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A, c x& z* b& E) ?/ n8 b. h( I+ a" O图/文/史志山西 - S5 |. B5 g( l; I
楞严寺佛乐,是左云县楞严寺僧人们在佛事活动时所唱的经歌和所奏的乐曲,主要指其歌赞声腔和器乐演奏曲目。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寺庙音乐,属于我国北方西部梵呗声腔之东路流派,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相传是由大梵天所造,故又称梵音或梵呗。东汉永平十年(67),佛教传入中国,但佛教音乐并没有同时传入。三国时,魏明帝太和四年(230),陈思王曹植登上渔山(山东省东阿县西八里之吾山),听到岩洞内有梵音唱经,“清婉道具亮,远俗流响”,于是便拟其声律,制成渔山梵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这里所说的四十二契,便是四十二个曲调联奏,这种渔山梵呗是中国化的佛教音乐,对梵呗声腔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南北朝时,佛教音乐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使佛教音乐得到普及与发展。到隋唐时期,佛教音乐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时除了继承传统的梵呗和法曲外,还从西域传入很多佛曲。同时,中原内地上有文化的僧侣们也创造部分法曲,遂使佛教音乐的发展达到顶峰。 隋唐之后,由于宋和辽金的南北对峙,佛教音乐的发展也存在着差异。以后佛教音乐逐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将大量的民间乐曲纳入佛教音乐的演奏之中。历经元、明、清代,佛教音乐基本定型,使其明确地分成梵呗唱腔音乐和器乐演奏音乐两大部分。左云县楞严寺佛教音乐即是产生于佛教音乐基本定型后的明代初年。 现今保留下来的歌赞有《讽诵》《六句赞》《千声佛》《方便偈》《三皈依》《救苦瑜伽经》《六字真言》《亚古灵》《北鬼哭》《池莲赞》十曲。除第一曲为啭读,其余九曲皆为梵呗声腔,基本涵盖赞、偈、咒、颂四类佛乐。歌赞部分有唱曲,也有唱词,唱词多为佛事用语。 器乐演奏曲有《枊摇金》套曲(由《大枊摇金》《左达金》《右达金》《正达金》《翻达金》《小枊摇金》6支曲子组成)和杂曲《十番》《枊青娘》《爬山虎》等20多支。杂曲皆为统一调高,可自由组合成无数“杂套曲”,使器乐演奏显示出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特殊风格。其《枊摇金》套曲为“正套”,多用于敬佛;由杂曲组成的套曲为“杂套”,多用于娱人。 套曲中有古曲牌、民间小曲,绝大部分来自晋北地区“二人台”“道情”“秧歌”“耍孩儿”“北路梆子”等地方戏曲音乐曲牌,这些来源不同的曲调,或改换原曲调高,或变化部分旋律,使其统一纳入佛教音乐的范畴。 左云楞严寺佛乐所用乐器有鼓、磬、铙、钹、木鱼、铃、铛等打击乐器(又称法器),还有笙、管、唢呐等吹奏乐器。 左云楞严寺佛乐的主要特点:(一)具有释、道、儒三教融合的音乐特色;(二)具有多民族相互融合的边塞文化特色;(三)音乐歌赞部分具有传统的梵呗声腔特色;(四)器乐演奏曲具有民间通俗音乐的色彩。 左云楞严寺佛乐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特别是对研究大同地区民族融合意义重大,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p* {/ I i% A" o2 D8 q8 P+ L- a& b5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