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l3 T/ s7 x- u( s1 }
祁县古称“昭馀”,当初晋商们创办的茶庄票号,至今依然在昭馀古城里默默讲述着万里茶路上的故事。日前,山西晚报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抵达祁县昭馀古城时,70岁的原祁县县志办公室主任武殿琦已经等候在古城门口了。
“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活动由晋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活动于8月26日在祁县昭馀古城启动,9月11日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出发,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多地之后,再次回到昭馀古城。听说采访团要“回家”,武殿琦有太多话想要和大家说说了。
武殿琦曾参与编纂了1999年、2016年祁县县志,对古城历史、晋商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在他眼中,祁县是晋商故里。明清时期,一代代晋商从昭馀古城出发,开辟了万里茶道的贸易传奇,创造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商业辉煌。昭馀古城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明风清韵,被誉为“万里茶道”茶商之都。晋商万里茶道的故事,就是从昭馀古城开始的。
7 t2 u4 r# S1 C6 G% D; |昭馀古城内 至今拥有古院落千余座
昭馀古城建于北魏太和之间,明清时期因茶商发达而鼎盛辉煌,至今仍保持和延续了明清时期商业步行街的风貌。古城老街上密布着70余家店铺,多数是清代商业鼎盛时期的茶庄、票号、当铺、油业、粮行、木器行、货栈、旅店、烟业、鞋帽业、漆行、花店业、糕点铺、绸缎庄、杂货店等多种行业的铺面。这些铺面多为前店后坊式的四合院或多进院,屋顶多为双坡硬山顶或卷棚顶,院门多为挑角门楼,雕饰精美,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
万里茶道在祁县约88华里。自祁县南从来远北关入,背驮茶叶翻越太行的骡马、骆驼以及辛苦的赶驼人,进入祁县这片平坦的谷地,需要好好地休整一下;茶商们要回自己的老家歇几天,或汇报工作、或办妥融资及贸易筹划等事宜;货物在祁县县城外的鲁村经过分装后,大部分要换到大马车上继续北上。
祁县被誉为万里茶道茶商之都,不仅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居万里茶路的南北之中,是掌管着茶路繁忙物流及相关连带产业,经营着茶叶商贸的晋商的老家,同时这里还是茶路贸易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决策中心。昭馀古城内,至今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古院落1000余座,房屋20000余间。
虽然没有像平遥古城一样的城墙门楼外观形象,但昭馀古城城内街区、民宅建筑独树一帜。1994年1月,祁县古城(昭馀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统称为晋商老街,于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里成为中国少有的,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于一地的典范。
“现在古城门牌楼上‘昭馀古城’四个字,是时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亲自题写的,看到老城保护得这么好,这位考察过祖国大江南北数百座古城的专家,赞不绝口。”说起老城历史,武殿琦话语中满是自豪。
; v" T& e0 ]) a& Z# p4 c
渠家大院里 藏着一座晋商博物馆
走进昭馀古城,渠家的产业随处可见。说起渠家发家故事,武殿琦滔滔不绝:渠氏家族于元末明初定居祁县,到第九世渠士重时,开始在古城开设铺面创立字号;清嘉靖年间,渠家十四世孙渠同海的三子渠映潢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增设茶庄,从湖南安化、湖北咸宁等地采办茶叶,远销我国西北地区及蒙、俄乃至欧洲;渠家等祁帮茶商共同创产的“川”字牌茶叶商品,深受蒙俄人民喜爱,信誉卓著,十分畅销;渠家开设的长裕川茶庄、三晋源茶票庄等众多商业、金融字号,总号多设在昭馀古城内,其分号遍布全国各地……
