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丙吉,一作邴吉,字少卿,鲁国(治今山东省曲阜市)人,西汉时期大臣,汉宣帝时担任丞相。
有一次,丙吉带着随从外出办事,路上碰到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但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他手下的掾史(掾史:官名)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一行继续往前走,碰上一个人赶着牛,此牛跑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热得直往外吐舌头。丙吉见此情景,特地停车,派骑吏(骑吏:出行时随侍左右的骑马的吏员)去问赶牛的人:“赶着牛走了几里路了?”
掾史更加不解,认为丙吉前后失问,刚才对斗殴的人视若不见,现在看到一头牛吐舌喘息,却特意停车询问,有点重畜轻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则说:“百姓打架斗殴,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负责考察他们的政绩功过,上奏皇上,或论功行赏,或惩罚失职。丞相对小事没有必要件件都亲自过问,在路上询问打架的事不合适。但问牛的事情就不同了,现在才是春天,天气理应还不是太热,如果那牛并没有走多远的路,是因为天气太热而喘息,那么今年的气候恐怕不太正常,农事就会受到影响,此事关乎国计民生,我作为三公之一,自当忧国忧民,因此才过问赶牛之事。”
掾史听后,这才心悦诚服,认为丙吉颇识大体。
【大道理】
“丙吉问牛”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班固《汉书·魏相丙吉传》:
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丙吉问牛”。
“丙吉问牛”(丙吉:西汉丞相)指看到牛的异常,想到气候变化。赞誉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什么工作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管,没做好,是失职渎职,而越自己的职责范围多管了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的事情,是越权。
成语告诉人们,做人和做事,都要分清大小、轻重、缓急、内外。然而,对于丙吉问牛,现代人见仁见智。有人赞扬丙吉的做法体现了高管的本质,也有人认为丙吉的解释是强词夺理。但人们都承认,高管应当抓大事,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家基本上也都能遵循这一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