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因其地势东仰西伏,如一个侧面人头像而得名。明代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并称长城外三关。偏关长城在中国长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黄河与长城在此握手,内外长城在此交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明代山西巡抚何乔新对偏头关的高度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偏头关一直是中原汉族王朝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枢纽,自然也是军事防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据《偏关县志》载:北汉天会元年(957),刘钧在韩光岭随地形筑成偏头寨。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偏头寨废。几年后即恢复。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陷偏关。元大德三年(1299),改偏头寨为偏头关,置武节将军枢密院判守。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河南右丞相魏赛因不花征讨孛罗帖木儿。明代九边之一的太原镇总兵从宣德四年(1429)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驻此地114年之久。
偏头关北邻大漠,“西接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保障尤难也。是故三关险要虽同,而偏头为急”;“宣(宣化)大(大同)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在中原汉族王朝与北方民族的碰撞、交战中,偏头关总是首当其冲,是中原汉王朝整个北方防线的关键一环,故被称为“晋北之锁钥,三晋之屏藩”。
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
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崇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堡寨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这些堡城的边墙现多仅存夯土,唯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在偏头关东南1公里,有凌霄塔,系明代建筑。据有关碑文记载,创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始为7级。崇祯八年(1635)加高4级。清康熙十八年(1679)、咸丰七年(1857)均有维修,为砖石结构、八角形楼阁式空心雁塔。基座为二层塔,底部周长29米,塔高35米,外观形似文笔,故名“文笔凌霄”塔。从二层开始,每层4个窗洞。由内壁隐筑楼梯,保存完好,为偏头关之一大景观。
偏关是黄河入晋第一县,也是山西长城里程最长的县(全国居第二,仅次于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县境内的长城遗迹,还有黄河边堡界,又称“西河石边”,俗称“黄河边”。这条明代长城,北接偏关县老牛湾,沿黄河岸边蜿蜒而行,南经河曲县石梯口隘,全长约100公里。
此边地处晋陕峡谷之中,黄河充当“天堑”。长城建筑因地制宜,通道豁口之处,又筑石边、土墙,陡峭的崖壁山上仅筑烽火台,连绵不断,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明代崔镛诗作《偏头关》,形象地道出其在古代防务上的重要地位:“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护偏关。黄河曲曲涛西下,紫塞隆隆障北环。铁笛数声催戍急,玉沙千里叹储坚。荒陬斗绝今如此,未许将军即解颜。”
如今,关城、堡寨、边墙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它们当年的作用,成为了历史遗迹。它们的存在告诉人们,中华各民族的感情永远像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是隔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