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1|回复: 3

[转载] 【世界读书日】特稿:腹有兵书气自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3 17: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1936年9月7日、9月26日、10月22日,毛泽东同志3次给我党驻东北军西安办事处代表刘鼎写信,请其尽快送一些有关战役指挥与战略方面的兵书。收到所要的兵书后,毛泽东快读、细读,很有收获。

抗战时期,毛泽东不仅自己常读兵书,还组织人员将《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集结成《中国军事思想丛书》,供各级指挥员学习。同时,他还组建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研讨班,学习借鉴西方军事理论。

“胜利的总结里,除了宏大的原因,一些细节同样不能忽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于当年的我军抗战,国民党一名高级将领曾说出这样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共产党军队除有坚强之领导、极端之英勇,难能可贵并急需我们学习之处是,他们始终重视学习科技和兵法。

兵书,研胜战之著作,是兵家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蕴含胜战之谋、砺卒之智、治兵之策;兵书,兵必读之著述,是哺育军人和将帅成长的乳汁。军人,尤其是肩负“统率千军之大任”的指挥员,腹有兵书气自雄,“观兵书战策多也”。

从古至今,战场上的决胜之道,往往始于案头上的方寸之间。一个真正谋战向战的军人,无不对兵书“读习而后得”,无不是“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正如吴子所说,“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晨练宝剑,夜读兵书”,是卓越战将的一种常态。像王翦,“每日战毕,必秉灶夜读兵书”;像狄青,“晨闻鸡起舞,夜烛读兵书”;像朱可夫,“对各大国军事著作均有一定研读”。

“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是优秀名将的一种追求。像岳飞,“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像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征战随身携带《亚历山大远征记》。

“熟读兵书百卷,韬略生焉。”革命战争年代,纵是戎马倥偬,军事政务繁忙至极,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跟毛泽东同志一样,不放弃学习兵书。

刘伯承同志博学勤学兵书,对许多名篇都能熟背。朱德同志称赞他“有古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之将才”,邓小平同志赞颂他“博采古今中外军事学术精华”,陈毅同志写诗表扬他“苦学入梦寐”。

1942年,彭雪枫同志在写给妻子林颖的信中说:“《战争论》是一部名著,我已经读了二分之一了,原定于半月包本,不,五天即读一半,倘无他事耽搁,十天内当可完工。”

粟裕同志总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博览兵书,潜心钻研,并把自己的所学应用于战争实践,攻无不克,被誉为“常胜将军”。

周士第同志对兵书手不释卷,翻阅其读过的《读史兵略》,蝇头行楷的批注里,少则数字、数十字,多则千余字,所得所悟给人启示。

王近山同志的背囊和案头,军事书一大摞:《斯巴达克斯》《太平洋争夺战》《孙子兵法》《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

读兵书,既须温故,更须知新。“尽信书”,必然输。三国时期,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圭臬,致使“置之死地”的兵马几乎全军覆没。唐朝时,房琯曾在山里苦读10年兵书,却在“安史之乱”中不知随机应变,居然用中原古战车法去对决沙漠骑兵,结果大败。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任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应是对兵书的态度。战胜不复,形于无穷。正如《武经七书直解》对读兵书的要求:读兵书,要下手从实做工夫,要将名将行过事迹体贴分晓,先要识得虚实,要知多方以误之之法……

“武而不文,不可称雄”“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吟诵唐人殷文圭的《赠战将》:“阵前战马黄金勒,架上兵书白玉签。不为已为儒弟子,好依门下学韬钤。”饱读兵书战策,深研军机戎事,使那一卷卷伴青灯黄卷书写的兵书,在结合实践、学以致用中不断吞吐出新时代的芳香。

# b# n* }6 z- h' c- K" r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0 津贴 +40 收起 理由
淘气的中年人 + 40 + 4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17: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一支箭能够射多远,不仅取决于箭头的锐度,更取决于弓的强度。由此想到,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取决于学问之弩能否拉满,让才识之镞一箭中的。+ S8 U$ G& h9 ]7 b9 v  k

2 S* m- P+ n( q/ F0 K+ Q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习主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通过阅读,不仅能增长学问、拓宽视野,还能涵养品德、净化心灵。广大青年官兵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求知的黄金时期,应努力养成勤读书、苦读书、活读书的良好习惯,以读书学习蓄足弓弩之力。; X, {# p) y% X, E0 o: B# H: ~

9 G: g" l4 }+ s# Y      勤读书。《勤学》有云:“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意思是说,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到的,就像古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博览群书。中华民族历来提倡“书山有路勤为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手不释卷的美谈不胜枚举。“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文章写得好,有人向他请教方法,欧阳修说:“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勤奋好学,方能增长智慧、成长进步;荒废学习,则会消耗磨损、一事无成。不可否认,人都存在惰性,但是任由惰性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梦想和斗志最终会被吞噬。只有敢于与惰性作斗争,以“不教一日闲过”的勤勉读书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毛泽东同志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广大青年官兵要始终保持“一日不读十日空”的紧迫感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危机感,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读书中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素质本领。) f  w6 _7 |4 a1 A
# S' ?% k& b+ y) d* D
      苦读书。“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读一些抽象深奥的书,要把其中蕴含的道理理解透、方法掌握好、营养汲取足,是不容易的,非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不可。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韧劲和恒心,笃志苦读、刻苦钻研。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下足功夫,才能以读书成果将学问之弩拉满,以才识之镞射中“天降大任”的目标。要有“钻”的韧劲。毛泽东同志曾说:“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对于读书中遇到的难题,要下足“凿深井”之功,“钻”进去苦心读、用心研,直至取到“真经”。要有“攻”的恒心。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明晰书理,道理正在于此。叶剑英同志在《攻关》一诗中写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启示我们在读书中要有攻关的精神,一遍看不懂再看一遍,反复看反复研,直至把书中的内容和蕴含的道理都弄清楚、搞明白。“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广大青年官兵要发扬“攻书”精神,不因书中内容深奥而打退堂鼓,不因攻关过程艰辛而半途而废,在孜孜不倦、苦读不辍中获得真知。
8 t) H( k" H4 q" n
% Y8 @7 d, g  y) z, F      活读书。读书不能脱离实际、生搬硬套,而要灵活运用、学用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不能浮光掠影,也不能不加思考,否则就变成了死读书,善于思考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一味读书而不加思考,脱离实际去照搬照抄书本上的知识,就难以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只有坚持活读书,做到边读边思、边研边悟,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和实际能力。读书,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从自然生活里、社会实践中也能读到穷尽万事万物的道理,正所谓“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只有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融会贯通,才能在学思践悟中获得真才实学,以所学成果为强国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4740

发表于 2025-4-23 21: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津贴 +18 收起 理由
佛光剑影 + 18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长值: 14940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光剑影 发表于 2025-4-23 17:44% _9 v1 K4 P$ X1 ~4 |! x+ [' }4 L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一支箭能够射多远,不仅取决于箭头的锐度,更取决于弓的强度。由此想到,一 ...

4 E. w1 r, m! c( n4 J3 L! \签到,吉祥如意,万事亨通。多谢分享。
' d% _% A. g3 R4 T) Q

评分

参与人数 1津贴 +18 收起 理由
佛光剑影 + 18 谢谢发表精彩内容,论坛有您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