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6-18 00: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5 M2 O+ V' |* B3 H8 ?. b! j
' v' T& b2 f4 g/ N5 R! r/ p% ^+ W) P$ L J1 d' f7 K
最近,多个自媒体频发一些“改革之声”,颇有口含天宪,我主沉浮的豪迈气势,真是红旗猎猎,战鼓雷动,好一派热闹景象。然而,细细探究,却不免暴露出它们的肤浅和臆测。
' x! O$ @# }4 x: V* U 职业化的概念,对于搞过干部人事工作的同志,并不陌生。对于军队干部条口的同志,可能也是讨论过多少年的事。但对于诸多局外之人,似乎是近几年的事,很新鲜,也很奇特。于是左揣摩,右猜测,居然说道出来好多新花样来。! c4 d0 i& ]% J' a# T
因此,有必要仔细分析一下,便于斟酌。
$ B Y- z5 u% u2 J; h
7 s0 E# C/ \+ S/ r% Z) x/ [ z9 @: c" M+ R- T
7 K) [8 T. D& X# `3 F
?4 w$ i: ?0 k. ?, r# b) S- U 一、关于职业化。# ^7 o% r. l. B9 I# K! {
按照某些权威的说法,冷兵器时代并的是武术,热 兵器时代拼的是装备,未来战争拼的是技术和智慧。由此,引申出军队专业化的话题,再进而讨论出军官职业化是实现专业化的一条路径。$ y& ~ W- M! |" }
应当承认,职业化是与专业化紧密相联的,一方面,造就专业化的队伍,不仅仅是军事力量升级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政治向高级阶段发展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职业化的队伍又迫切需要其中的个体积累或者具备相当深厚的专业素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化就等同于职业化,这些细分的队伍中间的每一个具备专业化要求的个体,都必须职业化。职业化不是实现某个集体、某个领域专业化的唯一路径。
) R* {# k' A8 C/ K- r7 h: r 一般认为,职业化在群体层面有三个内涵,一是与工、商、文、教等职业的平行职业性(注意,西方在剥离了行政管理的政治属性后,也把事务类行政管理,即公务员归纳为一种职业);二是以服务于经济、社会为目的的服务性(为政治服务的,西方叫政客,政客未必是种职业);三是具备专门化智力和技能的专业性。
0 l# Q( L# O2 L8 x 而在个体方面,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忠诚于该职业,二是终身从事于该职业(牵强点,说长期吧),三是具备可以在职业中发挥的服务价值。. w: X, A5 ~, B' `
军队是一支武装力量,同时,在中国又是是执政党直接指挥下的武装集团,是一支政治力量。军队中的管理者既是国防建设的指挥员(所以谓之军官),又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精英骨干(所以谓之干部)。4 g3 m- E) b! X# i& Y6 C9 a
由于军队力量编成和战斗力的需要,现役干部队伍的人事管理必然是金字塔结构的层级序列管理,且又是递级式的选拨任,这就决定了绝大部分人员又不可能终身或者长期从事现役干部(军官)职位。- F+ V& H b% A# x+ Z
关于职业化与政治化的关系,这里不去多谈,相信“党管干部”、“党指挥枪”原则的坚定支持者自有观点。仅就现役干部(军官)履职的长期性、甚至终身性角度来看,职业化的人群,必然是需要细分的,一个结论是明确的,那就是,决不应当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对待所有现役干部,特别是年轻的营以下现役干部。根据原国务院军转办主任何宪的说法,实行职业化的对象,是限于团以上的现役干部的,这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有些媒体却是无节制地放大到了全体军队干部。甚至还有些媒体,还把士官也全部纳入职业化的范畴,真真是扯过了头了。) l! z) f: S+ D
简言之,正是由于军队的暴力性和斗争力量的结构性,以及它在国家治理环境中的政治性,加之军官来源的大众性,使得军官的“职业化”进程比之地方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类职业都困难复杂得多。在公务员群体只提出专业化,但尚未公开倡导职业化的形势下(其原因当然不是集团利益问题,可能推测的原因可以参见原中组部常务副部长赵宗鼐同志当年关于公务员制度的有关文章),对军官这类群体超先提出职业化,的确颇有“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快感。可是,快感只是一种体验,成功的关键却重在于效果!