进入昭馀古城沿着东大街往前走,不到30米处,就是远近闻名的渠家大院建筑群。11月12日并非一个节假日,仍有不少游人排队进入渠家大院参观。“晋商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魅力的一支商帮,山西不产茶叶,祁县人却开辟万里茶路,把南方的茶叶卖到俄罗斯去,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想过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一位陕西的游客这样说道。看到有专家给采访团讲述晋商故事,不少游客紧随其后,想要听听这个商帮的传奇。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它当年的主人在祁县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占地总面积为23628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第十七代渠源潮的住所,现开设为晋商文化博物馆,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占地面积5317平方米,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女儿墙镂空砖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一代晋商开辟茶路、纵横南北的故事,在晋商文化博物馆里徐徐展开。
晋商文化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本名为《行商遗要》的手抄本,这本册子是渠家长裕川茶庄伙友王载赓当年在长裕川茶庄学生意期间(1917年前后)抄录的,原本已失传。手抄本详细记录了晋商特别是祁县商帮从祁县古城出发,前去买茶、制茶、运茶整个流程与规程,详尽地记叙了安化黑茶的最佳产地及砖茶、千两茶的制作工序、成本核算等,为了解清代晋商创造茶产业化经营模式提供了极好的注脚。
明清时期,祁县人紧紧抓住边塞开放的“马市”及军事供应的历史机遇,开创旅蒙贸易,以中原及晋东南盛产的粮、布、绸、铁器等换取蒙民的羊、马及畜产品。到十七世纪,他们发现蒙牧民对茶叶的需求迫切,且贩茶利润更为丰厚,故做起了茶叶贸易的大文章。首当其冲的是大盛魁人。
清乾隆初年(1736年),大盛魁开始主营茶叶,先是收购茶商的茶货,由自己的“货房子”运销蒙古各地。到乾隆中期(1770年至1775年),随着恰克图贸易的兴起,大盛魁把茶叶贸易拓展到俄罗斯。为适应茶叶贸易的扩展,大盛魁在祁县古城投资设立“大玉川”茶庄,在江南茶产地设茶厂“三玉川”;后来又接手了“巨盛川”茶庄。据记载,清末民国初年,大盛魁每年运销蒙俄的茶砖,为6000至8000箱,宣统二、三年间曾超过1万箱。
在大盛魁的带动下,祁县渠家十四世孙渠同海走西口上包头,于乾隆初创办“长源厚”商号,在经营粮、油的同时兼营茶叶。乾隆中期,渠同海的三子渠映潢将茶叶贸易做大,在祁县古城设立“长源川”“长顺川”两大茶庄。祁县乔家乔贵发,于乾隆初也走西口上包头,与徐沟县秦姓一位乡亲合伙,设立“广盛公”商号,从开草料铺到经营日用杂货,后改为“复盛公”。乾隆末年,乔家“复”字号开始经营茶叶,至道光十五年乔致庸接管乔家商业后,在祁县创办“大德诚”“大德兴”茶庄。道光初年,祁县何家在祁县古城创立“永聚祥”茶庄。经过嘉庆、道光年间50多年的茶叶贸易发展,到咸丰年间,祁县古城的茶业、金融业达到鼎盛。
“在茶票业的拉动下,围绕茶道的运输与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使‘十年九旱’的祁县,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银祁县’。”武殿琦一边带着采访团参观,一边介绍说,茶票业的兴旺甚至影响社会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转变,有句俗话说得好,“有子读书习经商,不羡七品空皇堂”,诠释了这种转变。
. l. P2 z9 h6 @3 C9 K! D
晋商翘楚渠本翘 “保晋救国、经世济民”
在晋商文化博物馆不远处,就是渠本翘故居。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渠本翘本人的铜像及其身后一大块无烟煤煤雕。“渠本翘的铜像,是渠氏后人、实业家渠天盛捐赠的,他身后的这块煤雕,则来自阳煤集团。”武殿琦说,这块煤雕是阳煤集团专门从650米的矿井深处开采的,距今约2.8亿年成煤,高2.6米、宽1.2米、厚1米、重4吨,堪称目前所见的无烟煤“块王”,渠本翘出任总理的保晋矿物公司是阳煤集团的前身,上面金色字体雕刻着的“保晋救国、经世济民”是阳煤集团对渠本翘最崇高的敬意。
渠本翘(1862—1919)原名本桥,字楚南,是渠源浈的长子,也是晋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人物。青年时期的渠本翘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神童”之誉。因为父辈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渠本翘可以安心读书,不到二十岁便博经通史,1885年中秀才;1888年中解元,为当时山西学政赏识,将原名“本桥”改为本翘;1892年中进士,时年30岁。
