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为什么富豪都喜欢把钱捐给基金会? 范仲淹知道吧,他发迹之后做了一件事情,拿出大量财富买田,不是为自己买,而是为宗族买,也就是公田,这样一来,范仲淹一分钱都没了(全拿去买田了),但范氏家族却有了无数的田,类似于鑫将军,迈巴赫属于全体人民,但是鑫将军有二十四小时使用权。这个模式后来成了宋朝之后所有地主家族迈向门阀世家的模板。 范仲淹没钱没田,堪称儒家道德模范,但是范氏家族有钱有田,后代中如果有读书人种子,宗族就会尽力培养,读书出人头地之后,又回过头来扶持宗族,这就成了一个自循环生态系统。 明末清初第一汉奸范文程就是范氏后人,他们家族一边当着朱家的官,一边押宝新崛起的努尔哈赤家族,清朝取代明朝后,他们家族继续辉煌了三百年。 如果你们看过县志,就会发现有个东西叫做「义田」。就是古代士大夫或宗族购置的、收益用于赈济族内贫弱(如孤寡、贫困学子)及公益事务(如祭祀、办学)的土地。 我不知道谁发明的这个丧良心的玩意,义田把私有土地公有化,但私人又掌握着土地的分配权,即捐献后土地所有权是官府的,但是土地如何使用,私人说了算。 给国家交税的时候义田是县的公田,享受免税政策,哪怕家族没有出进士,捐出去的地也是免税的,但一旦丰收了,要割麦子的时候又变成了私田,麦子都归自家所有。 这样的土地我都不知道属于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大概算是“灵活所有制”吧!? 这也是明朝后期世家大族大而不倒的原因,哪怕家族暂时没读书人不出进士,也不会影响家族在县里面的话语权,因为他们早就过了土地兼并的阶段,高级玩法是把兼并的一个县的土地全部捐给地方政府,一边享受公田免税政策,一边往自己家割麦子,整个县的读书人还特么的要感谢你,不感谢不行啊,捐多少你说了算,你说收成不好捐的少,他们就要喝西北风。 私田捐给官府变成义田,义田的产出捐献给当地县学和私人办学,县学年年拿着大族的捐献,考官们办私学拿着义田的巨额捐献,拿捐给公家的钱给自家后辈上出题人评卷人的学习班,这个叫雅贿。 这一套拿到现在就是基金会。富豪们把钱都捐给慈善基金,是不是等于富豪没钱了,同时富豪拥有慈善基金的运营权,怎么捐,捐给谁,富豪说了算,大部分慈善基金都是左手捐右手,纯粹是在哄哈儿耍,关键是捐给基金会后还能免税。富豪们早就过了拼资产的年代,他们家族开枝散叶之后,已经往门阀士族的方向发展了。 所谓的家族信托,本质上就是范仲淹的公田和义田,公田不算个人财产,义田算的是国有资产,个人自然跟首富绝缘。 钱对于士族而言,没有意义,钱的本质是资源流通的载体,财富等于调动资源的能力,但是资源调动的能力高于财富,有钱不等于什么都能买,你有钱能买到美联储么? 钱是比权力低一级的社会资源,比如袁绍,他没有糜芳有钱,但是他调动资源的能力,远远超越糜芳,他不需要钱,四世三公的面子,多少钱都买不来。 世家门阀,他们能够调动的资源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世家重要的不是钱,甚至权力都不重要,世家最重要的繁衍出庞大的宗族能够让家族在百年级别的大变局中能保持站队正确,站队正确的意思是把所有的政治势力都站一遍,不论谁赢,他们都是赢家,比如三国的诸葛家,魏蜀吴哪儿都有他。 这也是为什么顶级世家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座上宾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