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 b/ @4 R6 b1 k V图/文/忻州日报
5 q& ^$ }5 n+ k( X& j0 d. _) T8 q0 ~3 c, e/ D2 p6 j
, t! ?" H% L& u( F# s- c( ] 皮影戏是一种“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的独特戏曲形式,因戏中的平面偶人和场面道具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制成的皮制品,故而得名。山西省的皮影戏主要流传于吕梁孝义一带。今天的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中存有一件“戏折子”,上面记载着一个名叫“庆成园”的皮影戏班部分演出剧目,时间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初二”。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实物可证的孝义皮影戏班,距今已有490多年的历史。 孝义皮影戏是综合多种角色构成的,乐手、表演者、雕刻艺人缺一不可。演员不在台前而在幕后,虽对其伶工扮相、身段不挑剔,但要求在操纵、唱腔方面有极高的技艺水平。孝义皮影戏分皮腔、碗碗腔两种声腔。皮腔影戏以纸窗亮影,故又称“纸窗腔”;碗碗腔影戏以纱窗亮影,故又称“纱窗腔”。皮腔的主奏乐器是小唢呐,唱腔朴实明快,有四句式和上下句式两种结构,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由于是以吹奏乐器为伴奏,故又称“孝义吹腔”。不少专家认为“孝义吹腔”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吹腔之一。碗碗腔又名“月调”、“影调”,其形成年代晚于皮腔。它的主奏乐器是呼胡、月琴、二弦,打击乐的特殊乐器是铜铃和节子。碗碗腔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板腔体,唱腔尾音多用“虚词假声腔”。这种假声拖腔,以“咦”“呀”等虚词唱出,加上呼胡、月琴的滑弦伴奏,婉转缠绵,优雅动听,抒情性很强,听起来有一波三折、柔情似水的特殊韵味。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对皮影戏的生动描述。除乐队外,皮影戏的演出还要有一人“说戏”,一人“贴戏”。说戏者,边操作边说唱,一出戏中生、旦、净、丑各类人物的说唱和表演全由此一人包揽。贴戏者是说戏人的助手,主要负责准备影人、担任次要角色的配唱。 过去,皮影戏剧目都是由师傅口传心授。一个好的说戏人,通常都能熟记三四十本剧目,并具备各种熟练的操作技能,皮影戏班的说戏人真可谓是难得的人才。事实上,皮影戏极易于普及,十根木椽、六张席子、两扇门板,就可以搭建一个简易的草台,一个戏班演员加乐队也仅需七八个人就可开戏,素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孝义皮影戏在演出中,有先演“打台戏”,后演“正本戏”的习俗。“打台戏”一般为神话戏和武戏,故事较短,红火热闹,操作技巧很高,最能展示出操作者的高超技艺。如《收五毒》演绎的是玉皇大帝令托塔天王李靖带子哪吒下界收服五毒(修炼成精的蝎子、蛇、长翅蜈蚣、三爪蟾和蜈蚣)的故事;《大变化》讲述的是孙悟空和各种妖魔鬼怪斗法斗智的故事等等,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欣赏趣味。 皮影戏的演出在孝义受到了普遍欢迎,当地有民谣道:“五尺纱窗灯一盏,七紧八慢戏一班。喔呵呵呵一声喊,老人哈哈孩童欢。”然而,目前孝义皮影戏的演出面临许多困难,皮影从艺人员越来越少,演出市场也日渐萎缩。民间老皮影班社只剩必独村的武海棠一家,而武海棠作为二义园皮影班的第六代传人也曾表示,仅凭自己戏班的力量并无法保证正常演出。 一件皮影作品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浆皮、下料、画稿、描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如今,皮影产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被广泛用于各种装饰,甚至已发展成为了一种产业。 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
' u$ H, p7 ]1 F.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