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x' w$ W, v2 {5 h5 E1 t( Z
5 [$ L. I: H9 ]. x, q提到《孙子兵法》,历史爱好者们并不陌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论兵法的书籍,也是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此书作者孙武也因此流芳历史,享誉世界。6 e& g1 w+ F) V$ Y4 {
$ {8 p0 r6 `+ d; }0 S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后亦称《齐孙子》,证明了该书的历史地位。! A3 a( v0 n3 w1 A0 ~6 F# a ?
/ b9 h/ E. L2 [- |0 v1 u' M3 k- J2 [; D: e: Z
3 X8 v" ^2 g/ |, n/ o* m
据可考历史,如今人们尚不知孙膑本名,亦不知其生卒年,最早关于他的记载为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 N7 `3 I; G( n- v) W* Z
) m+ Q* j3 d' a! T* ^
那么后人为何称其为“孙膑”,他又是如何写出名扬古今的军事专著的呢?一切要从孙膑拜师学艺开始说起,而这其中还牵扯到另一个历史人物,那便是庞涓。/ @7 @0 T% K8 B" `6 Z. f
% R* h% y0 T$ s0 L- ^' c* P
相传战国时卫国有一奇人,博闻广识,长于纵横捭阖之术,因隐居于鬼谷,人称“鬼谷子”,前往投师学艺者颇多。
( w% X: o$ Z: D: t% ?3 Z( y- b I7 { F
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孙庞演义》一说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
! \5 d+ `/ V' C! j( r% \" _
( G* t# {0 x0 s8 @: d
5 f- [- Y; A2 F D' d+ f+ Y9 I5 ]& u; b# s D% w2 O5 y$ i3 P
孙膑颇具天资,又勤于思考,悟性过人,对师父传授之识常能一隅三反;加之出身孙子门下,孙膑可将师父口传之道与史书兵家案例融会贯通,学业精进的速度令其师赞叹。故而鬼谷子常言:“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 `7 o& b- i3 |3 b- u; k" I
* s, _6 V2 k7 O师从同门学习兵法,庞涓虽资质不差,学习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V$ ?8 o) K5 Y( K+ c0 G
1 a' Y- G8 I8 t. v4 }8 j& n
总是浅尝辄止,并觉得道阵之法不过尔尔,自己早可以出师。于是饱食终日,得过且过。鬼谷子见状渐渐失望,将主要精力都用于指导孙膑。: T6 W8 Y7 u7 ^: G- f
+ K2 ?' C E) [) o4 E
谁知庞涓不仅自己不学无术,还鼠腹鸡肠,嫉才妒能。因见师父常夸赞孙膑却对自己言辞平淡,表面上附和钦慕于孙膑,内心却妒火中烧,常怀陷害之心。
8 a* L2 h% }3 f4 X8 j* b- `2 V
+ v6 E. R' l* A p( p
( O0 C+ V6 f" Y+ w) C) ?7 K
/ v# v, Z: n3 Z0 [; X不久庞涓便离开了鬼谷,虽然他学疏才浅,但因师从高人,加上他擅长自吹自擂、伐功矜能,后得魏王赏识,被封为将军。而孙膑则是留在齐国。
8 ?$ T8 D E, _8 C) L- v; v
& x* X2 m% |9 C% f即便已为将军,庞涓深知孙膑之才能,且嫉妒之心从未弱减分毫。当时齐国较之魏国更强,庞涓怕孙膑为齐王重用而对付自己,到那时招架不来,便处心积虑地想要除掉他。: F9 j+ k y% N
7 x: h, d: j1 O4 f
费尽心机终于想出一个“妙计”,庞涓假借魏王之名邀孙膑到魏国做客。不想待孙膑如约而至之时,庞涓以孙膑迟到之名,称其怠慢魏王,私自利用将军之位将孙膑处以膑刑,使其无法再站立行走。
1 E; j# y: H( ] j. @" e1 l3 A
k; C# S/ v7 O4 c
9 z' j3 G* k7 b. r/ z* W! x
8 \% P6 A- P8 Z- D8 ?所谓膑刑,即削去人的膝盖骨的刑罚,为古时酷刑之一。
# z* R8 o* i# P% N0 n8 i" A* M4 F8 v( U1 q T7 Q1 G
此次受刑之后孙伯灵改名为孙膑,以铭记这屈膝奇辱。
- O F' Z* P: ~1 t; W2 Z# W# z( }$ v, f$ P+ K9 c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多年的师兄弟之情就这样被庞涓一手毁掉,只为了他那妒忌猜疑之心。
! Y% K! a* u { ], Q3 t( @
: ?9 u$ i9 h- B/ s' i7 S) U8 x受刑后孙膑被庞涓囚禁在府中,他一边疗伤,一边寻找机会想要逃回齐国。孙膑知道庞涓的习性,便想到装疯来麻痹他的戒心。
; [5 ?4 x0 |; y: R" t. v+ A' p. }7 `8 j& X. N
起初下人来报时,庞涓自是不信,但每日看管孙膑的人都来详细地禀报孙膑发疯的细节模样,庞涓于是亲自来到囚室,想看看到底是真是假。6 n9 {' Z2 x9 s$ i0 B7 v/ F
3 ~4 U1 a Q6 n; g9 H7 z. d" Q6 `
4 e2 L4 D3 H2 H. Q5 `! ]# b P; X) P h! N" o
孙膑披头散发,囚首丧面的样子令庞涓嫌弃不已,眼看孙膑满嘴不知所云、疯言疯语,还时不时地莫名大笑,庞涓仍然心有疑忌。2 }' K, d/ a: s7 O1 a( l% d/ V
$ L: E5 S# ` f: @& u
他上前试探道:“师弟,兵法呢?师父传给你的独门兵法,告诉师兄,你放在哪啦?”听到“师父”二字,蓬头垢面的孙膑忽地扑向庞涓,抱住他不撒手:“师父!师父你来了,你是来带我回去的吗?”
