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值: 13295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肥胖成为时代病,中国人真是胖不起
! x: ~5 \& n$ T9 H
' t( Q. K2 J9 B5 d; l6 V2016-12-23 15:25生命时报5 B# V. p0 O, B
8 b N2 c& R7 [0 s* J3 m
% _4 p: R" ~& n& s0 e. @
受访专家:
8 f# X, f; b6 ~* g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朱善宽8 x! Z0 T B* O- a. `3 o% | e
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郭启煜7 ?8 a V8 p) Z$ _! P8 W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李文慧! z/ I. V4 i" n" J* T. ?' l# J$ X
" o9 K5 Z: A# k& S/ H
很多人认为“胖”是一种时代病,相比欧美人的肥胖程度,中国人的胖不值一提。但现实情况是,近年来大量数据证实,中国人不仅肥胖人数升得快,从人种、基因等角度说,更是“胖不起”。3 R+ }: L8 |+ j5 w
# z! [2 w8 ^7 H* {. \5 l
中国人的胖有两大特点
0 _; U2 u( G* \! X$ S5 n + j, {. y9 g. ^$ w! p/ M* L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今年公布的一项历时40年、覆盖1920万成年人的调查表明,全球肥胖人口已升至6.41亿,同时,中国超越美国成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0 R d6 n( i8 d1 A0 P+ v 1 k# S( E$ p: m ]* F& y3 T
更关键的是,我国的肥胖情况还呈现出两大特色:一方面是增幅迅猛。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率在过去30年里足足翻了一番。其中,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6.4%,比十年前上升了4.3%。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在增加。另一方面是腹部胖。我国肥胖人群多以向心型肥胖(梨型身材)为主,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挺起了“将军肚”。
3 R# @$ m8 I w+ d/ E . T. u2 |+ G* i* c
我们的胖危害更大- m/ [2 q. D' Y: |
5 V% X: W9 v; F3 p3 z+ T8 ~“中国人真是胖不起。”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朱善宽说,近年来,肥胖正在改变着国人的疾病谱,这是因为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十分活跃,能分泌多种激素和脂肪细胞因子,调节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应答等重要功能。而中国人因为基因问题,一旦发胖,有可能更危险。
3 x' \$ Z. E1 ~, d4 ] , P( P% x, Y9 Z- I7 `3 _. e9 L* `
胰岛脆弱易患糖尿病。朱善宽说,国人胰岛素敏感性不是很高,肥胖会让本就不“灵敏”的胰岛素雪上加霜,极易受糖尿病侵袭,这也是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居全球首位的原因。7 n! v8 @' _8 O" n8 j; {
' b, O6 `; A! b6 Q
小骨架招来关节病。国人骨骼厚度和宽度相对较小,体重增加容易引发关节炎、肌肉劳损等问题。此外,国人奶制品摄入量不足,骨骼质量相对较差,一旦胖了,对骨骼和关节都是额外负担。) U. x7 [6 l0 T; q L- M0 h
% W0 s9 L( {# u1 a0 R
扰乱激素难怀孕。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说,相比欧美女性,中国女性体内胰岛素水平较低,而胰岛素水平受肥胖影响,会引发女性月经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数据显示,我国不孕不育者已超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而20多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
7 q f( l) z4 u2 C" Z" X2 e
7 V- f ~8 B6 z, c( W代谢综合征风险大。“我们曾在中美两国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肥胖并发症流行程度要高于美国白人,其中血脂异常风险30%,高血压风险28%,代谢综合征风险38%,高尿酸症高达48%,这些都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指标。”朱善宽说。 4 N0 x$ n7 U/ X- R& E: Y5 g. j0 j
4 p+ J' k9 q4 m
基因决定胖不起7 R$ T q- b$ ^8 p9 `& q
a4 L+ L t& [! U
专家说,真正让中国人成为肥胖“易感人群”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种基因、饮食结构和环境影响。
* p; z( j& p- E) a & N3 k9 s, ]: S p- _" c' W
首先,基因和人种对肥胖程度影响很大。朱善宽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的脂肪更倾向于堆积在深皮下组织和内脏组织中,这种“胖”相对于欧美人看得见的“胖”更危险。试想,器官周围都被厚厚的脂肪包围着,其正常功能势必受到影响和损害。$ e9 t" `0 [# S% l0 a! ]0 N+ @
! u* Q3 |) r$ D
其次,饮食习惯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李文慧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饮食结构主要以谷物粮食为主,导致了国人遗传基因对粮食的代谢效率较强,对肉类和油脂代谢比较差。而这种身体代谢能力恰恰与国人饮食结构相背离,因为现代人肉类、油脂摄入量在增多,主食却吃得少了。
% L/ k5 G$ w$ J7 F1 ^; n2 { : Q. q; Y" l9 W: f
再次,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启煜表示,如果以上方面控制不好,还会祸及下一代,造成肥胖“代际遗传”。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30%。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50%~60%。不仅如此,中国父母习惯用“吃”来奖励孩子,买甜饮料、吃汉堡是惯用做法,却在无意中伤了孩子健康。
' ~) l& ~! T8 J4 j% ?7 z
7 ~+ t. ^9 Y) W7 |控好体重从孩子抓起( _6 j2 U( S$ l, r Q
$ A7 g' K" l, P" b/ Q
朱善宽表示,根据国人体质特点,国家设定了更为严格的体质指数(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BMI大于等于24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
7 d( I, f5 }$ l! T7 y8 I" E 3 ~9 U) v: z1 O0 V
谈到如何管住肥胖,专家们一致认为需从娃娃抓起。郭启煜说,如今中小学校周边的零食快餐店不计其数,孩子长期被可乐、薯条包围。以麦当劳为例,他们今年曾宣布,未来五年将扩大在华市场,新增1500多家门店。对于中国的肥胖控制,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所说,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过错,而不是孩子的错。因此,控制住“孩子胖”才有可能控制住整个社会的胖。这方面,外国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规定学校两英里内不能**甜味碳酸饮料,不得在附近**零食;小胖墩儿都要登记在册,学校有责任敦促老师帮助孩子减轻体重;印度对快餐征收“肥胖税”等。
" l/ R$ |8 o" |
3 z4 c* m0 y: |' e( ?: i$ ?1 p李文慧建议,预防肥胖还要注意饮食和规律生活。饮食以谷物粮食为主,多摄入一些果蔬、豆类、奶类,减少油、盐、糖的摄入。需要注意的是,控制体重不是越瘦越好,建议将BMI控制在21~25左右即可。▲(本报记者高阳)
8 v# S N) @' i( H( o. 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