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3-21 00: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道河 于 2019-3-21 00:39 编辑 ) I1 z0 P9 l6 n5 }8 O
+ [" F& R& h1 l4 a% T/ Y
楼主所讲的,这个地方政策,不仅不宜指责,而且要大力欢迎和推广!
. ]- ^' G4 O; n) e/ w7 B) j$ t 这里的道理是:
5 n8 Y6 m% z: D1 {( ]! z 1、这15个双选岗位本身就是因为该政策实施的结果。过去,转业计划一般流行轮换接受的惯例,即一般三、五年内没有接受任务的部门,都要首先考虑安置计划。自积分选岗位规则和办法被普遍采用后,随着编制部门强调“空编安置”的声音增强,这个惯例基本被打破。在极端强调选岗公正性的情形下,一方面所学与所选不搭界的情况比皆是,搞土木的被安排到司法部门搞普法教育,搞护理的被安排到规划部门打杂,等等不一而足。而另一方面,一些在地方都按照先观察再遴选,甚至先借用一段时间再调动的部门和岗位,比如几办、几部、几委也基本不再投放到转业安置的岗位上来了。换言之,如果这个政策不施 行,这15个岗位也不会被纳入安置计划之中!再换言之,如果总安置计划除去这15个岗位后,其人数是大于或者等于总接受人数的,那么,此政策并不算挤占其他同志的岗位选择机会,当然也不算违规。5 }7 F+ G& A8 v& r
2、这是体现军队人才职业价值的有效路径。军队干部有着特殊的供职特点和品质,这些特点与品质,在许多部门是受到欢迎的。特别是有过军队经历的高学历干部人才,在地方部门看来,他们是相较地方招考的公务员们是更易于做出成效,也更易于培养的。但是,由于积分选岗的规则性,一些重要部门、核心岗位便另选其它渠道去解决了,这对军转人才的职业发展来说,是遗憾的。通过将符合人才引进条件的转业干部,纳入配适这些岗位的范围,无疑是对军队人才的重视,也是较好地填补了刚性选岗的短板。根据一些地区类似做法的效果来看,这些转业人才的培养是有效的,接受部门是欢迎的。这些同志担任重要岗位、重要职务的比例是相较没有实施这些做法前,是提高的。在一些地方,五大班子的秘书人才,都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转业干部的身影。这不仅是对转业人才个人的尊重,也将会为转变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对转业干部的看法产生积极的影响。( a" N5 a1 V$ V# h
3、比惨不如推优。转业干部在地方来看,似乎就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都代表着转业干部群体的形象。一个群体里的人,干得好了,光荣受尊重的是这个群体,受益的也将是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人。如果我惨,你非得比我更惨,这种心态起码是不阳光的。而类似前面一些楼里所说,转业干部安置得好了,也会影响现役干部,云云,实际也是这种灰色心态的反映。如果这种心态真的兑现到政策层面,那对于绝大部分基层军队干部不啻是“灾难”!希楼主之类的同志明鉴。 4、攀比不如强身。高学历,对于一部分反智群体看来,是不屑的。从公平的角度讲,高学历干部起码是军队干部群体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分,也是相当适用地方的一部分。德国有句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你看不起的人,换了环境,不一定别人看不起。一时不如你,或者某方面确实不如你,也未必必须一直被你压着。要正视自身与人家的差异,完善自身素质的多元性,才是需要注意的。, l6 B+ V% x: y# l y
: F& D# y# ?( o& W& ^$ E& ?5 Z- z( b7 |3 m
) D# N p. u6 V$ g
1 p6 Y- H8 [, ]- v$ ^5 p
0 ^! C+ E: E1 s; P, P4 R: X1 _5 m1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