1898年,反动腐朽的清政府与英帝国相勾结,将山西盂县、潞安、泽洲、平阳等处的煤铁矿开采权出卖给英商福公司,期限为60年。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各界纷纷集会抗议,渠本翘曾在太原各界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宣讲爱国保矿,为群众所拥护。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北京的山西籍官员联合在京山西各票号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山西矿务保晋公司”。渠本翘以“人品财产合格之至”“深孚众望”,被推举为保晋公司首任总经理。
在山西人民的坚持斗争下,英商福公司不得不同意归还开采权,由山西人民赎回自办。经中、英双方几番谈判,赎矿金额确定为275万两白银,分四次交清,并规定在一个月内要先行交付一半。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款额,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保晋公司来说确实是个大难题,府库空虚、债台高筑的清政府更是手足无措。英国公司之所以把交款日期定得如此仓促苛刻,无非是想借合同内“按期交款,拖欠毁约”的规定,意图难倒赎矿一方,永霸山西矿权。
关键时刻,渠本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筹款重任。他返回故乡祁县,首先动员自己的父亲、伯父、叔叔及祁县富商出借巨资。然后又到平遥、太谷、介休等地串连各家票号,以情动之,以理喻之。“各票号为确保晋省名誉,均认先行挪借,决不失信于外人”,积极筹措所需款项,并秘密换成外国银行周转支票。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二十日,渠本翘代表山西官绅和广大民众出席了向英方赎矿的仪式。当渠本翘将137.5万两白银支票交付英方代表时,在场的外国人都出乎意料,震惊万分。因为他们事先已与许多外国银行串通,既不借钱给保晋公司,也不给山西官方兑换银两,企图围困封锁渠本翘。万万没有想到,“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做好了准备。他们再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搪塞,只好将矿权交了出来。
保晋公司成立后,渠本翘亲自拟定了公司运转的章程,在1907年到1926年任保晋公司总经理期间,渠本翘带领保晋公司度过了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为以后阳泉煤矿集团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山西现代工业起步晚,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其中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的,而创办后成功运转并对山西现代工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渠本翘创办的双福火柴公司。除了对山西现代工业的创建做出诸多贡献外,渠本翘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对山西大学的发展和祁县中学的创建作出了积极的努力。1904年,他从日本横滨留学回国后,调任山西大学监督(校长),为山西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5年,又带头出资两万两白银,把昭馀书院旧址创办为祁县中学堂,并附设蒙养学堂,祁县中学成为山西最早的中学之一,也是山西省成立的第一座“县级”中学。
“渠本翘的精神品质,是晋商精神、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祁县历史文化丰富内涵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采访团随团专家、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田健这样说道。
9 j1 l1 k3 x+ p' k' I; \长裕川茶庄 晋商万里茶路的中心
紧邻渠本翘故居的,是祁县古茶票城永聚祥茶庄的遗址。采访团来到这里时,工人正在对遗址进行修缮,还未上漆的木质门窗,在风格古朴的东大街上十分显眼。“永聚祥茶庄由祁县晋商巨族何家独资兴办,是万里茶路上设在安化、汉口、西安、重庆、天津、大同等地‘兴隆茂’的总号,”田健介绍说,“永聚祥茶庄设在安化的兴隆茂茶厂与渠家的长裕川茶庄设在安化的诚记茶厂,一直经营到新中国成立,走完了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之路,1955年合营于安化资江铁厂,为安化的社会主义工业起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永聚祥茶庄西边,过去卖烟的祥云集烟店现在变成了票友集散地,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总会有票友前来唱戏听曲儿。祥云集斜对面有一家知青综合商店,很多北京来的“老知青”还会到这家商店追寻往日时光。从东大街向南拐到段家巷,就是渠家开设的长裕川茶庄。
