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21 09: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茶具% J& ?: J9 G* P9 R: f. G% S
; d+ @+ Z. T0 E' ^& Q5 U
明清茶具呈现一种返朴归真的趋向,由宋代的崇金贵银而转为崇尚陶质、瓷质。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所能企及。
+ {: q' ^% t. q3 z( Y: |8 p- e7 C- q( P3 g$ C. }! R
一、茶盏的白色崇尚。明代开始,对茶盏色泽的要求,又出现一大转变。明人屠隆《考槃余事》称“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许次纾《茶疏》:“纯白为佳”。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基本原因,在于饮茶方式的改变。明代饼茶已不时兴,散茶流行,人们普遍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与散茶的普及相联系,茶之饮法也由煮饮改为冲泡(直至今日,饮茶之法仍沿袭明人所开的格局)。绿色的茶汤,以白瓷衬之,更显得清新雅致,赏心悦目。这就不难理解明清时代的青花、斗彩、粉彩茶具,为何均以白色为主调了。到了后来,白瓷发展至“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罄,明如镜”的程度,成为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D# }, s/ @& d- r+ V, Q
$ X+ t. C [& r 二、紫砂茶具的勃兴。明清茶具,最为后人所称道的,除了白瓷,就是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陶盏的创制和普及了。
' a/ y, [8 B# q5 Z) ~+ o
. a- v. A' b% h3 u7 l8 X 明代宜兴紫砂茶壶,造型精巧典雅,工艺独具匠心,一些制壶名师的作品更是珍奇瑰宝。根据各大师的工艺特点,即以其作者名其壶,如明正德、嘉靖间的供春壶(龚春)、万历间的大彬壶(时大彬)。清代宜兴紫砂壶制作仍兴盛不衰,亦多名师,如嘉庆、道光间的陈鸿寿(字曼生)者,所制茶壶名曼生壶。据说,用宜兴紫砂壶泡茶,虽在盛夏,也隔夜不馊。使用经年的紫砂茶壶,偶尔注入白开水,饮来亦有茶香余韵,且壶体小而壁厚,保温性能好,有助于瀹发与保持茶香,加之其陶色典雅古朴,造型朴拙,故而备受品茗者垂青。紫砂茶具的应运而生,风行天下,也是与明代散茶兴起密切相关的。8 |8 N( d5 D, X# r
$ \) h- m. ]/ {: g8 i 茶具的发展,显示出古朴、富丽、淡雅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这一轨迹,与茶自身的发展,饮茶方法的演进,也是同步合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