悲痛不已,但英雄已逝,英魂长存,772团出来的干部都是好样的。一营长丁思林、二营长郭国言、三营长易良品,先后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到解放战争开始前,原772团营级以上的六名军事主官只剩王近山与孙继先两人。
而在《亮剑》里,与之对应的则是独立团在冲出日军“大扫荡”包围圈时,除团长李云龙,政委赵刚、副团长孔捷、一营长张大彪以外,其余营级以上干部全部阵亡,全团各连、排干部伤亡过半,结合熟悉的剧情,也许我们更能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下的悲壮。
图片源于网络
这就是领袖的魅力所在,有团长叶成焕冲锋在前,下面战士们更是个个悍不畏死,这种精神后来更是深深的烙印在王近山脑海里。
五年后,战功赫赫的王近山兼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同年10月,受命率部队赶赴延安。但在途经山西临汾时,他收到了侦查连一份很有意思的报告,日军华北方面军有个“战地观摩团”近期将要经过一段极易设伏的路段。
于是王近山在进行了地形勘察后,决定不向上级汇报,主动出击,在日军的必经之地设伏,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特点反馈到李云龙这个人物身上,则被编剧、导演以及演员发挥的淋漓尽致,李云龙打仗一向相信个人直觉,经常私自调动部队出击,有时还经常战场抗命,为此,李云龙没少受处分,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总能收到好的成效。
事实证明,王近山对于战争的嗅觉十分敏锐。伏击日军当天,随着一声枪响,我军部队伏兵尽出,喊杀震天。
包括战地观摩团的少将旅团长以及6名大佐联队长在内的120余名军官当场阵亡,这一战让太岳地区的日军指挥系统一度陷入混乱,对当时稳定太岳地区抗日根据地形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945年抗日形势一片大好,日军颓势尽显。8月,日军向反法西斯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后不久,王近山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六纵副司令。
刘伯承评价王近山:“一人投命,足惧万夫。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点疯劲,没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的!”
最善攻坚唯六纵
大杨湖,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大黄集镇驻地以东约3公里,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更是山清水秀,但在距今77年前,这里发生过一场十分激烈的大战。
1946年8月下旬,何应钦下令从徐、郑二州分别集结国民党军共3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两只王牌部队,妄图一口吃掉整个晋冀鲁豫解放军。
定陶一地大军压境,山雨欲来风满楼,晋冀鲁豫野战军此时刚刚打完陇海战役,将士们都很疲惫,还没有多加休整。
敌人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趁大军战后力有不逮,将其一举歼灭。刘、邓二人商议后决定先示敌以弱,诱敌深入,使敌军放松警惕。
果然,蒋介石嫡系中将师长赵锡田拥兵自傲,依仗高自动化部队的优势,独自率部脱离主力部队,孤军深入,想着直捣黄龙,一战定鼎。
如此危急的局势下,刘、邓两位首长找到了各纵队以上指挥官开会,陈述了自己对于这一战的看法。由于客观局势摆在眼前,多数人其实是不想打这一仗的,犹犹豫豫之人更是占到多数。
王近山见状,直接从座位上拍案而起,大喝道:“没人打,我们六纵去打!我王近山今天立下军令状,打不下这仗请首长枪毙我吧!六纵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下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全纵打光就打光,我们至少对的起党,对得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
此话一出,大会上的官兵都被王近山的这番精神所感染,纷纷请战。邓小平更是直言:“好样的王疯子!我支持你!”
一向温文尔雅的刘伯承也很是激动,对王近山说:“放开手脚,大胆去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坚决请战是一回事,攻坚克难又是另一回事,六纵全体官兵在这场恶仗下,交上火之后几乎是成连成营这样成建制的牺牲,时任六纵旅长的肖永银、李德生在最前线,每每回忆起此战时亦是感触极深。
王近山看到部队伤亡如此巨大,也动摇过,自己的决定是不是错了?但午夜梦回,八年前老团长叶成焕牺牲的场面历历在目,昔日的战友不知有多少没看见日军投降的那一天,自己怎么能在这里倒下,于是他抱着冲锋枪又冲了上去……这就是一支部队的军魂,只要有一个人在,这股精气神就不会倒下。
激战三天后,敌军的战斗意志被彻底摧垮,整三师被全歼,师长赵锡田被俘虏,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赵锡田到被俘为止都不明白,这帮农村里走出来的泥腿子是怎么打败他的高现代化部队的。
这次战役后,因为一次意外,王近山的腿落下了残疾,这一度令他十分沮丧,甚至有放弃回到部队的想法。但听了刘伯承的开导之后,顿时豁然开朗,一瘸一拐的回到了部队继续指挥作战。
两年后的襄樊战役中,王近山大胆摒弃前人攻襄阳城的惯性思维,即“先攻山再攻城”。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率部直捣西门,猛攻两日后,襄阳城破,王近山部全歼守军两万余人,俘虏国民党中将司令官康泽与副司令官郭勋琪。
此役之后,六纵得到了“最善攻坚”的美誉,就连朱德朱老总对此役也称赞不已,刘伯承更是直言王近山指挥的六纵在此战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终有生前身后名
王近山将军曾说过:“如果不是党,我可能还在村子里放牛。我是在毛主席和刘、邓、徐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终年63岁。
据说在弥留之际,虽然他已经神志不清,人也处于昏迷状态,但嘴里还是呢喃道:
“敌人打到哪里了?我们谁在那里?”
他的小儿子回答说:“报告首长,是李德生上去了!”
“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放心睡一觉了。”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下,王近山也终于安心的闭上了眼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王近山是天生的军人,天生的战士,少年时期参加红军到现在已有50年,但他至死还活在金戈铁马的梦里。
他逝世的消息传来后,邓小平顿时也红了眼眶,第一时间就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通知刘帅!”
之后又是来回踱步,又说道:“王近山同志有很大的战功,他的后事一定要好好办,他的悼词我要亲自看!”
王近山将军一生战功赫赫,肖永银将军更是曾经在其麾下亲眼见识过他的英勇无畏。
他不愿王近山带着“副参谋长”这个头衔离世,就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交给了老首长邓小平,希望邓小平可以帮助他。邓小平看完之后,沉默良久,提笔划掉了副参谋长四个字,改为“南京军区顾问”。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王近山的面子,也是相对来说比较恰当的处理方式,因为军区顾问是一个虚衔,待遇却等同于大军区正职,葬礼的规格自然也相应提高了。
“纵使敌众我寡,也要敢于逢敌亮剑,这就是一支部队的军魂。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这正是李云龙在南京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上所提到的“亮剑精神”,同时也是小说作者都梁从王近山将军的一生里所总结出的观点,但这更是全体解放军将士共同的特点。
在抗日战争时期,打仗是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荣辱;解放战争时期,是为了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抗美援朝时期,是为了维护和平、巩固政权。
中国人民从来不缺乏这份勇气,这也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