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三国时,魏王曹操的长子曹丕,手下有一个侍从官名叫鲍勋,此人坚持原则、铁面无私,无论对任何人,都不讲情面。
有一次,曹丕之妻郭夫人的弟弟任曲周县吏,被揭发侵吞官府布匹,按法应该行死刑(弃市)。
曹操当时在谯县未归,留守邺城的曹丕于是多次写亲笔信给掌管此案的鲍勋,希望他私底下能对内弟高抬贵手,但鲍勋不敢纵容,还是将所有罪证上呈朝廷,因此鲍勋遭到了曹丕的恼恨。
鲍勋的父亲曾救过曹操,曹丕虽对他不满,但也没有什么办法。
后来曹操去世,曹丕称帝登基后,大兴土木、建筑宫殿、扩大园林、建造台榭、广选美女,一味贪图享乐。
鲍勋看不惯,就来规劝曹丕,说皇上初登大宝,应首先加强军备、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等国库富足了,再办这些事情,文帝曹丕听了这些不顺耳的话,十分反感。
又有一次,文帝带领数百名武士,要去皇家园林围猎,鲍勋又来劝阻,这次文帝再也忍耐不住了,怒声斥责鲍勋道:“你是什么人物,竟敢屡次三番来教训朕,下次再犯,定斩不饶。”
有一年,文帝率兵出征回朝,途中在陈留郡驻兵休息,鲍勋因是侍从官,也随驾出征。
陈留太守孙邕(yōng)是鲍勋的好友,孙邕拜见完曹丕,便到驻地来探望鲍勋,此时营地尚未建好,刚立起矮墙标志,孙邕就跨过标志,进入营区,军营管理官刘曜阻止他进去,鲍勋听说后便跑过来为孙邕说情,让孙邕进人营地与他会面。
后来刘曜违反军纪,鲍勋提出将他革职为民,刘曜向鲍勋求情,请求从轻处罚,鲍勋不允,刘曜大怒,索性把鲍勋私自放孙邕进人军营驻地的事情报告给了文帝。
文帝对鲍勋早已不满,这次抓住把柄,岂能轻饶,他命令把鲍勋交给廷尉治罪,廷尉依法议决鲍勋剃发戴枷作劳役五年
可是,送三官会审时,廷尉的判决被驳回,改判为罚交金子二斤,文帝听了勃然大怒,说:“鲍勋一向无视朕,这次私放孙邕进人军营,犯的是死罪,你们三官竞敢包庇放纵他,朕命令把你们抓起来,让你们像‘十鼠同穴’一样,跟那些作恶多端的犯人关在一起。”
太尉钟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人一同表奏“鲍勋的父亲鲍信在太祖时有功劳”,请求赦免鲍勋的罪过。
文帝不许可,于是杀了鲍勋。
鲍勋内心修养行为本来就美好,廉洁而能施舍,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人人都为鲍勋感到惋惜。
Q8 A- x! e# z* e3 q Z* s& \. ^
【大道理】
“十鼠同穴”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鲍勋传》:“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十鼠同穴”的原义是许多老鼠共同穴居在一个洞里,比喻许多坏人聚在一起互相争斗,也比喻把坏人集中于一处,以便一举歼灭。
鲍勋忠贞力谏,耿直敢言,却被魏文帝曹丕以“鼠类”相称,同坏人一块儿相待,不禁令人唏嘘。
且不褒扬鲍勋的正义担当,在此,单论其做事的方式方法,可以看出,做好领导工作,要讲艺术,讲究方法,一根筋,性子直,不懂圆润,会很得罪人的。忠贞,不排除变通直谏,不否定灵活,懂得弯曲,是为了不折断正直。有时候,适当的弯曲是一种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