, t0 `2 d' }0 _0 w. u
3 I( I$ [- d. t6 @; j5 Z- u3 f: b; |, k, _. N' V
; b- ?, F+ k7 M! ]
/ w) P# n* E- z 二、关于计划安置方式。' }) @, }) x! y, U' m) l
从内容上讲,职业化的重点,应当在军队自身建设。退役安置方式仅是它的一项配套。但是,由于二次转型直接涉及到由“子弟兵”(不是有创业基础的权贵家族,也不是走投无路入伍吃粮的流氓无产者)出身的大部分服役干部的切身利益。因此,它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关乎军队建设成败的焦点。拉长镜头看,它又不仅仅是军队自身建设的问题,而是影响党和国家对干部人才整体性开发的重要问题。. z' r* g' x' e* B+ }( n6 h9 w5 q
长期以来,对于军官的退役安置方式,历史的探索是有过多次反复的。总体来说,分为复员、转业二大类别,细分为按义务兵退伍、复员、计划安置、自主择业、退休。这其中,计划安置是其主流。" g4 v% _8 q* B1 e3 X: C+ F
从历史上看,退役干部全面取消计划安置,改作复员处 理,只有69年到75年期间这么一次,这一次事后是让光头副统帅担了责,史称“复改转”。历史没有走远,事隔40多年,自媒体们又开始炒作取消计划安置了。5 \: b0 C+ B6 G) L# u
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 O( p [8 T/ b! k 其一,有自媒体说,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实质是混淆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边界,是“婴 儿与肮水一齐泼掉”的混乱逻辑。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一切经济要素,包括经济领域中的人力资源要素都统统纳入了政府计划,但这并平意味着经济领域之外的要素也要破除计划。市场经济,要素配置当然要由市场说了算。政府的作用在现阶段仍是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将政府干预的手基本退出市场,并保留凯恩斯主义式的宏观调控的权力。而也正是需要将政府的权力关进笼子,就很有必要在政权体系内部实行精干高效的精细化、专业化和法制化管理,这其中计划管理也正是其核心手段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权力的放任,从而对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是有目共睹的。而只有对政府权力以及权力的使用,实行有序的管理和约束,才能更好地发展市场。这么一种辩证关系,在有些人看来是模糊的。
, u! ^0 p- \1 z 开改以来,我们在干部人事领域实施了多方位的改革,无论是人员供养即编制、人员补充即考录招聘,都实施了有序的科学的计划管理。也正是这些计划管理措施的实施,才根本性扭转了机构膨胀、超编用人、超职数配人、无序进人,放任用人、以及用原人事部张学忠部长的话讲,就是“七姑八姨乱搞进来”的混乱局面。因此,干部人事领域,计划管理是科学化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内部自我约束的行为,也是利于发展市场的行为,它决不是需要取消的对象,反而是越来越要强化,甚至上升到法制化层面的东西。如此,对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安置的方式,你说,它与计划经济有多大联系?至于人才的市场化,那是人才作为经济生产要素一部分的角色提出来的,对绝大部分军队现役干部是不适用的------因为他们从入伍之日起就没有参与市场竞争,而且因为组织功能的塑造,也不再具备参与预期岗位的市场竞争力。
' z1 u8 U, H( ^" l) D 其二,有自媒体说,地方政府对转业干部的吸纳困难巨大。这些人说出这一观点时,还不忘记举出机构改革、人员精简等等站位很高的理由。现实情况是什么呢?经过多轮的机构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党政机构体制目前已经初步建立,编制总量大致只存在布局调整的问题,总量缩减的要求已经并不迫切,2020年前化解党政机关超编的任务,也在绝大多数地区圆满完成,因此,精减编制已经不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当前,各地公务员队伍,实际已经进入到老化期,80年代进入机关的那部分同志二年后即将进入退休高峰(即1962年生育高峰产生的人群)。可以预见,每年地方公务员的自然减员将是以数十万计的,而近十多年来,每年的公务员补充计划也是不低于20万人这个数的。而从军队转业干部的数量看,正常年份每年也就5、6万人。在这种供需条件下,你费那么大劲,折腾什么?是不是有点“为赋新辞强作愁”的感觉?
