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33年5月的一天,红一方面军之第十一军,在江西东部的硝石地区,与“马日事变”的刽子手许克祥所部的一个师展开了激战。 过程中,因战事发展需要,时任参谋长的粟裕和军政委肖劲光亲赴前沿阵地,直接组织、指挥部队,攻打一个我军久攻不下,因而影响整个战局的敌军阵地。 后在粟裕、肖劲光的得当指挥下,我军终于击垮了敌人,夺占了阵地。随之,战士们乘胜猛追残敌。
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的粟裕(剧照) 就在这时,一小股敌人突然从粟裕的身后杀了出来。值此这危难之际,身边已没有部队可用的粟裕,带着警卫员,毅然返身选择有利地形,极力阻挡这股敌人。 不料,战斗中,偷袭之敌的子弹打中了奋不顾身地狙击敌人的粟裕的左臂,动脉血管被击穿,鲜血喷出一米多远。 警卫员见状,立即解下绑腿,把粟裕左手臂的上部扎死,暂时为其止住了血。然后找来担架,组织人员,冒着大雨,连夜把粟裕送往二十多公里之外的战地救护所。
运送途中(图示) 因山路崎岖,天雨路滑,加上黑夜之中难辨方向,他们半夜才到达救护所。到了第二天早晨,因情急之下绑带扎得太紧,路途中又不知道间歇放松,导致粟裕的手臂肿得像小腿一样粗。 这种情况,救护所处理不了。于是,粟裕又被转送到了军医院。 当粟裕醒过来,医生详细地检查了他的伤口后,对他说:“子弹是从你前臂的两根骨头中间穿过去的,因而,两边的骨头都受了伤,中间的神经也断了。 而且,伤口已经重度感染,部分肌肉也坏死了。这样看来,你的这条胳膊是保不住了。” 粟裕听了为之一惊,接着,他神情紧张地问道:“医生,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你们打算如何处理?” 医生看了看粟裕,不无遗憾地告诉他:“到了这种情况,必须锯掉左臂,否则你会有生命危险!”
医生在检查粟裕的伤势(剧照) 粟裕听到医生的解决方案,一时间有些发懵,迟迟没有吭声,进入了沉思状态。 他暗想:“如果只剩一条胳膊,不仅会严重地影响以后的作战和生活,自己还有可能成为部队的累赘。”这是粟裕宁死也不愿意出现的情况。 想到这里,粟裕用坚毅的眼神望着医生,毅然决然地说:“不,就算有生命危险,我也不同意锯掉我的手臂。” 医生得知粟裕是如此的态度后,甚感不解——难道连命都不要了?于是,就想方设法地说服他,但没能成功。 最后,医生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苦笑着答应了粟裕的要求——只做手术处理,绝不锯掉手臂。 虽说是军医院,但医疗条件也是非常有限的。
红军医院旧址(图像) 动手术时,没有麻药,医生就用绳子,把粟裕受伤的手臂固定在板凳上,并忠告他:“手术过程中,千万不要乱动,如果实在受不了了,你可以大声叫唤。” 没想到,手术进行中,粟裕始终紧闭双眼,紧咬牙关,一声不吭。但从其面部表情及被汗水湿透的衣服来看,他是在异常痛苦地“忍受”着。 手术结束后,医生看着面色蜡黄的粟裕,由衷地说:“粟参谋长,别看你身板单薄,但你的意志却是如此的坚强!像你这样的’瘦小’的硬汉子,确实不多见!” 当时,在医药用品极端匮乏的根据地,手术后的消毒治疗办法,也是“千古一绝”:把一根一寸宽,五、六寸长的蚊帐布,在盐水里浸泡后,早上从子弹的进口处放进去,第二天又从子弹的出口处抽出来,然后再重新放进去一条。
“消毒”用的蚊帐布条(图示) 每次换布条时,粟裕都痛得冷汗直流。如此捅来捅去多日后,粟裕左臂的伤口不但没有长好、愈合,里头反而长了一层肉芽。 这时,医生就用个小金属“耙子”,把那些肉芽全部“耙”掉,然后,继续“捅来捅去”。当肉芽又长出来时,就再将其“耙”去。 就这样,医生在不断地“捅来捅去”、“耙来耙去”。虽然每次都把粟裕折腾得半死,可是,好几个月过去后,他的伤口并没有多少好转。 就在医生苦无良策、粟裕痛苦不堪之际,朱老总得知了粟裕负伤住院,但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于是,他马上出面“干涉”,并立即命人把粟裕接到了方面军医院。
红军时期的朱老总(剧照) 随之,方面军医院的医生,在朱老总的一再嘱托、要求下,尽力救治粟裕久伤未愈的左臂。 毕竟是方面军医院,医疗条件相对好一些。入住不到半个月后,粟裕左臂的伤口就基本愈合了。 如果说到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有赖于医疗水平,还有着精神上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上级领导的关心爱护,以及个人坚韧顽强的意志力! 主要参考文献:传统教育系列丛书《革命将帅卷之粟裕》、《粟裕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