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b* m& f% L3 J6 d
图/文/晋中日报 & |6 w0 a. z- E5 X- U W' y% Y3 f
2 m( z8 ~1 u5 R# W9 X% i9 |
& r. X( n* Y& M' x5 K4 o 寿阳竹马流传于寿阳县“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一带,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最初用于祈雨,与爱社同属祭祀性舞蹈。一般用竹皮或者竹蔑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彩绘制作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表演时,演员面部化戏妆,身着五彩戏服,脚踩半截高跷,腰挎竹制马架,在鼓、锣、镲等乐器或急促或舒缓的伴奏下,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 寿阳竹马起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加入 《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虎牢关》等三国戏,竹马表演的角色大多为武将。清代以后,受地方戏曲影响,竹马人物逐渐向戏剧化转变。寿阳民间现存的竹马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演唱曲调有《山坡羊》《马腔》等,近似山歌调,半说半唱,以说为主。 寿阳竹马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有高跷的魁伟高大,又有竹马的彩饰造型,所以又称寿阳大竹马,不仅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内容,也有刀枪剑戟激烈拼杀的表演形式。演员通过步伐和队列的变换,用“上坡前倾”“下坡后座”“马失前蹄”等高难度动作表现历史人物和故事。每到正月十五,寿阳群众都会走上街头,看“万马奔腾”在人河中穿行而过,喜庆丰年。 1990年起,县文化馆辅导人员对寿阳大竹马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排练。2004年—2010年,县、乡、村共投资60余万元,购置服装道具,对外演出并获奖。 2009年4月,寿阳竹马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5 t7 h( M/ ^0 d& s
2025年03月21日 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