' k& l1 K4 p: _( R: o 当然,如果仅仅乐观认为,现行计划安置制度没有困难和矛盾,也是偏面的。但是,这种困难和矛盾并不是全局方面的问题,而是某些地区、某些群体的局部问题。主要有哪些呢?无非主要是二个。
d" }/ K7 t# u2 `* \0 {. \ 一是转业安置在地区间畸多畸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省会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接受的干部很多,有的确实已经影响到了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了。比如,某省会的几个主城区,公务员中军转干部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这种结构当然不能算合理的。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安置地的条件设置导致的。不过,从当前新出 台的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省会和少数较发达的城市,是人口集聚的重点,这必然会产生新一轮的行政编制调整的需求,如此,是多少可以缓和这方面的矛盾的。
9 ]- W6 W4 Z# \* d6 ?% [; k3 W 二是师团职干部按相应职级安排领导职务的问题。地方领导职数的紧张是一个长期的话题,随着2014年开始的化解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工作的开展,这种矛盾就越发突出。而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上看,提高各政府部门领导的专业化程度也是迫切的,试想,一位与地方已经脱节多少年的同志,突然主持某项政府行政措施,从决策要求上,政府领导放不放心?老百姓的愿望上,放不放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官本位”品级任用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对领导干部德才匹位的要求形成的问题。
8 h$ e& o/ A; e9 O3 d# x, `& k 除此之外,目前还看不出还有其他更加尖锐的问题。如果硬说还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有些干部年龄偏大,熟悉情况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部分转业干部还留有一些不符合地方工作的习惯等。而这些问题,反映的原因,一方面与军队人才的二次开发有关,另一方面,更多的恐怕与军队本身的人才开发措施有关。这方面,容后面的楼层讨论。
w; B; M, L5 o( @1 D( _8 p 其三,有自媒体说,地方公务员群体对部队的同志不欢迎。事实上除了军转干部超过公务员队伍结构合理比例较多的单位,绝大多数地区与单位,以及这些地区和单位的公务员群体,对军转干部是欢迎的。有一个排名30以内的百强县,有一年只需接受18名转业干部,军转办发函下去,欢迎接受的公务员职位却有40多个。这多少能够反映出地方的态度。我们退役干部绝大多数来自于平民,广大公务员也绝大多数来自于平民,根本就没有阶层的对立性,哪有相互排斥的道理?最近,党政机关开始搞职务职级并行,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涉及晋升的问题。如果开展按比例晋升的工作,可能部分地方公务员的心理中,会与军转干部有一些“摩擦”,但这种“摩擦”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调 整的,而不是根本性的对立。
1 g9 t. A9 j, R" T& v: n 其四,还有自媒体说,为了预防投机分子把部队当跳板。我说这部分人不是典型的拿小人心度君子腹,就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任何人选择一项工作,或者说就业动机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相信大多人,包括自媒体作者都是多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报考军校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平民家庭出身,骥望他们不考虑就业因素,是不现实的。但是,这部分同志及其家庭之所以当年走进了军校,并毅然忍受了与地方大学生迥异的生活,要说他们没有“绿色 情怀”的影响,显然是睁眼说瞎话。符合身体条件的大学生多着呢,为什么人家选择了地方大学,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了留洋镀金?一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岗位真的那么难找吗(不要跟我说大专生也是大学生!)?在东部某些地区,新录用的县乡二级公务员中,一本以上院校毕业的生源40%都不到,而这几年裁下来的年轻转业干部理论对应的一本率超过70%以上。这能说明人家是真真拿你这个军装当跳板吗?年轻人要走,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其中也并不排除部分单位的管理因素。所以,给绝大部分现役干部打上“投机分子”标签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至于,还有人拿那几年军校的学费说事,说老实话,这种人也不去好好看看当今社会平均收入多少,地方大学生的学费还有几个家庭负担不起。对这种施舍式的狭窄意识,根本不值得一驳。# J5 w/ E, m* F c. X2 a
由此,不难看出,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我们只要解决好现实中存在的几个矛盾的问题,就没必要去将局部的问题放大到对全体拟转业干部“喂药”的地步。起码,你的新做法也要与过去的做法并行一段时间,通过新做法的吸引(当然还真得要有吸引力!),去逐步减少选择过去做法的人数,而不是一下子就断了人家原先预期的后路。一个15年逐月的讨论,已经引起基层多少干部的惶恐,多少军队家属的焦虑,自媒体的那些人,你们清楚吗?是唯恐不乱,还是怎么滴?!5 }( R* e% v7 U7 s3 Q. j- O& |
这里需要作个提醒。建国后的中国GDP进入负增长的年份分别是1960年 、1961年、1962年;1967年、1968年;1976年-1.59%。而大面积实施军队干部复员的,也正是1961年、1969年。1961年左右的那次,是支援商业建设,复员人员基本上都有了在地方还算很体面的工作,正因为有了体面并稳定的就业保底,这一次复员的人员一直很平稳。1969年的那次,实际还是有许多干部以招工的方式、“以工代干”的形式进入到了企业开展工作,这也为事后1982年“复改转”政策比较容易的贯彻铺 垫了条件。当前经济进入L形的发展轨迹,也许有人试图以此顺应减少政府行政成本的方式,解决退役干部的安置问题。实质上,目前的劳动力和知识型人才就业已经市场化,在退役干部与社会脱节这一课未能比较完整地补上之前,贸然取消计划安置,其社会问题是很大的。而且,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就从经济角度讲,岗位衔接平转其实是最节约的安置方式,如果全面推向市场,有关赎买性的补偿恐怕并不会少,后续对财政预算的“互动”还是长期的。, M$ @0 B( H" n( U
另外,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那些“投机分子”被英明地断了后路后,他们会做什么?恐怕是今天行测、明天申论,再后天就是司考证、注会证、建造师证吧。所谓法不责众,真出现了这种景象,无论你师团主官多么牛逼,也不可能把他们个个点了吧。如此,你还玩什么战斗力呀!- M$ Y( P* `. |+ s/ j' N% `! O
+ R7 n( N2 u5 m4 b6 P0 x" X6 O
|
|