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虞美人·寄公度
# n1 d# ^: x4 V$ y; ]/ C5 W
( s! u) T$ N- ~% w$ r, u. h
【宋代】舒亶
5 s+ u# Q5 x( `8 G) S; g5 O. F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 v" T' P6 F4 ^# m3 \7 Z/ Z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译文
. X; T Q& y3 [2 u7 ~( v
/ g8 p4 y% [1 g- ]) p l! U荷花都已凋落,天连着水,苍茫一片,黄昏时秋风阵阵,涌起波澜。我独自在小楼东边倚栏观看,分飞的双燕各自东西,远远向寒云飞去。
; q5 D* G. G$ |; k7 T短暂浮生真应该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又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时时登台把我怀想,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 c4 I1 U3 v, q' H# H: }( e 注释
: t! t% I& \! l; i; Z5 [; O8 Y6 B& O$ }+ q0 q c
芙蓉:指荷花。
( N7 V+ Z# e( [3 F涵:包含,包容。
. K& R+ Q$ A9 [ v2 P7 B沧:暗绿色(指水)。- U- W2 V* f* U* M5 I8 b% ]% u
背飞双燕: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劳燕分飞、朋友离别的意思。9 y/ U9 x" Y3 X7 b
阑:栏杆。+ t5 e3 k" ], G" I) I; z/ B* ?2 @
合:应该。: W# \, X0 r6 P# v: N% B o5 J
尊:同“樽”,酒杯。, \* R( C) I8 J$ G; u3 T# L6 |
故人二句:用陆凯赠梅与范晔事。 创作背景
8 \" k1 F0 n* e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舒亶因与尚书省意见相左逐出京城,在家赋闲十年后,再次被任用。但入京后却已是物是人非,不由得对自己的身世感到孤独和凄凉并且渴望友人的信息,于是创作了这首词并寄予一位字为公度的友人。 赏析
- [" {3 V0 n- T: D' \$ u x, {8 I* f2 k }
这首《虞美人》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词作,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苦。下片抒情,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全词借景寓情,情感真挚深厚,格调悲凉深沉,语言清婉雅丽。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秋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句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 A0 X3 G5 E ^8 F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下片直抒念远怀远之情。“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片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这是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赠这一典故,在这里具有普遍与特殊的双层含义,用典如此,可谓表里俱化了。 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借景传情,是一篇难得的寄友佳作。 , W/ J! M; E% F0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