* F6 M+ ?5 [9 m: l1 {0 \$ v; Z, H( R' P$ O* {& S6 U
孙膑身上的血和土沾了庞涓一身,这可把庞涓惹怒了,他心里还是觉得孙膑根本没有疯,他一定是故意的:“晦气!来人啊,将此人给我关进猪圈,严加看管,猪跑了,他也不能跑!”
- i# X3 S1 K/ [& ~/ _& T. A! R
孙膑随后被拖至猪圈,猪圈里杂物荟萃,他膝盖的伤也日益恶化。不过时至此刻,他也不想再纠结于此了,想办法逃出去方为重要。他知道庞涓把他关在这里也是在试探他,于是演了一场“重头戏”。+ h1 |, N" B# l* Q/ w
; I7 P. P6 g1 ?$ s$ p1 [, h" b; P/ j这天看守的兵将给孙膑带来了饭菜,孙膑将那碗里的汤食倒进猪圈里的槽子,便开始用手刨着吃。手下的人看到此般情景,心想将军听了一定很高兴,于是便急忙去禀报。9 R, j7 J7 V, F. i% N4 P
y: t* b2 Y: G. N2 o6 a庞涓听了此事,心中的猜忌卸下大半,然后命人将孙膑直接丢到大街上,只留下两个小卒看着。第二日齐国来使得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孙膑默默闻信,心里已有打算。
8 {; ?& `! r6 E/ R: F/ |
! d. a8 ?0 @0 S6 L9 L% j9 ?1 i9 C! N; Q
4 J! g- W) T( }% c' z接待齐国来使的贵宾宴上,庞涓命人将孙膑带上来,令其跪在殿上,在座的宾客可将其作为靶子,玩室内涉猎游戏作乐。- v1 ^: g9 {9 c# E& s# b0 \/ z- @
1 D6 I6 J9 d$ v' }7 A7 P齐国使者见庞涓如此恨此人,心想二人一定有什么渊源,倘若可助此人逃生,或可得到些魏国消息。于是直言:“庞将军,这毕竟是条人命,我们大家正食佳肴饮美酒,还是算了,算了!”
) O; D+ }6 Z' o8 j$ h6 ]& _ q
$ W- ]7 Y3 w5 T+ ]庞涓听后也怕这位来使看出什么破绽,便命人又将孙膑拖走。" [" B0 c( d& h! q
# S! i5 ^$ O6 n% O, S
史书上没有记载孙膑后来是如何找到齐国使者诉说自己的遭遇的。但是经过几次试探的庞涓早已放下戒心,我想这正是孙膑的“可乘之机”。
9 |" d2 I+ V" v1 }/ M9 l/ B9 o( G
2 y7 a/ ]0 _* C4 r3 G- Q, k H, y4 Q+ q3 Q
8 T/ G4 V8 E$ w X" p4 J, b: [& [
经过孙膑与齐国使者密谋,使者成功带孙膑逃出魏国,回到齐国。一切都是那么天衣无缝,等到庞涓得知时,只空余愤怒。孙膑抓住庞涓的弱点,利用其自以为是的性格缺陷成功回到了故乡。
" O6 P7 n$ F& d. S; m$ @1 I& |! v7 _6 S+ q) I
随后孙膑被推荐给齐国大将田忌,在田忌赛马中献计,并被齐王发现,赢得赏识。原来孙膑就是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之后齐王将孙膑收入麾下。3 d; J! d: v7 {; l. O
u _% J; n; \1 ~- a; M& P. m
后来在“桂陵之战”中孙膑用“围魏救赵”的计谋重击敌军,魏国在战役中惨败,而作为主帅的庞涓更是恼羞成怒。而让庞涓更加耻辱的是,在后来的“马陵之战”中,孙膑用同样的计策灭了他数十万大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