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高飞鹰 于 2025-8-7 10:35 编辑
% R4 b! [* U, c+ g) V+ l8 u6 [( b/ c9 J0 y
这是自己前段时间刚写的一篇小随笔。 论坛里每天都是战友们健康、幸福、快乐的祝福,写这样的文章感到不搭调。但又想来,大家已过或接近知天命之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乃大自然和生命之规律。许多事,坦然面对,才能让我们珍惜今天的时光,认真地、高质量地过好每一天!
; a3 r6 V, X, C5 [2 B- i" S3 r唢 呐 声 起 高飞鹰
* ~; v, T! D/ A
$ ^; E: \$ [% r% F8 h& B) ?. O* ?从小听着有关鬼神的故事长大,对亡灵之类的东西有一种打心底的畏惧:村里有人去世,就绕其家门而过;看见穿白戴孝或棺木,晚上睡觉就用被子蒙着头,既不敢往窗户上看,更不敢出去上厕所;大白天路经坟地,要么一路小跑,要么大声唱着给自己壮胆。以前,唢呐声乐常用在农村的婚丧嫁娶活动中,但主要是在白事。在乡下,黄昏时如果听到唢呐声起,就知道村里有人走了。因此,从小就害怕听到这种声音,也特别讨厌这种声音,直到前段时间亲身经历了亲人的过世,才让我对唢呐这种民族乐器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二月底,年近八旬的岳父因脑梗再次发作,从入院、手术到ICU,后转到另一家医院的医养中心,历经四个多月后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四个多月的日子里,老人一直处于意识昏迷状态。每天,医生例行查房,视察病情;护士按时进行输氧、雾化、吸痰、输液、尿护等工作;护工除了定时鼻饲喂食,随时清理污秽排泄物、翻身等。最初,我们都渴望奇迹能够发生,希望老人能恢复意识坐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是不可能了。老人体重从入院时的180多斤瘦得只剩皮包骨架,每天只能通过鼻饲喂进少量的水。事实上,从进入医养中心的第一天,我们就预感到了最终的结果,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延长老人的生命,让我们每天去都能多看一眼,让他生命终结时走得也有尊严些。但现实的情况是,老人的生命多延长一天,实际上是让他多忍受一天病痛的折磨,多承受一天生不如死的日子。这也许就是传统伦理道德要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无奈! 在出殡的前一天,在请灵仪式上,一声唢呐骤然划破天空,高亢如裂帛,低回似呜咽。刹那间,我就被这高亢悲怆的声音所震撼,不由得悲从心生,鼻子发酸,眼泪在眼眶打转。唢呐声时而高亢激越,时而泣血哀鸣,带着穿透骨髓般的苍凉。这声音不仅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常,表达了对逝者的终极致敬,而且在如泣如诉、凄婉悲切的质朴旋律中进行着一场跨越生死的告别对话,为生命的落幕铺就庄严的红毯。 民间有云:“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棺中人。黄泉路上人消沉,望乡台上忆前尘。”民间认为唢呐的高音能震慑“不洁之物”,尤其在夜间或经过桥、路口时吹奏更为急促、强烈,以保护亡魂顺利通往阴间。 唢呐的音色高亢响亮,带着泥土的粗粝与野性,最具感染力和穿透力。它既能跨越空间距离,是维系着全族全村的精神联结。在农村,谁家有白事,唢呐响起,全村人都会聚集帮忙,唢呐声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个体的悲伤编织成全族全村的共同记忆,让生者在共鸣中获得彼此支撑的力量;唢呐声又能穿透生死两界,唢呐声中流淌的泪水,不仅是生者对逝者的声声挽留,是悲伤的释放,更是对生命延续的隐性确认 —— 唢呐声会渐渐消散,悲伤也终将沉淀为温暖的记忆。 唢呐构造虽然简单,只由一根管子和一个喇叭组成,但唢呐一响,其它乐器都显得渺小无力,不得不臣服于它的霸道。有人说:“它是唯一能让小提琴哭泣,让小号沉默不语的独奏乐器。”,也有人说:“它是唯一能让鞭炮成为伴奏的乐器”,还有人说:“唢呐是唯一的一个红白喜事专用乐器。”我想,唢呐之所以能成为王者,不仅在于它的声音能穿透生死,撼天动地,而且从出生、嫁娶到入土,它吹奏着人生的大喜大悲! 如今,哀乐逐渐替代了唢呐,但在许多地方,老人们仍会叮嘱子女:“出殡时一定要请个唢呐班子。” 这朴素的愿望背后,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是对传统仪式的敬畏。当最后一声唢呐在墓地消散,留下的不仅是袅袅余音,更是一个民族对 “生有所养,死有所安” 的永恒追求! 唢呐一起,阴阳两隔! 唢呐二起,追念亲恩! 唢呐三起,魂归故土! " X: z1 o: W9 E4 ~. x7 n
- K; S, e+ [) Z6 W)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