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天山老兵zbc 于 2016-5-14 10:44 编辑 # a( q8 \7 l8 F+ L! Y9 x z I8 F
+ I9 g- X2 B) B
【你知道吗?】34:永远心痛的古都记忆 (十四)
$ m! @# M) p, I2 q; F K) Y
6 D# h0 q# E' M m北京的城门——十二、地安门
4 J6 L3 V4 g- T7 U, B" T7 a+ H1 k: R( m( q7 K% Y- Z
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是北京明清皇城的北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俗称后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楼以南。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天 安 门则是皇城的正门也是皇城的南门,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风调雨顺,天地平安。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凡为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 x b1 p1 I6 e+ p5 e* f/ o
0 a8 V( q) P, j, N
地安门
5 V0 Q' x# K3 F( e$ n$ R 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门为地安门。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体建筑为宫门式砖木结构,上铺黄琉璃瓦,下面红色墙身,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其规制与西安门完全相同。
6 M' ~/ Y! N7 i5 r' i# c 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二层楼,称雁翅楼,是地安门的戍卫建筑。雁翅楼为东西相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混建筑,各15间,每座楼的面积约300平方米。雁翅楼同样是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清代时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其作用是皇城后卫哨所。* I1 Q0 l1 S, I' D$ V
据文献记载,地安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5 ~4 w9 V: F0 u! L Z) b9 \
- Z- ?0 O g& l+ d& ~, N, r
$ o$ D7 w+ X, ~这是地安门的画像从两侧可以看到当时的“雁翅楼”
$ Q# f$ q8 k2 c+ w. H, \$ g* D$ [, _) }. U; I& a k* b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到皇城护军的顽强抵抗。皇宫近在咫尺,护军豁出命去跟洋鬼子死磕,用血肉之躯为光绪皇上和慈禧太后出逃赢得了时间。老舍先生之父舒永寿当年系正红旗护军,就是在破城后的巷战中以身殉职的。当时,地安门、西楼巷胡同口到处尸横遍野,房上地下都躺着死人。在光绪和慈禧出逃之后,守卫在紫禁城的上三旗护军仍然坚守岗位,八国联军冲入午门后立即遭到护军三面火力夹击,致使侵略军未能如期到达慈禧寝宫。
k0 e) A' F& ~& I5 I9 ]" W& _ 其实,无论是出逃还是游玩,都绕不开地安门这道“门”。那年头,只要是地安门的正门一打开,就知道皇上可能要出来。老百姓全都聚集在地安门马路两旁,等着目睹皇上的风采,护卫们只要接到通知,就赶紧把地安门周边警戒好,清水泼街,黄土垫道,门洞大开,迎候皇上出城。- v' W( w, s9 ^
! U! f0 I3 U7 e2 F4 L0 _
; B/ P' Y F/ G: y6 v8 `! Q: d) p5 {/ z
雁翅楼同样承载了很多历史记忆。查阅地安门的相关史料,“太监出宫暂住雁翅楼”恐怕是有关地安门大事记中记得最详细的,或者说是最值得记录的事件之一。# d0 y/ J# m6 h8 T
1923年夏,紫禁城中的建福宫着起了大火,据消防队员说,他们初到宫中救火时,还曾闻到很大的煤油气味。溥仪听了,因此,溥仪认定建福宫大火系人为的。已然逊位的溥仪,对这场大火的起因心知肚明,因为当时宫中太监偷盗成风。当时京城的大小古玩铺,不时能发现宫内的古物。地安门外大街当年古玩店铺就出奇的多,烟袋斜街西口河沿边上也曾是京城闻名的“鬼市”……
