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蒯(kuǎi)通,本名彻,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在《史记》《汉书》中被记录为“蒯通”,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人,一说齐人,秦末汉初纵横家、辩士。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陈胜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扫荡赵地,蒯通闻听后非常高兴,他对残暴腐败的秦朝早已不满,便想利用自己善辩的才能,助反秦义军一臂之力。
蒯通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我是范阳的百姓,名叫蒯通。我私下可怜您就要死了,所以表示哀悼。尽管如此,我又祝贺您因得到我蒯通而获得生路。”
徐公一听忙问:“您为什么表示哀悼?”
蒯通回答道:“你身为县令十几年,杀死人家的父亲,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砍去人家的脚,对人施以黥刑,得罪了许多人。以前慈父孝子之所以不敢将你杀死,是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这些人就会联合起来杀你,以报仇雪恨并成就功名,这是我表示哀悼的原因。”
徐公又问:“您为什么祝贺我得到先生就获得生路呢?”
蒯通回答说:“赵国的武信君不知道我无能,派人前来询问他的吉凶祸福,我现在要去会见并劝说他,对他说:‘您一定要战胜敌人然后才取得地盘,攻破城池然后才占据它,我个人觉得很危险。如果采用我的策略,将不战而取得土地,不攻而占有城池,传送檄文就能够平定千里,这样可以吗?’
“他将要问:‘你的策略是什么?’
“我趁机回答说:‘范阳县令本应整顿他的军队,守卫城池,奋起抵抗,但因怯懦怕死,贪婪而喜欢富贵,所以想首先向您举城归降。首先向您投降而您不给他恩惠,那么边地之城都将互相转告说:范阳县令首先投降而被杀。一定会据城坚守,像金城汤池一样,难以攻取。为您打算,不如用黄盖朱轮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赵的边界驰骋炫耀,那么,边地之城都将相互转告说:范阳县令先投降而获得富贵。一定会竞相投降,就像弹丸在斜坡上滚动一样轻而易举。’
“这就是我所说的传送檄文就能平定千里的策略。”
徐公连连拜谢,准备车马遣送蒯通。
蒯通用这些话劝说武臣,武臣果然用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带着侯印迎接徐公。燕、赵之地听说此事,有三十多座城投降,正像蒯通的策略所预料的那样。
" L, ~- [9 ~; v: N) T
【大道理】
“阪(bǎn)上走丸”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班固《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阪上走丸”。
“阪上走丸”(阪:斜坡;丸:弹丸)指在斜坡上滚弹丸,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
范阳县令顺势而为,接受了蒯通的游说,得到了封侯待遇,一城之人免受战火摧残;武信君顺势而为,接受了蒯通的游说,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三十多座城池。《孟子·公孙丑上》曾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意思是虽有智慧谋略,不如利用有利时势。如果在“阪上走丸”的情况下逆势而为,无异于螳臂当车。
成语告诉人们,虽然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气节和勇气值得人们称赞,但是看清楚时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却能获得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