长裕川茶庄是在晋商中开设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茶庄之一。昭馀古城里的这家是茶庄的总号,占地面积2384平方米,有四个大院和两个偏院,房屋103间。大院三面临街,院墙高耸,俨然一座城堡。长裕川茶庄始建于清乾隆嘉庆时期,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茶庄遗址,现在被开辟为万里茶道博物馆,用来传承茶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
进入长裕川茶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的青石浮雕。“它高有15米,宽10米。论建筑风格,可谓中西合璧。”武殿琦介绍说,浮雕的四根柱子,采用罗马柱的建筑风格,雕刻内容反映的却是中国的吉祥和民俗文化。浮雕旁边,是中国商业史学会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6月立下的一块石碑,写着“晋商万里茶路中心”。
为什么这里被称作晋商万里茶路的中心?采访团走进长裕川茶庄总号也就是万里茶道博物馆寻找答案。
长裕川茶庄在全国各省设有11个分庄。在长达150多年的茶叶贸易中,渠家长裕川创造了“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0 E% g% u) j/ j5 L
以“川”字千两茶、砖茶为品牌;以湖南、湖北的安化、羊楼洞、羊楼司为产茶基地;以茶庄、茶行、茶农为组织载体;以“行商遗要”为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成为万里茶路上的一个亮点。
长裕川茶庄总号院落群有四个大院和两个偏院,共有砖瓦房一百多间。宅院的城堡式布局与其茶庄总部的商用功能完美结合,西北院是掌柜们的办公院,大掌柜、二掌柜、内事掌柜(主管财务)们在院内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财务决算等。东北院是招待各地分号掌柜的院落,他们可以在这里住宿,而这两个“院子”就相当于长裕川设在祁县的“总柜”。
有学者把晋商经济概括为“总柜经济”。茶商们把总柜集群布局于祁县古城,将茶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更具优势的江南茶产地。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即掌柜阶层,坐镇总柜运筹帷幄,通过生产资源、市场资源及运输资源、资金链的整合,对祁县区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如今,这些房间被改造成了博物馆的展室,里面陈列着晋商万里茶路行走路线、运输商品、车马工具、微缩景观以及记录历史的老照片等。总号二层挂着写有“长裕川”三个字的牌匾,原本是长裕川太原分号的招牌,“这是渠家后人捐赠的,1994年我从太原拿了回来,重新油漆后挂在这里。”武殿琦说,渠家后人现在大多在全国各地发展,鲜有留在祁县的。
南房展室内,万里茶道示意图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这张巨型地图绘出了欧洲、亚洲的半壁江山,表现了万里茶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及晋商当年走过的万水千山。现在公认的万里茶路起点是福建崇安县下梅村,每年清明前,晋商来到崇安购买茶叶,茶叶顺当溪运出,北上达崇安县。万里茶道在当时的中国境内约5300公里,俄国境内约8000公里,全程13000多公里。
清代渠家商号名称、人的名字有一特点,都爱用“川”字或“三点水”。商号如“长源川”“长顺川”“长盛川”“长裕川”“百川通”“三晋源”“汇源涌”等,人名如渠源潮、渠源浈、渠源淦、渠川祜、渠川瓒、渠川馥、渠川璐等等。
, k3 _2 m6 K+ W. |
“在中国文化中,川字象征着水,渠家希望借‘水’的力量,让生意变得兴隆,寓意‘水到渠成’”武殿琦介绍说,“川”字牌商标的砖茶,是清乾隆年间渠家“长源川”“长顺川”(“长裕川”的前身)在两湖采办茶叶时创造的,由于茶叶品质上乘,经营中讲信誉,深得我国西北各地和俄罗斯、蒙古人民的欢迎,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晋商茶庄兴起,几个家族之间不是互相排挤,而是团结一致,互相帮衬,共同创业,产业化经营。无论乔家、常家的茶庄都以“川”字牌为商标,只是在产地上给以区分,在顶端注明“羊楼洞”“永聚洞”等。如渠家的长裕川、长盛川、长顺川,大盛魁的小号大盛川、大玉川,是著名的“五大川”。正由于他们团结一致,都讲质量、讲信誉,所以产业越做越大,“川”字牌的名声越来越旺。在品牌化运营思路引领下,到清末民国初年,“川”字牌青砖茶已经成为蒙俄牧民的印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俄罗斯友人来华寻求“川”字牌青砖茶。