?" W& p f4 I) Y3 n. A 看到太监们“盗宝”溥仪无计可施,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建议把宫中珍宝拍照后造册登记。于是,溥仪令太监到各宫取古物来拍照,太监们有时竟然取不出来。就在建福宫大火20天后,溥仪在洋师傅庄士敦的怂恿下,咬着牙根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紫禁城中所有的太监从宫中全部遣散。
' O6 ~; x$ g1 O. R, ~1 _* r" |7 f& h0 V: W1 [& D
清末的太监
( L& G# X4 r6 j" _2 b/ Z 这些太监多是从外地来京,大多在京城里没有落脚之地。不少太监出宫以后,因没有任何生活出路,走出宫门就跳进了筒子河。经过商量议定“由内务府筹措一笔遣散费,北京有家或有亲朋投宿的,即可携带行李出宫;实在无处投奔的,暂时住在地安门雁翅楼内,待领到遣散费后,再各自回乡。”如此,原本是清代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和皇城后卫哨所的雁翅楼,就成了太监们的临时住所。七月下旬过后,内务府终于筹措了遣散费,经过统计造册,这次裁撤的太监有七百多人。钱到手之后,仍然有三百多太监“赖”在雁翅楼里不走。直到1924年春,才先后散净。# \' ^( K( y9 y/ Y, o
j5 V- u2 ?& ^5 A& i- Z
按照地安门修建的北京景山公园大门
+ \& B7 E s* x3 p5 J0 }6 L 1913年、1923年为便利交通,将地安门东西两侧的皇城墙拆除。
4 p' X( c. M) Y 1954年底至1955年2月,以整治道路交通为由拆除地安门及雁翅楼。有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存有质疑,有关部门遂将地安门拆除所得的门窗、柱子、过梁、柁、檩等构件编号造册,连同砖石及琉璃瓦等构件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内北侧原样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但是后来因为天坛内发生火灾,堆放的地安门及雁翅楼木质建筑构件全部被烧毁,复建地安门和雁翅楼的计划遂终止实施。拆除所得的建筑材料后来用于修建天坛北门。
F C/ `0 E" }# M 地安门现存的只有鼓楼和钟楼。6 M, D) i! D* l4 T4 L) W' ?/ v. h
! Z1 c2 A/ N, t5 ]. f, m7 i" ]0 v4 H3 I/ k4 Y6 N# w! b
地安门鼓楼 + Y* y! W8 n7 [% D+ e
. ?; ~1 F# j' p4 I; P
地安门鼓楼内的大鼓
2 t" g1 B# T. v4 E0 Z) G7 ^6 e
* K. ]* a# l; n7 ~7 ]地安门钟楼 3 X6 X6 [6 h& s& o
3 _5 n0 o7 a. D' B/ E- d. i. j
地安门钟楼内的大钟
, U$ t; g( p. f! z9 N$ X A# i( J9 J( s
2004年,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灿炽正式提出了关于复建地安门的提案。5 b+ ]2 M: N! j8 d( T
2005年,多位文史学家提议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7 z; M. N2 Z; l! i1 S, ?
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启动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计划修复地安门雁翅楼,但没有动工。2012年,北京市启动“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是其中的一项。1 A9 j& U+ n Q/ H- a% M. U
2013年5月16日,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启动。新建雁翅楼的建筑风貌与原雁翅楼无法全部相同,仅能够在原建筑遗址上东侧楼从南往北恢复4间、西侧楼从南往北恢复10间。为和原雁翅楼加以区别,设计方案中将部分原歇山顶屋面改为悬山顶屋面,采取断头处理,设标志牌进行说明。复建后的雁翅楼,总建筑面积1041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每间房长4.66米,面积大约30平方米。建筑外观主体为红色。顶部采用黑火布瓦(古建筑中的小青瓦,一般用于庙宇、殿堂等等),瓦下采用压五墨绘制有牡丹、祥云等图案。雁翅楼每间房的正面由格子窗相连。楼内以乳黄色为主。6 _% T+ f" T( O2 ?4 t
) W! I: z3 ?5 H/ ^, n. P: o0 \4 y9 l: I: K8 Q! c
2014年8月,地安门雁翅楼主体工程已完工,同年“十一”前完工。4 w: P, a6 |5 x4 h1 Y. G
) ]1 e/ A) N' P, R
现在的地安门内大街
" K$ @1 `: ]! Z: W- x
. H% E: S/ k, x; ~6 r. I" y) i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