由此可见,祁县作为贯通草原和平原的必经之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自己的“中心”地位,同时,以长裕川为代表的祁县茶票庄经营规模大,经营时间长,相互之间抱团发展,可谓茶商之都的璀璨明珠,这个“中心”当之无愧。
7 X7 N* @1 I& ?' d5 @! Y1 s9 c
祁县商帮对经营模式的创新依然值得借鉴
离开长裕川茶庄继续西行,就是古城最为繁华的西大街。“这里富人多,钱庄银号、茶票庄、绸缎庄等店铺云集,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可以说是祁县古城的精华。”原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馆长、今年85岁的刘立本也自愿当起了采访团的讲解员,他介绍说,祁县的商铺多为二层建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部分店铺的二层还对外开放,拓展了商业空间。
' j3 V( ]- t" Y: G" G
位于西大街路北的丹枫阁客栈,它的前身是晋恒银号。“民国初年,通货膨胀严重,老百姓更喜欢用真金白银交易,于是银号快速发展。”刘立本介绍说,晋恒银号的前身是“晋恒通”,是一座开办于清朝初年的钱布庄,生意做到营口、沈阳一带。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于东伙不合,晋恒通停业关门。民国十八年(1929年),罗广文、张传仁等集股筹办改组设为晋恒银号。传说,晋恒银号是祁县最高的建筑,慈禧太后西逃时,就曾住在晋恒银号的二楼,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西大街上,曾有乔家的三大商号,因此在祁县古城中流传了“渠东街、乔西街”或者“东渠西乔”的说法。晋恒银号对面的宏晋银号,是乔家在中堂乔星斋,于民国六年(1917年)出资6万元创办的。由于经营不景气,民国九年(1920年),由乔家大掌柜闫维藩接手,共筹集股金20万元,并学习西方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制订股份制企业章程,主要做存放款汇兑,还发行纸币,使宏晋银号业务趋于兴隆,一直经营到1948年歇业。
宏晋银号以北,一座两层挑角门楼院十分气派,这就是万里茶道上很有名气的大德诚茶庄。这座二层门楼上层为西方拱券式窗户,下层为斗拱门楼与砖木结构雨棚,堪称中西合璧之精品。大德诚茶庄曾于清光绪年间接手了“三和公”茶庄,之后又继续生产“三和茶”(也称千两茶、花卷茶),将其制作工艺发扬光大,从而创出了“千两茶”黑茶品牌,畅销陕、晋、冀等国内市场。“千两茶”,被日本人称为“黑茶之王”,现已由益阳市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德诚茶庄西面,有着两座单层门楼与拱门宅院的建筑,是乔家的大德恒茶票庄大院建筑群。由于经营茶业投资大、资金回收期长,资金流动距离远,故茶庄对钱庄、汇兑庄的依赖度趋紧。于是,财力雄厚的茶商开始在沿途设立汇兑庄,如乔家设立大德通、大德恒、大德源票号,渠家设立三晋源、百川通、存义公票号,大盛魁设立大盛川票号等,既解决旗下茶庄的资金融通,又可将茶业赚的钱投入票号,以钱赚钱;另一方面,票号业兼营茶业,可利用资金优势,赚取茶业的更大利润,并且降低资金投资风险。故到清末民国初年,祁县兼营茶业、汇兑业的商号达到34家,祁县人把它们称作“茶票庄”,大德恒茶票庄就是其中代表。
祁县有名的大掌柜阎维藩,被当时的东家乔致庸许以12厘身股(一种叫做顶生易的股权激励模式,即确认茶庄职员人力股份,与东家投资的银股一样享有分红权,但不承担亏赔责任),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1920年,全权掌理大德恒号事达26年之久。在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阎维藩分别采取“少存多放”“南存北放”和“多存少放”“北存南放”的策略,大德恒不仅未受战争损失,反而大赢其利。
祁县茶帮,作为晋商的一支劲旅,不仅为千年昭馀古城与万里茶道留下了诸多大院建筑等珍贵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创造了“总柜经济、茶票兼营、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顶生易”五大经营管理模式,挖掘研究这些创新型成果,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有着特殊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